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低温余热广泛存在于高耗能行业中,有机朗肯循环(ORC)利用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具有众多优势,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展开了各方面的研究工作,使该技术在工业余热、地热等领域商业化成功。在采用有机朗肯循环(ORC)发电技术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而不能一味地考虑余热的回收效率。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Python中的爬虫技术获取中国电影2000年至2019年中每五年所参与每一部电影的演员名单,并进行数据清洗,将数据规范化;接着通过演员合作关系网络图的构建,将关系网络图进行可视化展示;最后通过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这两个系数来计算平均最短路径,挖掘计算找到属于中国电影界的贝肯。本文工作进一步验证了六度分离理论,也为我国的贝肯数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6F.01联合循环机组的热力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朗肯循环热力性能,提出目前影响朗肯效率主要的两个因素为6F.01联合循环机组蒸汽压力以及温度的观点。数据显示如果改变循环机组的蒸汽压力值和温度,朗肯循环效率会随之改变,呈正相关,这一发现为后续优化同类属性的机组蒸汽组参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可导致心室电传导延迟、收缩不同步,是加重心力衰竭(心衰)的重要因素,亦是心衰治疗的重要靶点。传统双心室起搏可纠正LBBB、改善心功能,但其受到技术及解剖的限制,仍有部分患者难以从中获益。随着对希氏-浦肯野系统认识的深入、导线置入工具的改进及技术的发展,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一种生理性起搏方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可纠正LBBB、恢复电机械同步性,有望作为传统双心室起搏的替代疗法用于心衰伴LBBB患者。该文对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心衰伴LBBB患者中应用的理论及临床进展进行了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蝙蝠体表寄生蛛蝇中肯科伊病毒(Kaeng Khoi virus,KKV)的感染情况。方法2014年在保山市和2017年在瑞丽市采集蝙蝠体表寄生蛛蝇标本并进行鉴定,应用细胞组织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对阳性分离物进行序列扩增测序,对病毒全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用蛛蝇标本研磨上清液接种BHK-21细胞,从瑞丽市和保山市蛛蝇标本分离到3株阳性分离物(WDBC1704、WDBC1710和BSBC1406),均能使BHK-21细胞出现圆缩、脱落的细胞病变。经RT-PCR和高通量测序扩增后,获得3株阳性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3株阳性分离物的S、M、L基因均与泰国分离的KKV原型株PSC-19在同一进化支。本次分离的3株KKV与云南省既往分离株WDBC1403亲缘关系最近,其中BSBC1406株又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分支。序列对比显示3株分离株之间在M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BSBC1406与其他2株相似度仅为78.0%~78.1%,开放阅读框区中Gc蛋白的氨基酸相似度均为85.3%。结论从云南蝙蝠寄生蛛蝇中新分离的3株KKV与原型株有较大差异,特别是BSBC1406株与其他分离株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已发生了变异,应加强云南省媒介昆虫携带KKV的监测及其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房室传导阻滞(AVB)部位患者行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的成功率,为AVB患者HPSP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16年3月至2021年9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且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637例AVB患者,依据心脏电生理检查判断AVB部位。其中前130例(20.4%)进行了希氏束起搏(HBP)的患者为HBP组;后507例(79.6%)进行了HPSP的患者为HPSP组,包括HBP和/或左束支起搏(LBBP)。收集两组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信息,分析不同AVB部位及QRS时限患者的HBP或HPSP的成功率。结果HBP组年龄(66.4±15.9)岁,男性75例(57.7%);HPSP组年龄(66.8±13.6)岁,男性288例(56.8%)。637例AVB患者中,63.0%(401/637)为房室结阻滞;22.9%(146/637)为希氏束内阻滞;14.1%(90/637)为希氏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总体上,HPSP较HBP的成功率高[93.9%(476/507)比86.9%(113/130),P<0.05]。不同AVB部位的HPSP成功率均高于HBP,并且随着AVB部位由近及远,HBP和HPSP成功率均呈下降趋势。房室结阻滞和希氏束内阻滞患者的HBP成功率均高于希氏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患者HBP成功率[95.2%(79/83)比47.1%(8/17),P<0.001;86.7%(26/30)比47.1%(8/17),P=0.010]。在希氏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患者中,HPSP的成功率高于HBP[87.7%(64/73)比47.1%(8/17),P=0.001]。QRS<120 ms的患者中,94.9%(520/548)的AVB部位在房室结或希氏束内,HBP与HPSP有相似的高成功率[95.6%(109/114)比96.3%(418/434),P=0.943]。QRS≥120 ms的患者中,69.7%(62/89)的AVB部位在希氏束远段或以下,HBP成功率仅为25.0%(4/16),而HPSP成功率达79.5%(58/73)(P<0.001)。结论对于QRS<120 ms且房室结或希氏束内阻滞的AVB患者,HBP与HPSP成功率均较高,可以考虑HBP作为首选策略。对于QRS≥120 ms且AVB部位在希氏束远段或以下的患者,HPSP成功率高于HBP,LBBP应作为首选。
简介:摘要多源浦肯野纤维相关室性早搏综合征(MEPP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SCN5A突变相关的临床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携带SCN5A错义突变(p.R222Q),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为多源浦肯野纤维相关室性早搏、心房颤动、伴或不伴有扩张性心肌病。亚洲人群尚无此病例报道,本文报道了1例MEPPC患者,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原因,探索治疗方案,丰富了该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对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CNLBP)患者腰部稳定肌前馈控制的影响。方法将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贴扎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采用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40 min,贴扎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贴扎治疗,佩戴12 h。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结束6 h后评估或检测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屈曲活动范围、肱二头肌与多裂肌快速反应时间差值和多裂肌sEMG信号强度。结果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结束6 h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腰椎屈曲活动范围和肱二头肌与多裂肌的快速反应时间差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6 h后,贴扎组患者肱二头肌与多裂肌快速反应时间差值为(54.68±4.15)ms,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可改善CNLBP患者的腰部疼痛和腰椎活动范围,并加快腰部稳定肌的快速反应速度,且在一定时间内维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