简介:“万古尘寰一刹那,方觉处处是家乡”,十年前,我在《佛教文化》上发表的文章中有一首七律,其中最后两句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万古尘寰尚且是一刹那,何况是十年的光阴。《佛教文化》在2002年的雨季,第二次脱胎换骨,面目一新。主编还是十年前的那个主编,发行还是十年前的那个发行。十年前因期刊而成就的读友,凭着期刊的殊胜因缘,今天又重新见面了。是十年前的《佛教文化》与您结下了法缘,十年法雨,《佛教文化》从坠地之婴儿变成了行将弱冠的少年,虽然十年间《佛教文化》之言行充满了稚气,但是您用您的慈悲,善待着期刊编辑的不成熟,我们深深地感谢您的宽容。我们非常怀念十年前数万的读者,我们相信会与老读者再续十年前之旧缘,并且,还将不断地与新读者结下新缘,与新、老读者在一个坛场中共饮法露。《佛教文化》的编辑思路会比十年前更宽;发行渠道会比十年前更广。
简介:<正>我一直坚持认为:当代世界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从来就没有,将来也不可能与马克思主义完全斩断联系。在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依然在迅猛发展,成为近年来西方学术中最具活力的推动力量之一。而一代一代新/后马克思主义者也在不断诞生、成长,或被发掘。今天这一组文章,是一组集中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具有一定前沿意识的研究成果。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的问题,可以说,自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之后,对其命运的重新思考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世界情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保持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的问题。
简介:本专栏的七篇文章是由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凯文·安德森教授和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分别推荐的。其中五篇论文是傅其林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5ZDB022)的阶段性成果。由黄漫、许娇娜两人合作翻译的列夫·克雷夫特《审美马克思主义:南斯拉夫时期及解体之后》,对南斯拉夫解体到新国家形成以及从社会主义转变为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被边缘化的马克思主义重新有机会成为一种有说服力的、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