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回顾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史,陈春明是绕不开的名字。她一手组建了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后更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联合公共卫生学院(现协和公共卫生学院)、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简称ILSI中国办事处)、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1979到2002年,她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营养专家组成员,2002—2011年,担任全球改善营养联盟董事会董事一职。
简介:公共外交是政府主导下的全民外交,并且是政府外交的延伸.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民间外交的方式开展公共外交,为中国革命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世界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总体持欢迎态度的同时,由于缺乏了解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又存有一定的偏见和疑虑.客观形势要求我们把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这就需要加强对公共外交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建立一支公共外交骨干队伍,提高全体国民的公共外交意识.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实践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将最佳证据、临床经验和患者价值有机地结合,循证公共卫生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作用也日益突显。然而,仅有约50%的循证医学证据能够真正转化成常规的卫生保健服务,且转化过程耗时长。为了弥合从最佳证据到临床或公共卫生应用之间的鸿沟,实施性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实施性研究的产生背景、发展、理论和方法,并讨论其在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
简介:近代中国公共领域在挑战中应运而生。从意识到“变”的必要性到致力于变革技术,从主张变法到主张变体,从制度革新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变,近代中国公共领域走过了曲折的历程。虽然近代中国公共领域有着某些先天不足,但它对于当代中国公共领域依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简介: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公共财政,公共财政与国家分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国家分配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而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依靠税收收入进行公共支出,做众人之事。目前,中国在财政收入及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上并没有十分清楚的数据,各级政府现在的债务规模同样不清楚。
简介:自合作治理理论引入我国以来,在公共管理领域已被广泛使用,对指导我国解决公共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关于合作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治理构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合作治理模式、政策网络治理等几个方面,且偏重理论研究,实证与案例研究不足。在合作治理实践中,政府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各参与主体责任与利益分配不清。未来我国的合作治理研究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后,才可能真正颠覆官僚制悖论,走向合作治理的新时代。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简介:本文从公共行政伦理的界说、中国公共行政伦理文化自觉的生态环境与逻辑起点、中国公共行政伦理文化自觉的初步成果、基本内涵(指导思想、规范体系、监督机制、养成机制)与根本途径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公共行政伦理文化自觉的有关问题.
简介:从世界发展潮流来看,公共外交具有全球化、社会化、网络化、战略化四个趋势.我国公共外交尽管发展很快,但仍然存在例如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缺乏相应的组织协调,缺乏统筹全局的意识和能力等问题.因此,需要坚持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中国公共外交.
简介:在对外传播、交流或进行公共外交过程中,最有效的内容是要用一个词来表述中国文化,那么哪个词能够胜任这一使命呢?"和主义"如何?2015年3月9日,察哈尔学会主办的察哈尔圆桌"‘和主义’与中国公共外交"在京举行。本次圆桌会议邀请了数位专家和学者,围绕"‘和主义’与中国公共外交"进行了讨论。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摘编了部分专家和学者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简介:公民作为公共政策系统的重要主体之一,对于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意义重大。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目前中国来说,公民已经广泛地参与到党和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调整等一系列环节。但传统文化、公民素质、决策体制、公民社会和法律制度等制约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进一步发展。要在执政理念、法律制度、信息化平台、社会价值文化和公民社会等方面加强建设来提升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简介: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目前,对此的研究和报道大多集中在日本的军事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奋勇抵抗特别是八年抗战上。如果引入公共外交的视角,我们发现,"大抗战文化"的打造,能够更好地连接历史与当下,连接中国与世界。
简介:公共政策研究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以来,虽然仅有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成为一个新兴的、极富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学科.我国对此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已有二十余年,特别是最近几年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与关注,对公共政策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简介:200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政府预算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36%,这些国家的人均GDP都没有中国高
简介:
简介: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目前,对此的研究和报道大多集中在日本的军事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奋勇抵抗特别是八年抗战上。如果引入公共外交的视角,我们发现,"大抗战文化"的打造,能够更好地连接历史与当下,连接中国与世界。"大抗战文化"是什么
简介:从新中国成立迄今,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经历了“初创期”“调整期”与“建制期”三大阶段,建立了以“对外传播”和“人文交流”为主要支撑的战略架构,并形成了“主动引导”“内外并重”“依托传统”等鲜明的特点,凸显了中国公共外交含蓄、包容与强调合作的内在机理。
简介:中国在成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关注点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公共外交压力.在此形势下,我们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加大公共外交工作力度,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企业形象与国家形象的关系问题;转变参与多边对外援助的观念;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发展自己的航母和海空力量,并适时走出去.
简介:在面临不同的历史文化脉络与文明差异时,公共外交很难化解已经巩固的负面情感倾向.这种困扰在邻国之间尤其难以化解,因为身为邻邦,总是认为能够掌握对方,也相信对方了解自己,结果反而更难取得谅解.为形成一种中国与邻邦之间的公共意识,在相互理解尊重的情感中和谐共处,那么进入邻邦的话语及情境、摆脱霸权论述,是中国公共外交起步之际所不能绕过的真实挑战.
简介:公共性是现代国家构建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国家-社会一体化的政治形态下形成了高度集权型公共性,公共领域失去了独立自主发展的空间。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确立,公共性发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转型,即开始从高度集权公共性转变为适度分权公共性。当然,过渡形态下的公共性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必须从制度环境和内在修养等方面予以完善,才能实现公共性合理有序转型。
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开拓者
中国公共外交的春天
推进实施性研究在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从“思变”到“变思”——论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嬗变
中国公共财政的困境
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合作治理研究述评
中国公共外交的自信与自觉
中国公共行政伦理文化自觉
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
“和主义”:中国公共外交的内核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领域中的公民参与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打造“大抗战文化”,助推中国公共外交
中国公共政策有关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构建中的中国公共财政框架
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程与特点
中国公共外交面临压力加大的挑战
邻邦──当前中国公共外交的真实挑战
当代中国公共性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