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基于大肠杆菌质粒pMMB207,构建贝氏柯穿梭载体,建立贝氏柯转化系统。方法:利用PCR分别扩增eGFP基因、Kan~R抗性基因、贝氏柯组成型表达启动子P311和P1169等4段序列,然后用融合PCR技术将4段序列融合为P311-eGFP-P1169-Kan~R串联序列,经KpnⅠ和XhoⅠ酶切后,连接至经同样双酶切的pMMB207骨架上,构建穿梭载体p207-GK;将穿梭载体电转化至贝氏柯,用ACCM-2培养基进行传代培养或感染BGM细胞;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基因的表达,传代至eGFP基因高表达时,用半固体平板培养法克隆分纯贝氏柯转化株。结果:构建了贝氏柯穿梭载体,获得了稳定表达eGFP的贝氏柯转化株,并完成了克隆分纯。结论:建立了完整的贝氏柯转化系统,为后续用遗传学方法研究贝氏柯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贝氏柯克斯体 Q热 穿梭载体 转化 RSF1010质粒
  • 简介:随着AIDS的全球性流行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增大,马尔尼青霉病将有可能从区域性地方病向更广大的范围扩散。因此有必要对该病进行系统的认识以便诊断与鉴别诊断。本文从病原学、免疫学与发病机制、病理学、临床表现以及鉴别诊断诸方面对马尔尼青霉病的特征进行阐述。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病 马尔尼菲青霉 深部真菌病 机会性感染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马尔尼青霉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科2003~2009年期间诊治的8名明确诊断为马尔尼青霉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皮损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皮损组织、骨髓或咽拭子等进行真菌培养的菌落及真菌形态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马尔尼青霉感染多发生于HIV感染患者或AIDS患者。②皮损可与全身症状同时或先后出现,皮损表现为淡红色丘疱疹、坏死性丘疹、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皮肤溃疡及血痂。③多伴有多系统损害。④37℃培养呈酵母相,25℃呈菌丝相,皮损组织病理可以看到典型的"桑葚样"改变。结论马尔尼青霉感染好发于HIV感染患者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表现为特征性皮疹,皮损组织、骨髓或分泌物于25℃、37℃真菌培养结合皮肤病理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 马尔尼菲青霉病 皮肤 HIV感染
  • 简介:PerkinElmer公司提供一组专用于细胞筛的产品,产品中LumiLuxuHTS系统能够进行冷发光超高通量细胞筛,使用1.536微孔板筛所有类型的细胞。LANCEcAMP系统的分析特点是单一步骤的实验设计,达到高灵敏度,在每个孔中干扰非常低,能满足最小细胞的需要。

  • 标签: 细胞 PerkinElmer公司 筛查 实验设计 高灵敏度 P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青霉病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青霉36例。结果36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青霉病平均年龄35.8岁。马尔尼青霉感染临床表现呈现非特异性,其中发热86.11%,贫血94.44%,GGT升高69.44%,AST升高63.89%,淋巴结肿大88.89%,脾大63.89%,低蛋白血症83.33%,咳嗽36.11%,皮损30.56%(其中典型改变仅5例,占13.89%),CD4+〈50cells/mm388.89%,骨髓培养(27/27)及皮损活检培养(2/2)阳性率100%,血液培养阳性率69.44%(25/36)。36例经抗真菌治疗,其中29例给予HAART治疗,28例治愈,7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马尔尼青霉是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早发现,早治疗,长程敏感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 标签: 艾滋病 马尔尼菲青霉 机会性感染 临床分析 治疗
  • 简介:目的:报道1例马尔尼青霉败血症。方法患者男性,39岁,主因“发热伴淋巴结肿大1个月”就诊。进行骨髓瑞士染色、血液接种于有氧及厌氧培养瓶、沙氏培养基培养等检查,并对培养物进行形态学及rDNA序列鉴定。结果骨髓涂片见细胞内分隔孢子,3种培养方法均见真菌生长。沙氏培养基上菌落为丝状菌,表面为黄绿色粉末状,背面为红色;脑心浸汁培养基为酵母样菌落,37℃培养受限制。经DNA序列分析,与马尔尼青霉相似性在100℅,鉴定为马尔尼青霉。患者诊断为艾滋病并马尔尼青霉败血症,立即给予氟康唑治疗,转入传染病医院后因极度衰弱死亡。结论败血症可作为马尔尼青霉病首发症状,临床应予以重视;患者血液极具传染性,应注意隔离;对于有冶游史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注意考虑本病可能,必要时行血液培养及HIV检测。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 败血症 AIDS
  • 简介: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青霉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早期确诊方法及治疗方案。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56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04例艾滋病患者中合并马尔尼青霉病者共256例,发生率为18.2%,患者以发热、消瘦、贫血、咳嗽、咳痰、皮疹、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平均值为19×10^6/L,患者往往还合并其他多种机会性感染,以口腔念珠菌病、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等多见。两性霉素B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氟康唑治疗组,伴有皮疹者和无皮疹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马尔尼青霉病是广西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主要发生于CD4+T淋巴细胞〈50×10^6/L的患者。血培养是早期确诊马尔尼青霉病的最有效方法,治疗上首选两性霉素B。

  • 标签: 艾滋病 马尔尼菲青霉病 感染
  • 简介:LEAFY(简称LFY)是植物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在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启动开花的枢纽。油果是一种新兴的果树资源,为研究油果LFY基因(FsLFY)的表达调控规律,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FsLFY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并通过染色步移技术克隆了该基因的启动子序列。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FsLFY基因在油果花蕾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其他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在花蕾中,小蕾期最高,中蕾期最低;组织器官中,营养枝茎段最高,花瓣最低。FsLFY基因启动子序列长度为2436bp(GenBank登录号:KF766536),运用PLACE、PlantCARE等在线软件对其序列进行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不仅含有CAAT-box、TATA-box等核心启动子元件,而且还具有响应水分、光、赤霉素(GA)以及其他功能未知的顺式调控元件,表明FsLFY基因的表达受多种外界环境条件的调控。本研究为阐明油果的开花机理,以及通过分子育种手段使油果早花早果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菲油果 LFY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表达模式 启动子
  • 简介:目的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在诊断马尔尼青霉感染(P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2015年间确诊PSM患者37例、其他真菌感染患者17例、健康志愿者30例血清,进行GM试验检测;同时评价其中4例PSM患者治疗前后GM值变化,计算诊断指标并分析评价。结果GM试验对PSM患者总体敏感度为78.38%,特异度为82.98%;其中对HIV阳性PSM患者敏感度为76.47%,特异度为97.87%;对HIV阴性PSM患者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84.78%。4例随访的PSM患者经抗真菌药物治疗后,随着病情好转,GM水平逐渐下降。结论GM试验对PSM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尤其对马尔尼青霉流行地区的HIV感染者,早期诊断PSM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病 半乳甘露聚糖试验 诊断
  • 简介:通过1例16岁女孩由申孢子丝菌导致的皮下孢子丝菌病,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有效,回顾申孢子丝菌的实验室检验方法,以此来提高孢子丝菌感染的诊断水平。

  • 标签: 申克孢子丝菌 孢子丝菌病 伊曲康唑
  • 简介:目的检测卢康唑醇质体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卢康唑醇质体、脂质体、45%水醇溶液对皮肤癣菌、念珠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卢康唑醇质体对皮肤癣菌及念珠菌的MIC值低于脂质体及水醇溶液,且对毛癣菌属较念珠菌属的MIC值更低。结论卢康唑醇质体的体外抗菌性能优于脂质体及水醇溶液。

  • 标签: 卢立康唑醇质体 皮肤癣菌 念珠菌 药物敏感性
  • 简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致病真菌,作为一种双相型真菌,室温培养为菌丝相,37℃则为酵母相。哪一种生长状态的药敏试验结果更准确可靠、并能指导治疗尚有争议。就此对其体外药敏试验的影响因素、试验方案的改良以及试验条件的探索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申克孢子丝菌 体外药敏试验 综述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他莫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70~85g,随机等分为三组。A组大鼠为他莫司加五脂胶囊组,每日给予他莫司(普乐可复AstellasIrelandCo.,Ltd生产)2mg/kg和五酯软胶囊(四川光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2粒/kg;B组为他莫司组,每日给予他莫司2mg/kg;C组为对照组,每日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三组大鼠均在空腹时灌胃给药,用药1h后喂食。用药时间为5个月。每月监测大鼠他莫司血药浓度和空腹血糖。结果在用药的1~5个月期间,A组大鼠他莫司血药浓度均明显高于B组。在用药的第1个月和第2个月,三组大鼠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第3个月后,A、B两组大鼠血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组大鼠血糖略高于B组,二者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4、5个月后A、B两组大鼠的血糖持续升高,并且A组大鼠血糖明显高于B组(P〈0.01);A组的胰岛素分泌指数和敏感指数均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他莫司通过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导致大鼠血糖升高,这种升血糖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

  • 标签: 他克莫司 不良反应 血糖 胰岛素 移植后糖尿病 大鼠
  • 简介:目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马尔尼篮状菌病组织样本中马尔尼篮状菌的载量。方法收集马尔尼篮状菌病患者的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提取总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样本中马尔尼篮状菌载量。结果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尼篮状菌载量阳性。病理切片平均菌载量3.01×104copies(1.07×104~7.26×104copies),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尼篮状菌载量4.68×105copies。结论荧光定量PCR能高效检测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尼篮状菌载量,对马尔尼篮状菌病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子诊断 病理切片 淋巴结活检组织
  • 简介:用0.15%秋水仙素附加2.00%二甲基亚砜诱变离培养的卷丹小鳞茎,避光条件下摇床诱导,用组织培养结合不定芽诱导技术获得了多倍苗,并对多倍染色数目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诱导96h效果最好,变异率达到54.29%。细胞学观察发现,对照为三倍、非整倍体和极少数单倍体细胞组成的嵌合体,诱变出的4棵变异株细胞分别为染色数目由53~72条的不同比例构成,属于典型的非整倍的异倍型嵌合体。诱变株与对照植株间幼苗叶形指数、气孔密度及气孔大小等特征差异比较明显。

  • 标签: 卷丹 多倍体 秋水仙素 染色体 嵌合体
  • 简介: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蓝状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非HIV患者马内蓝状菌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并总结9例马内蓝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结果6例无基础疾病,3例有基础疾病,6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5例患者有骨损坏,2例有皮疹,淋巴结肿大7例,贫血7例,脾增大7例,肝大5例,体重下降5例,6例患者接受抗结核或非结核治疗。最后有6例患者治愈或好转,3例死亡。结论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蓝状菌的主要原因。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蓝状菌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易误诊,早期诊断困难,尤其需与结核病等疾病相鉴别。抗真菌治疗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 标签: 马内菲青霉菌 非艾滋病患者 播散真菌感染 马尔尼菲蓝状菌
  • 简介:目的对北京市肿瘤研究所及本实验动物学部保存的$180进行了克隆培养,根据克隆细胞的腹水生长特性,从中选出8株克隆,对不同克隆$180细胞的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免疫组化法测不同克隆细胞的蛋白质分布,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克隆细胞的DNA含量,扫描电镜观察克隆细胞表面结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克隆细胞的电泳图谱。结果其中3株克隆从uJ见腹水之日起,腹水即为血性;1株微显血性;4株在接种腹腔7日内腹水无血性。扫描电镜观察6株克隆细胞表面结构,各具特点,有所不同。流式细胞仪测定6株不同S180隆细胞DNA含量,分别为8.5,9.3,7.9,8.5,8.6,8.3pg。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不同克隆与11种抗体反应有所不同,一旦与某抗体反应阳性,则阳性细胞比率均在97%以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克隆细胞s1H10及S2D9的电泳图谱,S1HIO克隆细胞有33条带,S2D9隆细胞有30条带。结论8株克隆细胞各具特点。

  • 标签: 克隆细胞 腹水 血性 S180 流式细胞仪 DNA含量
  • 简介:小GTP结合蛋白属于Rho家族,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蛋白,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抗逆和抗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筛选非亲和条锈菌小种CYR32侵染诱导的抗条锈病基因Yr5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Yr5)cDNA文库,分离获得1个Rop家族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TaRop2(TriticumaestivumRop2)。TaRop2包含1个591bp的开放阅读框,预测编码含19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1.52kD,理论等电点为9.49。通过在烟草表皮细胞瞬时表达,发现TaRop2分布于细胞核内和细胞膜上。RT-PCR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盐处理、非亲和条锈菌小种CYR32和亲和混合白粉菌菌株侵染时,TaRop2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但被干旱、高温、低温和ABA处理抑制。说明TaRop2可能参与小麦防卫和抗逆反应过程。

  • 标签: 小麦 条锈菌 小GTP结合蛋白 防卫反应 胁迫反应
  • 简介:目的:卡培他滨结合伊替康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50,观察组患者采用卡培他滨结合伊替康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卡培他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00%,对照组为68.00%;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也存在差异,两组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结肠癌患者采用卡培他滨结合伊替康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卡陪他滨 伊立替康 晚期结肠癌 临床效果
  • 简介:在对黄萎病菌胁迫处理的海岛棉Pima90-53根组织全长cDNA文库分析中,筛选到一个与黄萎病胁迫相关的杂合富含脯氨酸蛋白(hybridproline-richprotein)基因,将其命名为GbHyPRP1。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1747bp,开放阅读框945bp,编码一个由3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包含信号肽、N端富含脯氨酸域及C端PollenOleeI域。同源序列分析显示,GbHyPRP1与来自雷蒙德氏棉、陆地棉和亚洲棉的HyPRP1蛋白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5.95%、93.87%和91.34%。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受黄萎病菌胁迫后海岛棉根部GbHyPRP1表达显著下调。将GbHyPRP1基因克隆至植物超表达载体,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获得转基因植株。病指统计分析表明GbHyPRP1过量表达显著降低了拟南芥对黄萎病的抗性。据此推测GbHyPRP1参与棉花抗黄萎病,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负调控因子。

  • 标签: 海岛棉 GbHyPRP1 克隆 拟南芥 黄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