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的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的思想的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的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的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在它与其他假设的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的反建构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的影响,此时的陈那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的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的截然两分。此外,陈那的《观总相论颂》首次以“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将它的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和《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那前因明时期的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那后来建立的因明一量论体系采取了一种反建构的立场。正是这一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一量论有别于以往的佛教哲学,成为一个独立、全新的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的“知识论转向”。
简介: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广大农民在饱受封建主义的剥削之外,又承受着来自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重重压迫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农民战争,虽然在农民战争的打击下,封建专制有所削弱,但是,这仍然没有改变农民遭受封建桎梏的境况。直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被响亮的提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这一纲领的指导下,团结了一切革命人士为民族解放而斗争。不仅如此,他还倡导了民权主义,将民主主义的思潮推向又一高峰。在这之后,孙中山又积极地宣传了他的“社会革命”纲领,即最具阶级属性与时代特色的民生主义。于是,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中走下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