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所谓"乔伊斯文论",即乔伊斯的文学理论,它散见于乔伊斯的评论文章、日记、笔记、书信、谈话及作品中,有散存性外观、"意图式写作"、感悟式语言、体系性内质四个特点。乔伊斯的"意图式写作"主要体现在他的美学原则和诗学观念对其创作、特别是中后期实验小说写作的渗透,还有一些框架结构、写作意图对文本的掌控作用。在理论上,乔伊斯没有走概念化、模式化道路,他既没有一味地沿用他人的理论,也没有严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其批评语言是感悟式的,充满了天才艺术家的灵悟发现,不过,他的评论文章虽然有自己的逻辑层次,观点也很分明,但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却缺乏充分的学理上的论析、展开,只是点到为止,有些术语缺乏界定,这些都导致了我们理解上的困难,必须联系其文论和创作进行辨析、判断。尽管乔伊斯文论在结构形式、写作策略以及语言表述上有这样一些特点,但内容上却形成了美学思想和诗学思想两大体系。乔伊斯的美学思想是其诗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二者存在着对应关系,乔伊斯前后期美学思想和诗学思想的巨大变化直接导致了其创作转向。本文认为,乔伊斯文论写作形式多样,内容系统、丰富、前沿,奠定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并预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方向,应该以专章专节形式写进西方文论和批评史著作。

  • 标签: 乔伊斯文论 散存性外观 “意图式写作” 感悟式语言 体系性内质
  • 简介:一中国乔伊斯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可以查到的最早记载是1922年茅盾先生在第13期11号上发表的介绍乔安斯的短文,在此后将近30年(1922-1949)的中国现代文学时期,乔伊斯研究一直限于茅盾这样的"杂碎"似的介绍,茅盾、徐志摩、郑振铎、赵景深、徐霞村、周立波、费鉴照、杨昌溪、汪惆然等人多半没有真正读过乔伊斯的作品,他们只是向当时的中国文坛提供了一鳞半爪消息报道类文字.

  • 标签: 中国乔伊斯研究 茅盾 研究状况 研究成果 美学研究 哲学研究
  • 简介:美国著名的师范教育家乔伊斯在与他人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分成四类。行为主义模式。这类模式建立在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行为矫正、行为治疗、控制论的基础上。

  • 标签: 教学模式 乔伊斯 分类 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行为矫正
  • 简介:“顿悟”本是宗教术语,后来乔伊斯把该术语用于文学领域。乔伊斯以“顿悟说”来解释艺术创作阶段中的一个审美过程。这里着重探讨了“顿悟说”的由来、创立及其客观现实性,强调了“顿悟”在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中,通常打破传统的时间或空间发展的顺序,放射出既是客观化的、也是主观化的审美意象。乔伊斯身体力行,在《都柏林人》中将“顿悟”手法运用到了极致。

  • 标签: 詹姆斯·乔伊斯 顿悟说 卑微引发性 直觉 《都柏林人》
  • 简介:《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第五章中斯蒂芬所阐述的美学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乔伊斯早年相关思考的翻版,无数学者将小说这一段作为研究他小说艺术的重要线索,将之等同于乔伊斯本人的美学理论和创作宣言。这种做法不仅混淆了作者与主人公、原材料与小说的界线,也未能准确道出这部小说的独有特征——反讽。小说中关学理论的逻辑矛盾、斯蒂芬在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裂缝、过于宽泛失之精准的美学要素,无一不显示了斯蒂芬的美学实际上是乔伊斯反讽艺术的组成部分,而反讽的前提则是乔伊斯对自己过去的审视与超脱。

  • 标签: 乔伊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美学 反讽
  • 简介:在《偶遇》中,乔·迪伦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他是所有冲突的开始。他是一个伏笔。对于这些教会私立学校的学生来说,其行为规范全包括在巴特勒神父所说的那些话当中,就是说,他们始终处于某种压制之下。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促成"我"寻找冒险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我计划并终于开始了我的冒险:拜访鸽子房,不过最终没能达成,意味着一个表面的冒险的受阻和未完成。不过正是这个中断,才促成另外一个冒险,也就是真正冒险的开始——偶遇。这个过程体现了各种各样的冲突:"我"和马赫尼,我和所处社会都柏林以及自我和本我的冲突等。

  • 标签: 伏笔 冲突 冒险 偶遇
  • 简介:在《阿拉比》里,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充分运用一种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精神顿悟”(epiphany)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将运用乔伊斯对“精神顿悟”的定义,通过对“精神顿悟”手法特点的阐析,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阿拉比》里的“精神顿悟”。在《阿拉比》里,少年“精神顿悟”的过程其实就是少年“自我意识”逐步苏醒的过程,同时也是幻想破灭、认识现实的成长过程。

  • 标签: 精神顿悟 现实 幻想 自我意识
  • 简介:一、意识流意识流(streamofconsciousness)这个提法首先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的几个问题》(1884),后来又在其《心理学原野》

  • 标签: 乔伊斯例 例意识流 意识流文学
  • 简介:本文尝试从广义的声音角度进入乔伊斯的作品,讨论现代文学利用传统媒介--语言--仿拟声音来拓展文学的表现能力.本文所谓声音的涵义是:文学作品里被赋予意义的生活噪音、特别音响以及富于政治、历史、文化内涵的乐曲和歌谣等.本文目的是检讨一种媒介(语言)仿拟另一种媒介所发生的变化,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 标签: 音响 尤利西斯 碎片
  • 简介:乔伊斯(JoyceAnnJoyce)是美国著名非裔文学批评家,在非裔研究、美国文学以及女性研究等领域颇多建树。非洲情节贯穿于乔伊斯文学批评研究的始终,对其做系统研究有助于把握乔伊斯的文学批评思想的脉络。本文通过对乔伊斯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发现有关的非洲情结不仅体现于她对非洲和非裔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维护,而且还反映在她批评实践中对于非洲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应用。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乔伊斯的文学批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拓宽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空间维度。

  • 标签: 乔伊斯 文学批评 非洲情结
  • 简介:摘要:爱尔兰作家、诗人詹姆斯·乔伊斯是现代主义先锋派运动的贡献人物之一,代表作《尤利西斯》,以使用象征主义刻画瘫痪本质闻名。象征主义在乔伊斯笔下,超越了单纯的隐喻,需要读者从理性与感性两方面加以诠释。本文旨在分析乔伊斯1914年作品集《都柏林人》中的短篇小说《阿拉比》,通过“街道”、“黑暗”、“集市”、“已故牧师”和“银手镯”五个意象,深入探究作者对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 标签: 詹姆斯·乔伊斯 象征主义 《阿拉比》
  • 简介: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第9个故事《对手》,被称为"猪之歌",它体现了作者对身陷英帝国主义、天主教会统治下的爱尔兰社会的尖锐批判。本文运用后殖民理论,解读小说主人公法林敦,展示在后殖民语境下导致小知识分子堕落的复杂心理和病理情况。

  • 标签: 《对手》 法林敦 病理解剖
  • 简介:作为剧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只写了唯一一部《流亡者》(Exile,1918),但他与戏剧的宿缘深远。早年,他追崇现代戏剧的先驱易卜生。1900年,乔伊斯在都柏林学院读书时,宣读了论文《戏剧与人生》。同年他还写了《易卜生的新戏剧》,这两篇论文后来都在1959年被收入了《詹姆斯·乔伊斯评论文选》中。在这两篇文章中,乔伊斯把戏剧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说.“在一个热爱艺术和不断创造艺术的社会里,戏剧自然会占据所有艺术之首的地位。而且,戏剧以其不可动摇的地位,不容置疑的品质,以及无与伦比的表现形式,几乎是任何文学评论无法评判的。”[2](p42)乔伊斯认为,比起其他艺术家孤芳自赏的自我表现,

  • 标签: 戏剧观 乔伊斯 《尤利西斯》 创造艺术 文学评论 《流亡者》
  • 简介:本文寻绎了福楼拜影响乔伊斯写作的踪迹,主要围绕艺术观、视觉空间和意象的构造三个方面展开。通过比较可以明辨出,乔伊斯虽对前辈大师福楼拜的艺术言论和他的文学文本博观约取,却以强势写作的姿态把本已精当、筒切的原型创造性地移植到新的语境中,呈现了夺胎换骨、金身重塑的艺术表现力。

  • 标签: 福楼拜 乔伊斯 艺术观 视觉空间 意象
  • 简介:一、张定浩致颜歌颜歌:见信好!很高兴有机会和你聊聊乔伊斯。事实上我对他所知不多,仅仅读过几部译成汉语的作品,但不知为什么我面对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时候经常会想到他,而主要想到的,一直就只是《死者》,即《都柏林人》中最后的一篇。

  • 标签: 《死者》 乔伊斯 解剖学 通信 《都柏林人》 文学作品
  • 简介: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不关注政治、战争和民族起义等本质要素,而注重文化、艺术和语言等要素在民族认同中的建构作用。詹姆斯·乔伊斯主要从灵显叙事、城市表征和多元文化等多维度建构小说中的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在故事层面,乔伊斯忽略了典型的民族英雄和民族情绪的宣泄,而是通过灵显叙事中的反英雄展现民族认同的“缺失”;在空间书写上,乔伊斯通过城市中随处隐现的英国殖民统治的“图腾”,表征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消解”;在话语与文化层面,乔伊斯从不列颠“他者”文化和多元文化呈现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杂糅”。乔伊斯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的核心思想是解构传统民族认同的“逻各斯”,实则是爱尔兰民族认同一种“缺席的”在场。

  • 标签: 詹姆斯·乔伊斯 民族认同 非本质主义 灵显叙事 城市表征 多元文化
  • 简介:前景化是文体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从功能文体学角度出发,根据利奇提出的句法、语义和语域三个偏离层次,从句法前景化、语义前景化和语域前景化的角度对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泥土》进行分析,旨在剖析小说主题的深层含义。研究认为:通过对小说人物精神世界瘫痪的刻画,詹姆斯·乔伊斯揭示出都柏林这座城市凝滞无望的精神状态,从而呼唤大众意识的觉醒,激发爱尔兰人民追求内心世界的自由。

  • 标签: 《泥土》 前景化分析 句法 语义 语域
  • 简介: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都柏林人》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伊芙琳》是其中的第四篇。《都柏林人》中的故事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为背景,以都市平民的生活为素材,15个故事贯穿同一个主题: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环境所衍生出来的人们的精神瘫痪。然而,在伊芙琳身上,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绝望,而是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她勇于承担责任的选择。

  • 标签: 存在主义 伊芙琳 乔伊斯 都柏林 自由选择 解读
  • 简介:短篇小说《死者》是乔伊斯的代表作。本文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死本能来分析《死者》,从生者之死、爱情之死这两个方面来揭示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过程。结合爱尔兰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本文分析了作者对爱尔兰未来出路的关心,探寻了“死者”意象的潜在意义——后殖民时期的爱尔兰人的精神死亡及爱尔兰社会的文化危机。这篇小说在唤起现代人的精神信仰方面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 标签: 乔伊斯 《死者》 死本能 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