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仁"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观念,但追究其原始内涵,则尚无精确答案.早在中,仁就有三形三义,究竟哪个是"仁"之本源字形?许慎放过了这一重大问题.但这里留下了"仁"的本源的疑难也留下了如此的线索.本文通过甲文中"尸"字,与夏商周沿习的尸祭之礼,揭示了许慎"仁"字"从尸"的原因,说明它是仁的原始正字.又从甲文中"尸"与"人"的区别,说明"从人二"绝非本源的"仁"的内涵,同时也说明了"从千心作"之仁乃是在"从尸"之仁含义上衍生之意.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仁"的原始内涵不是横向的人偶相爱,而是悼亡哀死的纵深的内在心性;"仁"的源起早自夏商西周开始,而春秋时显要的人相偶爱的"仁"是"从尸"之心性之仁脱离尸礼后的推己及人;还借"尸"、"夷"假借,探讨了尸祭之礼和心性之仁的发明者或最重视的部族可能是东夷古族.从而辨明了思想史上并存的心性之仁、爱人之仁、以仁为心性三者哪个是本源,以及它们演绎的次序等问题.明白这些,对于我们认识仁的真相和地位,对于通过礼更深切著明地把握仁、孝关系及孔子儒家的思想源泉和体系,对于理解老子思想中舍仁取慈的实质等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菩萨二十四戒”有多种说法,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大方等陀罗尼经》、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都涉及“菩萨二十四戒”。虽然同属大乘戒律,但三部经之间的关系却存在诸多疑问,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套用《大方等陀罗尼经》的首尾部分内容和语言模式,添加了内容不同的二十四条戒文,编撰的痕迹非常明显,应属伪托之作。而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仅存独特的六戒内容,与《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从其内容分析亦出自中国人之手。敦煌发现的这两部大乘戒经反映了隋唐时期大乘戒律在敦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流传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简介:本焕长老被誉为禅门泰斗。他在长达80余年的精进修行中强调以苦行逆境为修道进德的有力增上缘,又提出了“平常心是道”,强调“不打妄想做工夫,安定思想放下我”的修证思想体系。更为主要地是他结合儒学思想,以孝顺、节俭为修行佛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