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对比观察正常大鼠和心梗大鼠离体心脏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的特点.方法用离体灌流吸附电极记录单向动作电位,常规电生理方法测量最大动作电位幅度(APA)、复极90%(MAP90)、复极50%(MAP50)、复极20%(MAP20)、有效不应期(ERP).结果(1)和正常大鼠相比,心梗大鼠离体心脏左心房电生理参数MAP90(56.3±2.7vs.64.5±8.7,P<0.05)显著延长,ERP/MAP90(0.89±0.2vs.0.78±0.3,P<0.05)减小,基础周期为250ms;右心室的电生理参数MAP90(67.6±14.1vs.134.1±26.7,P<0.001),ERP(55.0±3.53vs.69.0±8.9,P<0.05)明显延长,ERP/MAP90(0.79±0.1vs.0.60±0.1,P<0.05)减小,基础周期为250ms;左心室的电生理参数MAP90(87.2±15.7vs.168.8±31.2,P<0.001)也呈显著延长,ERP(59.0±4.2vs.90.0±17.7,P<0.001),ERP/MAP90(0.65±0.081vs.0.54±0.090,P<0.05)呈显著减小基础周期为250ms;(2)与正常大鼠相比,心梗大鼠的MAP90离散度[(LVMAP90-RVMAP90)(17.0±6.5vs.51.4±28.7,P<0.001)]、ERP离散度[(LVERP-RVERP)(4.0±2.2vs.20.0±7.9)P<0.001]显著增加,基础周期为250ms.结论心梗大鼠心脏不同部位的MAP的复极时间都显著性延长,MAP90和ERP离散度增加,这些电生理特点是促进折返形成、造成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
简介:近20年来随着肿瘤大剂量化疗、造血干细胞和实体器官移植的发展,机会性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侵袭性曲霉病是肿瘤和移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侵袭性曲霉病总体治愈率仅为50%左右^[1]。主要原因是早期诊断困难,导致抗真菌治疗的延误。2002年欧洲癌症-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研究协作组和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提出根据宿主因素、临床特征、真菌学证据及组织病理,将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分为3级,即确诊、拟诊和疑诊,为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制定出规范的诊断标准^[2]。
简介:目的:探讨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宫腔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妇科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和粘膜下肌瘤患者共189例,其中行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者纳入双极组(n=72),行单极电切治疗的患者纳入单级组(n=117)。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膨宫液用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评估两组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双极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膨宫液用量显著低于单极组(P均〈0.0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双极组患者术后1月内阴道流血、排液天数显著短于单极组(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的治疗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双极等离子电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及粘膜下肌瘤具有快速、安全、有效、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膨宫液用量少等优势,并能维持患者电解质平衡,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简介:目的研究骨内局部单次注射小剂量辛伐他汀对大鼠心梗后血管新生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模型组和骨内注射辛伐他汀组(n=12)。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24h后实验组左胫骨内单次注射辛伐他汀0.5mg,4周后分别通过小动物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功能,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局部血管新生情况。结果超声心动图结果表明心肌梗死4周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骨内注射辛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未见明显改善;TTC染色发现骨内注射辛伐他汀组心肌梗死面积未见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骨内注射辛伐他汀组心肌血管密度没有显著增加。结论大鼠心梗24h后骨内单次注射小剂量辛伐他汀(0.5mg),心肌梗死面积、血管新生及心脏功能无显著改善。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结节中的应用价值,为以后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性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0-2013.9期间来我院门诊以及住院的40例经病理证实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通过二维灰阶超声检查,40名患者共发现50个结节。患者先后进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及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总结病例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造影表现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结果:超声造影对肝脏良恶性病灶的诊断能力很好,对结节的敏感性85.8%,特异性99%、阳性预测值95%,阴性预测值96%,准确率95%。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的超声造影诊断有助于临床上判定局灶性结节良恶性,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但是,由于许多假阳性的原因,故对于某些缺乏特异性的超声造影表现,需要其他方法或是穿刺活检进行辅助检查。
简介:[背景]椰心叶甲啮小蜂在防治椰心叶甲危害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其耐低温胁迫能力将决定该寄生蜂是否能在低温环境下建立种群并发挥控害效能.筛选椰心叶甲啮小蜂低温胁迫下相关响应基因,可为揭示其耐寒性机理提供重要线索.[方法]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分别以经0℃处理24h后的试虫与未经低温处理的试虫.DNA互为t.st.r与driver,正反向构建椰心叶甲啮小蜂cDNA消减文库,经蓝、白斑筛选,鉴定阳性差异片段,并分别随机挑选正反向文库224和119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本试验所构建的cDNA消减文库为椰心叶甲啮小蜂低温胁迫下特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经蓝、白斑筛选,分别得到了40和4个高质量ESTs,经PCR鉴定插入片段长度主要分布于200~700bp之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主要涉及新陈代谢、细胞结构、信号传导、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的生理过程,并筛选出5类与啮小蜂耐寒性相关的基因,包括Hsp家族蛋白、海藻糖磷酸合酶、谷氨酰胺合成酶、ATP合成酶β亚基和NADH脱氢酶.[结论与意义]该研究对进一步研究椰心叶甲啮小蜂抗寒性状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揭示啮小蜂抗低温耐寒机制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