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30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组和慢性乙肝组相比,重度慢乙肝与轻中度慢乙肝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上升,HBeAg阴性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HBeAg阳性的平均年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可比性(p>0.05)。肝癌组与慢性乙肝组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肝癌组与肝硬化组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更易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以及慢性肝功能衰竭。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高灵敏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hepatitis B virus pregenomic RNA,HBV pgRNA)水平,分析其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7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高灵敏HBV DNA检测均为阴性的70例初治CHB患者。比较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年龄、性别、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HBV pgRNA等水平的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HBV pgRNA和HBeAg及HBsAg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0例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25例,其中男14例,HBV pgRNA阳性25例;HBeAg阴性患者45例,其中男32例,HBV pgRNA阳性33例。HBeAg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年龄[(36±9)岁比(45±12)岁]、HBV pgRNA低于检出下限比例[0比26.67%(12/45)]、血清HBV pgRNA水平[(3.22±1.08) lg拷贝/mL比(2.38±0.98) lg拷贝/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82,P=0.002; χ2=5.331,P<0.01;t=9.370,P=0.003)。HBeAg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性别比、HBsAg[(2.92±0.88) lg IU/mL比(2.62±0.87) lg IU/mL]、丙氨酸转氨酶[(24.46±11.63) U/L比(22.49±12.17) U/L]和天冬氨酸转氨酶[(23.67±8.49) U/L比(24.65±6.77) U/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HBV pgRNA与HBsAg无显著相关性(r=0.146,P=0.275),与HBeAg呈显著正相关(r=0.467,P<0.01)。血清HBV pgRNA阳性患者中,HBV pgRNA最高达6.13 lg拷贝/mL。结论即使在高灵敏HBV DNA阴性的情况下,CHB患者的HBV pgRNA检出率仍较高,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HBV pgRNA水平检出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HBV pgRNA与HBeAg呈正相关。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宿主的免疫系统和病毒及其产生的蛋白之间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HBV感染的结局,导致各种急慢性肝脏疾病的发生。在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acute hepatitis B,AHB)中,宿主通过固有免疫和强有力的适应性免疫可以清除病毒。而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中,宿主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都受到HBV及其产生蛋白的持续抑制,不利于清除病毒。本文就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近期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并为临床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的效果。方法时间段2017年02月-2018年02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检出率和ALT、AST水平。结果研究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阳性组ALT(256.81±172.63vs76.26±52.66)、AST(216.29±180.59vs68.36±42.71)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的效果显著,既可以提高检出率,又可以很好的反应病毒复制情况,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测有一定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检测HBV DNA的682 331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481 159例,女性201 172例,年龄(41.34±16.13)岁。根据HBV DNA结果分为HBV DNA阳性组(219 879例)和HBV DNA阴性组(462 452例),收集其乙型肝炎5项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HBsAg-QN)、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和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结果及基本临床资料,统计分析HBV DNA阴性和阳性与HBV患者的各年龄段、临床诊断以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682 331例HBV DNA检测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32.22%(219 879/682 331)。各年龄段中以18~44岁青年人HBV DNA阳性率最高(40.34%,128 038/317 380)。HBV DNA阳性组的<1、45~59和≥60岁患者比例低于HBV DNA阴性组,而1~17和18~44岁患者比例高于HBV DNA阴性组(P均<0.001)。2 291例检测HBV DNA的<1岁婴儿中,有71例HBV DNA阳性,其2017—2021年的HBV DNA阳性率依次为4.86%(27/556)、3.68%(14/380)、3.47%(17/490)、1.55%(6/386)和1.46%(7/479),呈逐年下降趋势(χ²=13.72,P=0.008)。其余680 040例HBV DNA检测的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疾病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阳性率最高(49.88%,208/417)。HBV DNA阳性组急性乙型肝炎(0.09%,208/219 808)和慢性乙型肝炎(80.44%,176 806/219 808)患者比例高于HBV DNA阴性组[分别为0.05%(209/460 232)和65.45%(301 216/460 232)],而HBV相关性肝硬化(11.28%,24 793/219 808)、HBV相关性肝癌(6.72%,14 775/219 808)、肝癌术后(1.39%,3 055/219 808)和肝移植术后(0.08%,171/219 808)患者比例低于HBV DNA阴性组[分别为22.99%(105 813/460 232)、7.25%(33 385/460 232)、3.50%(16 129/460 232)和0.76%(3 480/460 232)](P均<0.001)。同时,HBV DNA阳性组患者的HBsAg阳性率、HBsAg-QN、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率、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AFP及PT均高于HBV DNA阴性组,而年龄、男性比例和白蛋白水平均低于HBV DNA阴性组(P均<0.01)。此外,HBsAg、HBsAb和HBeAg阳性患者HBV DNA载量高于阴性患者,而乙型肝炎e抗体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患者HBV DNA载量低于阴性患者(P均<0.001)。结论HBV DNA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筛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岁婴儿的母婴传播率呈逐年下降趋势;HBV DNA是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其阳性患者的HBsAg-QN值更高且更易出现肝功能等血清学指标异常。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期注射HBIG及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在妊娠28、32、36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新生儿出生后12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IU,加乙肝疫苗(10μg),出生后第4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IU,并自满月按照1、2、7的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5μg),出生后第8个月取静脉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检测100例婴儿仅2例HBsAg阳性,婴儿获得保护率97.8%,100例中有94例获得保护性抗体HBsAb,免疫成功率达94%结论联合免疫有助于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保护率和免疫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地区2000年5月-2014年5月出生并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的新生儿2100名(观察组)进行调查,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后血清乙肝病毒(HBV)为标志物,检测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为指标,并与1985-1999年以前未接受乙肝免疫接种的1900例新生儿(对照组)的血清HBsAg、抗-HBs及抗-HBc指标结果进行对比,观察两组人群HBsAg、抗-HBs阳性率以及HBV流行率。结果观察组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sAg总阳性率为(2.33%),而对照组未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sAg总阳性率为(11.89%)(P<0.05);观察组抗-HBs总阳性率为(52.95%),而对照组抗-HBs总阳性率为(24.36%)(P<0.05);观察组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V流行率为(5.2%),而对照组未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V流行率为(4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免疫后<1岁儿童抗-HBs阳性率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结论大规模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并保持较高的接种率,可明显降低HBV感染率和流行率,增加抗-HBs水平,从而有效控制HBV的传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疫苗的复种意识和认知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随机抽取该市30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的临床资料,并对上述人群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复种意识和认知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该次研究300名患者中,42.7%的人不了解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手段,62.7%不了解乙型肝炎疫苗需要加强免疫注射,94.3%的认为未能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加强免疫注射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复种的相关知识;乙型肝炎患者家属的乙型肝炎疫苗自愿复种率84.4%、血站血库的化验人员的乙型肝炎疫苗自愿复种率82.5%及经常输血患者的乙型肝炎疫苗自愿复种率52.0%显著低于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乙型肝炎疫苗自愿复种率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未能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复种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复种的相关常识,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对乙型肝炎疫苗复种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教育,促进人们了解和认识乙型肝炎疫苗复种的重要性,增强自觉复种的意愿。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寻求降低婴儿HBV感染率的方法。方法HBV携带及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共635例,分别比较不同血HBVDNA滴度,不同分娩方式(剖宫产或自然分娩),以及不同肝功能状态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及3月龄时HBV的感染率。新生儿生后12h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生后即刻显示血清HBV感染存在者,14d时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结果孕妇高滴度组(HBVDNA〉105拷贝/mL)所生新生儿出生时(14.4%vs4.1%,P〈0.01)与3月龄时(4.7%vs0,P〈0.01)HBV感染率均高于低滴度组(HBVDNA≤105拷贝/mL)。两组新生儿3月龄时HBV感染率均低于出生时(P〈0.05)。自然分娩的孕妇其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1),但3月龄时,两组感染率接近。HBV携带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所生婴儿(P〈0.01),但3月龄时两组婴儿HBV感染率亦接近。结论孕妇血清HBVDNA水平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密切相关,故降低孕妇血清HBVDNA水平可能成为减少新生儿HBV感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双重保护下,孕妇的分娩方式与肝功能状态对HBV母婴传播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