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采用MTT法对从瓦宁木层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樱花亭、7-甲氧基二氢莰非素、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二氢莰非素、hispolon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质量浓度为100μg/mL时,化合物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和hispolon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抑制率分别为34.83%和48.09%,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率分别为71.09%和74.57%;半数抑制量IC50分别为69.48,61.57,30.22,24.68μg/mL。说明化合物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和hispolon对SMMC-7721细胞和MCF-7细胞的增殖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简介:鲍姆木层孔菌(Phellinusbaumii)俗称桑黄菇,桑耳,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多年生药用真菌。已经有研究证实,桑黄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活性。该研究从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人手,寻找鲍姆木层孔菌子实体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为桑黄保健品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采用色谱柱层析法,从鲍姆木层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Ergosta.7,22.diene.3β-ylpentadecanoate,Stellasterol,GanoderolB,Ergost.6,22-diene.3t?,5a,8a.triol,GanodericacidDM,InoscavinA。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GanoderolB和InoscavinA对肿瘤细胞HepG2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InoscavinA的抑制作用较强,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Ic50值为72.3μg/mL(156.4/μmol/L)。
简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克氏库克菌(Kocuriakristinae)、粪肠球菌(Streptococcusfaeca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sakazakii)和绿脓假单胞菌(Pesudomonaspyocyaneum)为受试菌,采用滤纸片法检测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发酵浸膏各极性部位的抑菌活性。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了桦褐孔菌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乙酸乙酯层抑菌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发酵浸膏的乙酸乙酯层抑菌活性较强,通过分离纯化,从该层分离得到了苯甲酸,并确定为主要抑菌活性成分。
简介:研究了木蹄层孔菌子实体的石油醚提取物、氯仿提取物、甲醇提取物对体内抑制肿瘤活性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观察木蹄层孔菌不同提取物对荷瘤小鼠的抑瘤效果,通过抑瘤率、免疫器官指数及生存时间的影响来评价不同提取物的活性。结果表明:木蹄层孔菌子实体的石油醚提取物、氯仿提取物、甲醇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抑制肿瘤作用,其中石油醚提取物下层沉淀的抑制作用最显著,当质量分数为100mg/kg时抑瘤率高达56.29%,接近阳性药的抑瘤率58.78%,可使小鼠的体质量、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增加,延长H22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木蹄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下层沉淀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能较好地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简介:腐木担子菌菌丝拮抗是真菌菌群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同时菌丝拮抗已有研究,且其中大多集中在两种交互作用上,而不是像自然界中发生的多物种交互作用。不同时期真菌演替菌群间的三方交互作用模式在琼脂培养基上被建立,揭示了与真菌两两互作不同的三方交互作用结果。进一步研究显示,物种空间定位也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两个竞争菌群中菌群边缘菌丝比两者之间的菌丝更易竞争成功。然而,麦芽糖培养基实验显示额外增添的营养并未影响两两相互作用的结果。拮抗策略的差异显而易见,比如原毛平菌菌索是竞争者的过度生长的结果,而毛韧革菌的菌丝是受抑制生长的结果,但这些策略与以往的研究报道不同,很可能是培养基质的不同导致的,今后可将不同的天然木质资源进行组合来验证。
简介:为提取桦褐孔菌菌质各活性组分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将桦褐孔菌菌质醇提后分别梯度萃取获得各极性组分,将残渣沸水浸提醇沉得粗多糖;将获取的各活性组分别进行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并测定各组分中总多酚、总三萜的含量;同时与桦褐孔菌菌核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菌质和菌核乙酸乙酯、正丁醇组分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其总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相应的其他组分(P〈0.01);菌质的乙酸乙酯、正丁醇组分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菌核相应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菌质和菌核的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的总三萜和总多酚含量较高。结果显示桦褐孔菌菌质的乙酸乙酯、正丁醇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好,总多酚和总三萜含量较高,抗氧化活性的强弱可能与该二者活性成分的含量相关。通过双向固体发酵技术制得的桦褐孔菌菌质体外抗氧化作用较好。
简介:为研究桦褐孔菌菌质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粗多糖,Sevag法脱蛋白后透析,再经DEAE—SepharoseCL-6B离子交换柱进一步分离纯化,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桦褐孔菌菌质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试验结果得到3个多糖纯化组分JZP1、JZP2、JZP3;粗多糖(JZPC)、精制多糖(JZPJ)和纯化多糖(JZP3),能够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最大增殖率分别为59.04%(1000μg/mL),44.58%(20μg/mL),39.76%(20仙g/mL)。JZP1和JZP2在1000μg/mL时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15.66%和13.25%。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下粗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强于纯化多糖,不同多糖组分表现出不同的免疫学活性,并且其免疫活性与其浓度密切相关。
简介:通过对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标本馆(HMJAU)、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隐花植物标本室(HKAS)和广东微生物研究所标本馆(HMIGD)的132份标本的宏观形态和微观结构的观察,共报道中国球盖菇属[Stropharia(Fr.)Qu61et]真菌14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包括1个拟定新种,即黄囊球盖菇[StrophariachrysocystidiaMengT.X.etTolgor];1个新变种,即蚯蚓铜绿球盖菇[Strophariaaeruginosa(Fr.)Quéletvar.earthwormiaMengT.X.etTolgor];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偏孢孔球盖菇[StrophariadorsiporaEsteve-Ray.&Barrasa]和盐碱球盖菇[StrophariahalophilaPacioni];四川省新记录种1个,即亮白球盖菇[Strophariaalbonitens(Fr.)Quélet];吉林省新记录变型1个,即浅黄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rugosoannulataf.luteaHongo];云南和西藏新记录变型1个,即黄褐球盖菇[Strophariaaeruginasa(Fr.)Quéletf.bruneolaHongo]。对已知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显微线条图绘制,编写了分种检索表,对每个种的担孢子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简介:通过木霉属(Trichoderma)3菌株与双鸭山蔬菜大棚中的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f.cucumerinum)、黄瓜果腐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菜豆叶枯病菌(Cladosporiumsp.)的对峙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绿色木霉1(TrichodermaviridePers.exGray1)可作为双鸭山蔬菜大棚中的黄瓜枯萎病、黄瓜果腐病、菜豆叶枯病3种病害的生物防治拮抗菌加以利用,该拮抗菌对菜豆叶枯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绿色木霉2(Trichodermaviride2)对黄瓜果腐病菌抑制效果最好;而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Rifai)对以上3种病原菌都有抑制效果,对菜豆叶枯病菌抑制效果最好.从试验结果还可看出,绿色木霉2对黄瓜枯萎病菌和菜豆叶枯病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简介:【背景】辣木瑙螟是在我国辣木上新发现的一种小蛾类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取食.目前该虫在我国云南省已有分布,对辣木产业威胁极大.【方法】通过室内试验、田间调查和收集整理辣木瑙螟相关资料,研究并总结了辣木瑙螟的寄主植物、地理分布、形态特征、部分生物学特性、危害和发生情况.【结果】人工饲养与初步观察显示,辣木瑙螟幼虫期约16.17d,蛹期约10.25d,从初孵幼虫到成虫共需约26.42d.在云南省元江县的调查结果显示,辣木被害株率达94%以上,单株虫量最高达302头.株^-1,经常采收的地块枝被害率达80.80%、被害指数达0.54,受害程度显著高于未采收地块.【结论】关于辣木瑙螟的年生活史、世代数、危害损失、防治方法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随着辣木种植面积的扩大,其他与辣木种植环境相似的地区也可能有辣木瑙螟的分布.因此,需采取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的方法加强监测,防止该虫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