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追溯了文的创制过程和语的研究历程,对语的词汇特点作了翔实的归类说明。

  • 标签: 东干族 文字 语言
  • 简介:<正>人苏联穆斯林民族之一.自称回族、中原人或老回回.系迁居俄国的中国西北回民与当地穆斯林民族通婚繁衍的后裔.其迁居过程主要有两次,一次是18世纪末,清朝乾隆皇帝将居于伊犁河谷的回民安置去的.一次是1877~1878年陕甘回民大起义失败后,由起义领袖白彦虎率领余部迁居而去.人数约五千人.最初住在七河地区(谢米列契耶),其后十年间又有一些甘肃籍回民,因逃避清廷迫害而陆续迁往,现有人数约51694人(79年),一说约8万余人(90年).分为两支,一支为陕籍,住在哈萨克加盟共和国江布尔镇的马山青镇、朔尔—提别镇与奥克提亚勃尔集体农庄.约2万多人.一支为甘肃籍人,住在

  • 标签: 东干人 回民 七河地区 东干语 穆斯林民族 起义
  • 简介:一百多年前,由起义失败而被迫进入俄境的部份中国西北地区的回族人,带着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的回族文化,给广袤的中亚地区输入了新鲜的文化血液,在广泛汲取和融会了多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在那里营造和确立了自己的文化。并且发展起了自己具有回族特色的作家文学。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回族文化的品格,深刻认识汉文化因素在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的回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理解回族文化是在参与着中华文化的创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一质的规定性,有着极高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东干 文化 作家文学
  • 简介:苏联时期为数仅数万人且分散居住在吉尔吉斯、哈萨克、鸟兹别克几个加盟共和国的族创制了以基利尔字母(古斯拉夫字母之一,系俄文字母的基础)为基础的文,开始了以拼音文字拼写汉语的成功范例。苏联解体后,以往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政策失效,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影响。语言文字如何继续发展?是仍然保留原有风貌还是学习汉语普通话?抑或是改用拉丁字母?学者们对此展开了讨论,本文即是对各种观点的一个总结。

  • 标签: 东干族 东干语 回族 汉语
  • 简介:1996年5月18日,在已故族著名作家亚瑟儿·十娃子(Ясыршваза)诞辰90周年的日子里,吉尔吉斯斯坦协会机关报《回民报》创刊发行。5年后,即2001年5月,族历史上第一份杂志《回族》正式出版。在杂志正文第一页,用醒目的字体写着:“献给族书面文学的奠基人、吉尔吉斯斯坦人民诗人亚瑟儿·十娃子诞辰95周年。”...

  • 标签: 杂志 创刊 机关报 出版 发行 历史
  • 简介:天山那边发生的事中华自古多悲风,犹记夕阳遍地红。敢将丹心报青史,丈夫何为不从容。

  • 标签: 东干人 记事 夕阳
  • 简介:在卡拉奥什卡邂逅老乡在我几次去中亚探访人期间,有件事颇使我难以忘怀,那就是碰到我的几位同乡,那确是意料之外的事。

  • 标签: 东干人 记事 天山
  • 简介:语是中亚东族使用的语言,是我国晚清时期汉语西北方言的境外变体。本文主要探讨语语气词“哩”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句末以及与其他语语气词连用时的使用特点,采用广义的语气类别,分析“哩”的语气意义。

  • 标签: 东干语 语气 语气意义
  • 简介:族是居住在中亚地区一个特殊的民族,主要指1877-1884年由新疆喀什及伊犁地区迁至沙俄统治下的中亚七河省地区的几批陕甘回民,其中多数为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军的余部.

  • 标签: 东干学研究 综述 东干族 回族研究 历史 文化
  • 简介:传统研究将新疆天山沟段博罗科努带花岗岩划为石炭纪或泥盆纪,中天山花岗片麻岩划为加里期.本文根据1:5万区调成果,将其分别厘定为志留纪和前寒武纪。论证了志留纪沟序列花岗岩构造环境.其序列组成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二长花岗岩略多,地球化学特征具典型造山花岗岩特征,K-Na-Ca图解中性段具英云闪长岩趋势,酸性段呈钙碱性趋势,其构造环境为大陆弧.据花岗岩中的斜长石内高岭土和绢云母结晶形态,辨识出研究区志留纪沟序列花岗岩具绿片岩相变质.

  • 标签: 博罗科努 中天山 花岗岩 志留纪 大陆弧 干沟
  • 简介:清同治年间先后有两批中国穆斯林迁入俄国七河省等地定居,他们在异国他乡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中亚地区一个独特的民族--族.迁徙前后独特的民族经历使这个民族的民俗风格既特殊而又呈多元化的现象.文章从婚俗角度阐述了这一现象.

  • 标签: 东干族 婚俗 独特 多元化
  • 简介:上一部分我们谈到的族著名学者穆罕默德·亚斯佐维奇·苏尚洛、尤素卜·杨哈叶维奇·杨善新、老姐儿·塔伊洛夫娜·沈洛、哈桑·尤素洛维奇·尤素洛夫开创了本民族学者研究文化的先河。(《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他们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在族历史学、民族学及语言学方面。此外,他们还积极帮助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族学校编写教科书,培训语教师。在他们的努力和带动下,从50年代后期开始,学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50年代末文报纸《十月的旗》的发行及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出版社一系列文书籍的出版(既包括族著名诗人、……

  • 标签: 伊里亚斯·优苏波夫 法蒂玛·马凯耶娃 穆罕默德·哈桑诺夫 东干族 学者
  • 简介:<正>雅斯尔·十娃子不仅是天才的诗人,而且他的名字也与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紧密地联在一起。他为人民的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雅斯尔·十娃子1906年(一说1903年)5月16日出生于吉尔吉斯首都伏龙芝所辖骚葫芦乡的一个贫苦的铁匠家庭。1930年他毕业于塔什干民族师范学院。还在上学期间他就开始了创作活动。当时,他和其他大学生一起,依据拉丁字母创造了字母并发行油印文学刊物《学生》。而且他对民间文学声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学习、研究。

  • 标签: 娃子 东干人 天才诗人 东干语 东干文学 苏联
  • 简介:哈萨克斯坦语音系在音类上保留了其祖源地陕西关中话的典型特征,但在音值上正发生去汉语化变异,主要表现:(1)辅音强化;(2)高元音擦化;(3)音节辅音化。(1)-(3)是推链关系,即(3)导致(1)和(2)。这是俄语的强势浸染所致。

  • 标签: 东干语 音节辅音化 俄语浸染
  • 简介:论文对两代诗人的代表十四儿与十娃子创作的异同作了比较,在民族意识、乡情、意象、诗歌形式、身份认同等方面两位诗人具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其差异在于:十娃子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响,以现实主义为主,兼具浪漫主义特色,十四儿则倾向于现代主义;十娃子充满乐观进取精神,十四儿则凸显悲剧精神;十娃子强调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十四儿则注重个体生命意识;在题材、宗教观念、艺术表现及对母语的掌握和运用上,也有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大体勾勒出诗歌的演变轨迹。

  • 标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公民意识 悲剧精神 母语差异
  • 简介:众所周知,人迁居吉尔吉斯斯坦是在19世纪末。当时中国回民反清起义失败后,为躲避清军追杀,起义军将士带着自己的家属和微薄的财产退至新疆,然后分三路逃到当时的俄国境内。第一路人马是甘肃籍起义军,其首领是尤素甫·哈孜列特。他们冒着大雪越过了别捷尔和吉沙苏山口,于1877年11月到达今卡拉科尔市,当时人数是1116人。后来他们建成了伊尔德克东乡。第二路人马是由回民起义军首领白彦虎所率领的陕西回民义军.人数最多。他们于1877年12月初越过俄国边境,12月6日进入纳

  • 标签: 吉尔吉斯坦 东干族居民 人口 分布 统计分析 起源
  • 简介:千人虽已融入当地社会。但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努力保持着先祖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人会说浓重西北口音的清朝时期的“陕西官话”。他们把总统叫“皇上”,把政府叫“衙门”,把官员叫“衙役”,把上级叫“头领”,把妻子叫“婆姨”把同族人叫“乡党”,把飞机叫“风船”。

  • 标签: 中国历史文化 东干人 活化石 海外 文化传统 生活习俗
  • 简介:中亚东文学是国际汉学中的一个特殊分支。中亚东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在阅读时具有中国汉语的语音特征,但不用中文书写。常文昌主编的《世界华语文学的“新大陆”:文学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对这一特殊的分支给予了关注。

  • 标签: 东干文学 文学论 新大陆 语文学 文学研究 中亚
  • 简介:该文以中亚回族(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了其在中亚居住逾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地域观念与民族认同的变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亚回族(人)民族观的内核是地域观念,在中亚生活的一百三十多年中,其地域观念历经官方民族主义、语言民族主义等语境的塑造,被逐步提升为民族观念。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已经成为寻求领土主权的民族共同体,因族群内部迁徙记忆的差异,其地域观念不仅延续下来,且苏联解体后在中亚建构民族国家的语境中反过来被民族观再塑造,衍生出新的地域观。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亚民族的民族观及其特点。

  • 标签: 中亚回族(东干人) 地域观念 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