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大多学者专注于研究释家、道家以及道教对唐传奇的影响,极少涉及儒家;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主流的传统思想,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备受统治者的推崇;历代文人士大夫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古代文人所创作的文言小说经汉魏六朝的志人、志小说到唐传奇必然显露着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子;以《·》为文本,窥探儒家思想对《·》的影响。

  • 标签: 儒家思想 《玄怪录·续玄怪录》 仁义道德
  • 简介:<正>明代学者胡应麟在所著的《庄岳委谈》卷四十中说:“今戏具,围棋最古……象戏稍为后出,北周武帝有象经……而唐以后殊无可考,唯《·岑顺》一事可据……唐人象戏之制,赖此可考。”《》是唐朝中期宰相牛僧孺所著。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十篇中说:“造传奇之文,会萃为一集者,在唐代多有,

  • 标签: 北周武帝 牛僧孺 《玄怪录》 象棋 《中国小说史略》 胡应麟
  • 简介:·侯通》是一篇颇具特色的志短篇。原文如下:隋开皇初,广都孝廉侯通入城,至剑门外,忽见四黄石,皆大如斗。通爱之,收藏于笼,负之以驴,因歇鞍取看,皆化为金。通至城货之,得钱百万,市美妾十余人,大开第宅,近甸良田别墅,

  • 标签: 志怪小说 短篇 特色 原文
  • 简介:唐牛僧孺传奇《》对以长安为代表的都城坊里、皇家宫室的描绘,既展示了唐代丰富多彩的都市建筑形式,也揭示了唐代各个阶级、阶层的生活习惯、审美意识以及文化心态,蕴含深厚的都市建筑文化意蕴。

  • 标签: 《玄怪录》 都市建筑 审美意识 文化心态
  • 简介:是唐代琅琊王洙以牛僧孺的笔记小说为本事创作的一篇传奇小说.将二者加以比较研究不但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同异变化,也可以发现笔记小说与传奇小说之间的同异,更可以发现在篇幅与结构、形象塑造与托物寓意、诗化特征和语言艺术等诸方面传奇小说的诸多特点.

  • 标签: 东阳夜怪录 元无有 笔记小说 传奇小说
  • 简介: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把《搜神记》、《搜神后记》、《》、《宣室志》、《独异志》五部小说集中涉及精怪与人的两性关系的故事分为欺骗性婚外性、强迫性婚外性、自愿性婚外情、欺骗性婚内性、自愿性一夜情、无感情的婚姻、有感情的婚姻、同性恋八种类型,分析每种类型的特点和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第二部分通过表格总结精怪与人的两性关系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发生的变化及趋势,指出这种变化趋势一直延续到《聊斋志异》中。

  • 标签: 志怪小说 两性关系 精怪
  • 简介:中国作家的"手电筒"在哪里?最近从《中华读书报》上看到一篇作家贾平凹的文章《我们的文学需要有中国文化的立场》,颇受启发。但也有些看后感到糊涂的地方,提出来希望得到贾平凹先生和更多方家的指教。他说:"我们的文学到了要求展示国家形象的时候。"对于文学如何展示国家形象?他感到说不清。这也确实难以说清。张艺谋早期的很多电影显然不能展示国家的形象,因为很多人抨击他把中

  • 标签: 中国作家 文学博士 国家形象 贾平凹 手电筒 文学创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尽管由于地理位置、发展道路、文化渊源、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生活习惯等等的不同,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话说回来,人类的基本生活习性总应该有一些普世性的共同原则。

  • 标签: 英国 民族性格 地理位置 文化渊源 宗教信仰 生活习惯
  • 简介:浅析“扬州八”之罗小丹清代中叶,在江茹、扬州活跃着一批艺术家。他们个个才气横溢,以卓尔不群的画风,一扫画坛师古仿古的陈腐之气,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个性主义和冲破传统束缚的异端思想或叛逆精神。这些人就是著名的扬州“八”画派。这个画派的代表人物有:汪士...

  • 标签: 扬州八怪 李方膺 郑板桥 中国绘画史 中国画 美术鉴赏
  • 简介:在乡下,自然负担了儿童学前教育的,多半是奶奶和姥姥们。老太太给孩子们念叨儿歌,让孩子学习说话、熟悉音韵,那儿歌或许朴素鄙俚,却绝对干净,有益无害。我自幼的经历,可作佐证。

  • 标签: 儿歌 音韵 学前教育 儿童 学习说 识字
  • 简介:<正>五“众人”与“衣服”尤二姐死后,贾琏找凤姐要钱,准备治办棺椁丧礼。凤姐只给了二三十两银子。亏得平儿偷偷地递给他二百两一包的碎银子。于是——

  • 标签: 衣服 庚辰本 程乙本 尤二姐 程甲本 红楼梦
  • 简介:<正>王基墓碑,全称《曹魏东武侯王基墓碑》。金石家著录多称《王基断碑》、《王基残碑》、《王基墓碑》。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在洛阳城北7.5公里安驾沟村筑寨掘得之,后移置洛阳城中明德中学壁间,现存洛阳古代石刻艺术馆。该碑立于魏元帝曹奂景元二年(公元261年)四月。碑残高137、宽99、厚22厘米。长方形青石,隶书,19行,前3行行22字,余俱21字。字行之间有界格,全石共计370字。由于碑文上端前3行各窄一格,其余均空2格,下端每行均空5格,且上下文意不达,因此对于该碑是否完整,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碑文是属上缺下不缺;还有的认为此碑只是全碑的下半部,上半部“出土时朱字宛然,因无人辨识。磨拭而灭”故称作“断碑”、“残碑”。河南府训导汝州杜梦麟在碑文末尾跋语中,肯定了该碑碑石是完整的,只是碑文上下

  • 标签: 洛阳 碑文 碑刻 残碑 河南 明德
  • 简介:<正>韩仁铭碑建于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金哀宗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荥阳令李天翼行县,发地得之,令石匠王福再立石于荥阳县署。民国十四年(1925年)四月,由邑人宋傍三、刘彤棻、李增祥等共议移立于县立小学(今荥阳第二高中)内,建楼封禁。1963年6月20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点文物保护单位。碑身长方形,圭首,中间有穿,碑

  • 标签: 碑刻 汉灵帝 荥阳县 河南省 武则天 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