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硬化性颌下腺患者的声像图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老年慢性硬化性颌下腺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声像图特征.结果:老年慢性硬化性颌下腺患者的声像图以弥漫型较局灶型多见,双侧腺体受累多见,两型均以病灶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低回声结节多见.CDFI检查见腺体增大者血供丰富,腺体缩小者血供明显减少.病理以Ⅲ、Ⅳ期多见.无论弥漫型或局灶型腺体内均未见血管移位和受压征象.结论:老年慢性硬化性颌下腺患者术前可通过超声声像图明确诊断,避免外科手术.

  • 标签: 颌下腺疾病 老年人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喜平治疗流行性腮腺合并颌下腺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流行性腮腺合并颌下腺患者作为本次分析研究对象,随机将他们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观察组采取喜平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采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结果观察组退热(2.8±0.6)天,呕吐消失为(2.9±0.7)天,腹痛消失为(3.1±0.9)天,消肿为(3.9±1.2)天;对照组退热(4.7±1.0)天,呕吐消失为(5.2±1.2)天,腹痛消失为(6.8±1.0)天,消肿为(6.8±1.7)天,观察组患儿的退热、呕吐消失、腹痛消失、消肿时间比对照组短,具有明显差异。观察组的疗效情况显效30(60%)例,有效18(36%)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96%(48/50);对照组的疗效情况显效14(28%)例,有效22(44%)例,无效14(28%)例,总有效率为72%(36/5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具有明显差异。观察组轻度腹泻发生1(2%)例,未发生胃部不适、眩晕、便秘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对照组轻度腹泻发生2(4%)例,胃部不适发生2(4%)例,眩晕发生1(2%)例,便秘发生2(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7/5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具有明显差异。讨论喜平治疗流行性腮腺合并颌下腺的疗效显著,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并发症比较少,安全性比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喜炎平 流行性腮腺炎 颌下腺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 讨 喜平治疗流行性腮腺合并颌下腺的效果。 方法: 选择 2017 年 10 月至 2018 年 10 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 100 例 流行性腮腺合并颌下腺患者作为本次分析研究对象,随机将他们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50 例患者 。观察组采取喜平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采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 结果: 观察组 : 退热( 2.8±0.6 )天, 呕吐消失为( 2.9±0.7 )天, 腹痛消失为( 3.1±0.9 )天,消肿为( 3.9±1.2 )天;对照 组:退热( 4.7±1.0 )天, 呕吐消失为( 5.2±1.2 )天, 腹痛消失为( 6.8±1.0 )天,消肿为( 6.8±1.7 )天,观察组患儿的退热、 呕吐消失、 腹痛消失、消肿时间比对照组短,具有明显差异。 观察组的疗效情况:显效 30 ( 60% )例,有效 18 ( 36% )例,无效 2 ( 4% )例,总有效率为 96% ( 48/50 );对照组的疗效情况:显效 14 ( 28% )例,有效 22 ( 44% )例,无效 14 ( 28% )例,总有效率为 72% ( 36/50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具有明显差异。 观察组轻度腹泻发生 1 ( 2% )例,未发生胃部不适、眩晕、便秘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 2% ;对照组轻度腹泻发生 2 ( 4% )例,胃部不适发生 2 ( 4% )例,眩晕 发生 1 ( 2% )例,便秘发生 2 ( 4%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14% ( 7/50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具有明显差异。 讨论: 喜平治疗流行性腮腺合并颌下腺的疗效显著,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并发症比较少,安全性比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喜炎平 流行性腮腺炎 颌下腺炎 临床效果
  • 简介:下颌下腺切除手术是口腔颌面-头颈外科的经典手术之一。经典的下颌下腺切除术采用距下颌骨下缘1.5~2.0cm的平行切口,称为经颈部进路(transcervicalapproach)。该切口具有进路直接、显露充分、操作方便、能有效控制出血和便于扩大手术范围等优点,是下颌下腺切除术的首选切口。但该进路也有缺点,如留有颈部瘢痕,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1%~7%)、舌神经(1.4%)、舌下神经(2.9%)的可能,严重者可引起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少数患者还可导致唾液腺囊肿。随着对面颈部手术美容要求的提高.年轻和女性患者不愿接受下颌下区明显的永久性瘢痕以及可能引起的暂时性口角歪斜。然而,即使将切口设计在下颌下区皮纹内、以美容缝线精细缝合和采用小切口,仍会留有瘢痕。

  • 标签: 下颌下腺 下颌下腺切除术 手术进路
  • 简介:目的:通过筛选小鼠下颌下腺发育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并预测其基因功能,为唾液腺组织工程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取小鼠胚胎第18.5天、19.5天、出生后当天、出生后3天等4个不同时期的下颌下腺,进行基因芯片检测,BeadStation500System扫描仪(illumina,Inc.)对芯片扫描,然后采用BeadStudioGeneExpressionModule图像分析软件(illumina,Inc.)对芯片灰度扫描图进行分析,构建小鼠下颌下腺的全基因表达谱。应用生物信息学STC法分析基因表达趋势,建立发育时间与基因表达相关的调控网络图,从网络中筛选关键基因,预测其基因功能,并对关键基因Skp2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应用STC生物学方法,得到差异基因的8种显著性表达趋势,其中有4种与表型相关。构建网络图筛选关键基因,得到Ddx1、Cenpl、Fanci、Skp2、Rbm4、Dak。Skp2基因检测数据与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一致。其中Skp2与胚胎期细胞的分化、增殖密切相关。结论:6个关键基因在小鼠下颌下腺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下颌下腺 基因芯片 基因表达趋势的显著性分析 关键基因
  • 简介:【摘要】多形性腺瘤是唾液腺肿瘤中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最常见部位是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本文介绍1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该患者发现右侧颔下区肿物约4个月余,术后常规病理结果回报:(右颌下腺及肿物)多形性腺瘤。通过对相关文献学习归纳,分析该类病情特点。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下颌下腺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或重建钛板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治疗下颌骨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下颌骨3期MRONJ患者。患者采用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治疗,组织缺损范围较大者需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术后2周和复查时口内外切口是否愈合,以及并发症(钛板折断)的发生情况,并计算患者的黏膜初期愈合率(术后2周,黏膜愈合的病例数÷总病例数×100%)。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64.6±8.9)岁;其中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患者33例,重建钛板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患者7例。患者骨缺损长度为(4.5±1.4) cm(2.1~8.0 cm),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90%(36/40)的患者黏膜初期愈合,10%(4/40)的患者出现钛板折断。结论对3期下颌骨MRONJ患者,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或重建钛板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治疗的效果可靠。

  • 标签: 下颌骨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 重建钛板 下颌下腺 颏下岛状瓣
  •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建立SD大鼠下颌下腺损伤模型和异丙肾上腺素(IPR)腹腔注射模型,研究两种诱导方式对下颌下腺干/祖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SD大鼠下颌下腺损伤模型和IPR腹腔注射模型,摘除腺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腺体组织变化。结果两组SD大鼠下颌下腺均有LN、a6β1表达。但损伤模型中表达更高,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导管细胞均可见到Amylase阳性表达。结论主导管损伤比IPR腹腔注射更能刺激下颌下腺导管细胞表达干/祖细胞特性。

  • 标签: 下颌下腺 损伤 异丙肾上腺素 干/祖细胞 组织学
  • 简介:黏液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唾液腺恶性肿瘤之一,最常发生于腮腺(约占2/3),其次为腭部、小唾液腺(特别是磨牙后腺)及下颌下腺,而发生于由涎石病导致的慢性下颌下腺者极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慢性下颌下腺中的黏液表皮样癌病例,并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 标签: 涎石病 下颌下腺炎 黏液表皮样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下颌下腺导管内结石的位置和形态,研究结石的分布规律。方法:对连续就诊的65例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通过口底双合诊和下颌横断片判断结石的位置,手术取石,其中57例经口内直接切开导管取石或内镜辅助下取石,8例行下颌下腺切除术后取石,观察、测量术后所取结石的形状和大小。结果:下颌下腺导管结石在导管中发生的位置由前向后依次升高,62.5%患者结石位于导管的后段,结石以圆形和椭圆形为多,位于后段者体积多较大。结论:下颌下腺导管结石好发于导管后段,原因可能与导管后段的某些特殊解剖形态有关。

  • 标签: 涎石病 涎石 下颌下腺导管
  • 简介:摘要传统的颈部开放入路颌下腺切除会导致术后瘢痕,局部皮肤感觉异常或减退及皮肤粘连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让患者更多获益,越来越多的颈外入路内镜下颌下腺切除手术应运而生。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于2021年5月14日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经腋入路内镜下颌下腺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快,美观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5个月复查,颈部活动正常,未出现颈胸部皮肤感觉麻木或减退,腋窝切口隐蔽,疗效满意。经腋入路是一种美观、安全有效的颈外内镜下颌下腺切除手术入路。该入路适应证和临床应用价值还需进一步探索。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颞下颌关节患者实施颞下颌关节腔脉冲射频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颞下颌关节患者65例分成两组,针对参照组32例患者实施关节腔注射药物的治疗,针对治疗组33例患者实施颞下颌关节腔脉冲射频治疗,对比两组颞下颌关节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组干预后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患者干预后的最大张口度明显大于参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颞下颌关节患者实施颞下颌关节腔脉冲射频治疗的有效性较为显著,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颞下颌关节腔脉冲射频 颞下颌关节炎 治疗有效性
  • 简介:摘要1例44岁男性患者因患慢性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2次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均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和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均在次日出现双侧颌下腺明显肿大。查体发现患者局部皮肤颜色和温度无异常,无明显压痛,口腔内黏膜完整,颌下腺导管口未见红肿。超声检查示双侧颌下腺弥漫性肿大,可探及周围淋巴结及双侧颈部淋巴结。首次发生颌下腺肿大时,未意识到与药物有关,未给予停药及特殊处理,患者颌下腺肿大于2 d后自行消退。第2次住院用药后患者又出现双侧颌下腺肿大,因患者既往多次住院均使用过门冬氨酸鸟氨酸,未出现颌下腺肿大,故考虑患者的颌下腺肿大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有关。停用该药,继续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1 d后患者颌下腺肿大完全消退。

  • 标签: 谷胱甘肽 颌下腺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病历摘要患者男,21岁,因右下颌骨反复肿胀、流脓2年,于2004-07-02首次入院。患者自2002年开始双侧下颌肿胀,随后下颌下缘皮肤破溃,长期流脓,曾拔除右下颌后牙,拔牙后创口长期不愈合,在外院多次行下颌骨骨髓死骨刮治、瘘道切除术,术后右下颌又反复肿胀,继续流脓。患者13岁时曾发生右股骨、左股骨、左前臂骨折,1998年在外院

  • 标签: 石骨症 下颌骨 骨髓炎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