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东濮凹陷西南洼地区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与西部斜坡带之间,勘探面积约1000km2,为东濮凹陷勘探程度最低的地区。该区石油及天然气资源探明率极低,具备较大的勘探潜力,基于此本文将围绕东濮凹陷西南洼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分析。
简介:摘要:东濮凹陷是我国最典型的盐湖相沉积凹陷,盐砂相变带具有含油性好、脆性矿物含量高、油质轻、超压等特点,具备页岩油发育的有利条件。目前油田已经编制了“十四五”期间的页岩油规划方案,力争在实现页岩油勘探突破的基础上,预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0万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300万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600万吨。
简介:摘要:本文运用饱和烃色谱、色谱 -质谱、碳同位素等技术手段,结合原油的密度、地层水矿化度,研究东濮凹陷文留油田的原油特征及来源。明确东濮凹陷文留油田原油差异、来源层位及每个烃源灶的供烃范围,对下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介: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其古近系的两个沉积旋回发育了四套盐岩,分别位于沙河街组第三段的第四亚段(S43)、第三亚段(S33)、第二亚段(S23)和沙河街组的第一段(S1),主要分布在凹陷北部.每套盐岩又由若干个盐韵律组成,每一单韵律由盐岩和泥岩组成.两套等时对比标志层(深湖沉积)之间盐岩与砂泥岩存在着相变关系.盐岩是在深盆背景下干旱成因的,盐类物质来自地下深处上涌的卤水,卤水在凹陷中的分层作用是盐岩形成的主要方式,卤水上涌通道是基底大断裂系,其动力来源是岩浆活动.盐岩的阻隔作用使其对下部地层的温度、压力的变化均有影响,这种影响有利于加快盐岩下地层中的有机质成熟与演化.盐岩又是良好的盖层,且在高温、高压下盐岩呈塑性状态.勘探实践看出东濮凹陷的岩性油气藏与盐岩的沉积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搞清盐岩的分布规律对东濮凹陷下步勘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简介:东濮凹陷文留区块浅层稠油储集层气测录井异常显示微弱,属于一种特殊气测烃组分结构组成的储集层,单纯采用常规气测录井方法难于进行有效解释评价。通过分析该区块油藏形成环境和烃类菌解及对储集层的影响,探讨该类稠油储集层的气测、常规地质、岩石热解和热解气相色谱录井的响应特征,以岩石热解录井产油率指数和原油轻重组分指数,判断中-重质油和稠油(Ⅰ型、Ⅱ型)原油性质的图板为基础,结合前人对该区块天然气、凝析油、轻质油的评价标准,建立了不同原油性质储集层录井综合划分标准,并针对稠油储集层的开发明确了相应的开采方式。实际应用表明,稠油储集层的识别效果较好,该标准的建立填补了该区块稠油储集层评价无据可依的空白。
简介:摘 要:东濮凹陷是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一个复向构造单元,是中原油田油气开发主战场。经过近40多年的开发,现存油水井套管不同程度损坏、水驱动用储量持续下降等问题突出,开窗侧钻工艺已成为一种增储稳油降本增效的重要方式。而开窗侧钻井因区块注采压力失衡,易造成漏失、返水等复杂问题,现场施工难度大,对钻井液要求高。根据地质条件、生产需求,采用复合盐聚磺钻井液体系,可以满足深层开窗侧钻井安全、快速、优质施工需求。
简介:摘要:本文开展了系统的岩心、薄片观察和物性测试等工作,明确了东濮凹陷下古生界的储层特征,揭示了储层的形成过程。下古生界储层主要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峰峰组下段、上马家沟组、冶里组和亮甲山组的云坪、膏云坪相带更为发育,经历了准同生和早成岩期(早奥陶世—中奥陶世)、表生成岩期(晚奥陶世—早石炭世)、中—晚成岩期(晚石炭世—古近纪)四个成岩阶段。
简介: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盐的沉积机理研究,主要有“深水成盐”和“浅水成盐”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深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论据,认为其盐是在一定的水深条件下形成的,分层卤水是成盐的基本形式;“浅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的论据,认为其盐是湖水持续蒸发浓缩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盐岩物质来源的研究,主要有海水侵入来源、地下深部热卤水来源和地表径流来源3种观点。海水侵入来源论者的主要依据是古生物化石,而其他两种来源论者则主要依据地球化学分析和推测。分析了盐岩研究中存在的6个主要问题:“深水成盐”论者的卤水分层成盐模式对东濮凹陷还只是一种假说,“浅水成盐”论者的论据不够全面,两种成盐论者对同一现象的解释存在较大分歧,测试样品的数量、分布及测试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考虑,海相化石尚需进一步厘定,海侵通道尚不明确。提出可利用双扩散对流数值模拟、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的综合研究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作进一步探讨。
简介:东濮凹陷沙河街组河口湾环境发育的最初征兆是出现震积岩(Seismites)和水下脱水收缩裂隙(Synaeresis),预示其基底有构造性下沉,海水在间歇性地灌入,接着淡水介形类开始大量死亡。与海水有关的生物痕迹如Ophiomorpha、Tigillites屡屡出现,说明此时此地淡水水体已被河口湾咸水水体所取代,最后剖面中见到滨海高能环境下的生物痕迹Arenicolites和缅粒砂岩、介壳碎屑层等,指示潮道和潮汐坝的存在。至此,这一地区的河口湾以陆相(分流河道)-陆海混合相(河口湾点坝)-海相(潮道)为代表的三元结构,便完整地记录了一次海面升降周期。由陆相动物活动痕迹、植物活动痕迹和古土壤识别出的陆相部分在沙河街组有10层(开31井),由海相生物痕迹、海相生物及海相内源沉积物识别出的海相部分有12层(开31井、新胡4井),说明沙河街组沉积期曾有过10次以上的海面升降过程。海面下降时,河流沿兰聊断裂和内黄凸起间断裂谷地侵蚀切割两岸形成可容空间;海面上升期,此可容空间部分或全部被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所充填,形成了分流河道、河口湾点坝砂为代表的下切谷型储层和以潮道、潍坝砂体为代表的超覆型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