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东欧"作为一个冷战时期形成的地缘政治概念,不仅意味着国际区域的划分,更包含着特定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内涵。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后,国际政治意义上的"东欧"或许逐渐被"中欧"或"巴尔干欧洲"所取代,但作为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东欧"仍有其特殊的意义,中外文学关系视野中的"东欧"当属后者。近代以来的东欧虽分属不同的国家,但从地缘政治、历史遭遇到文化传统,都有着明显的相似和关联性。相似的民族处境、历史体验、文化性格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对于在列强压制和侵占下获得民族意识的觉醒、并在学习和反抗西方的矛盾中艰难走向独立和现代化的中国而言,不仅具有特殊的认同价值,更伴随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
简介:王鲁彦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中坚作家,他非常重视译介和借鉴俄国及东欧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他认为俄国及东欧弱小国家和中国都有着被压迫的历史,这种相似性对中国有特殊的意义。在创作中,他将本民族的地方色彩与外国文学的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描摹了一幅苦难深重的浙江乡土面貌.
简介:2016年12月28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山东教育出版社共同举办了《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一中东欧卷》出版座谈会。中国作协副主席、诗人吉狄马加,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文学评论家吴义勤,外交部中国一中东欧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大使,中联部六局副局长严宇清,教育部国际司调研员王道余,文化部外联局副处长关昕,山东教育社社长刘东杰、副总编辑祝丽,《中外文学交流史丛书》主编、南京大学教授钱林森.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北外等单位的中东欧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家林洪亮、张振辉、冯植生、陈九瑛、郑恩波、高兴、易丽君、冯志臣等,还有中外文化与文学专家张西平、张建华、魏崇新等教授出席。
简介:摘要: 2022年是“17+1”合作机制启动的第十年。在过去几年的交流合作过程中,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一步加深了政治互信,在个各领域的合作都取得非常完美成果,非政府组织等合作活动也在各个方面非常的活跃,为中东欧地区国家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合作机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区域对外关系合作新战略研究("17+1合作"和此前的"16+1合作")是促进中国大陆近年来主动开展深化中东欧间全面人文合作战略交流发展的一大战略性的工作,是促进中国大陆近年来主动开展深化中欧间全面人文合作战略交流发展的主要工作,也是中国推动发展中的大国关系型合作外交事业在蓬勃发展历程中遇到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加强两岸政治人文领域互动交流合作则仍是今后继续和巩固及增强深化两国合作民意基础关系上需要的最后一条和重要保障。
简介:4月下旬,由张祖英带队,一行十几人由俄罗斯转机踏上东欧之旅,除个别几人曾到过部分城市外,大多数人是初次到访。之前大家对东欧的印象觉得与西欧、北欧一定差距很大,甚至是较贫穷的国家,对画家的了解也只限于克里姆特、席勒和蒙卡奇等为数不多的画家,对它们的博物馆藏画更是知之甚少,相比西欧许多东西尚属未知,所以,对这次考察大家充满期待。参观美术馆第一站落脚捷克首都布拉格,随后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几个国家的重要美术馆走了一遍,捷克近代作品略多,毕加索、博纳尔及装置、影像都有,奥地利、匈牙利的国家博物馆偏重古典,大师作品有:委拉斯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