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古典诗词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我们的祖先,十分看重古诗词教学,有时甚至把它放到教育的首要地位。孔子是古诗词教学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在《礼记》中,记载了孔子的几段很值得回味的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本文就从“兴”、“观”、“群”、“怨”谈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看法。
简介:《顾曲斋元人杂剧选》(以不简称《顾》,一名《古杂剧》,是一部刊刻于明万历年间的元明杂剧剧本选集。然未著编者名氏,因序义后有“王伯良”、“白雪斋”印各一方,或以为即王骥德选编。一般来说,对这部选集的认识有两点:一是孙楷第先生将之与《元曲选》、《柳枝集》比较后,认为它文字上“确依元本之旧”,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一是它体制上“折”、“出”混标,明显有受传奇影响的痕迹,因而并非如卷首玉阳仙史序中所言,堪称“古法”、“典刑”。我觉得若仅仅从文字和体制两方面来评价一部杂剧选集是不够的,试换一个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观照,我们发现:正如欧洲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召唤古希腊的亡灵,目的不是要重建奴
简介:比兴之于诗词不可少,是因为文学艺术要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寄托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取得艺术感染的效果。而通过思维联想,许多事物是可以类比,感情是可以互通的,正如周济所云:“一物一事,引而申之,触类多通。”再则,基于某些政治原因,往往借助于比兴,婉转含蓄地表现出来。所以托物言志或触物系情是历代诗人惯用的手法。自《诗经》《楚辞》以来,诗人就多用比兴,到中晚唐李贺、李商隐,宋代苏轼、辛弃疾则赋予比兴更深刻的社会内容,以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或人生遭遇。总之,越到后世,比兴的内涵、意蕴就越加丰厚复杂,其运用的方法也更加灵活多样,而理解的难度也越大。但是,历代研究者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比兴与寄托研究的多,而从诗歌本身发展的内部规律上就某个比兴词语作系统探究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