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是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一个重要临床类型,表现为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阳性、HBeAg阴性伴或不伴HbeAb阳性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肝组织学活动性炎症.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性广,世界各地流行率差异性较大.据报道,地中海地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占全部慢性乙型肝炎的33%,亚太地区占15%,美国和北欧占14%[1].我国也是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高发区.Chan等[2]报道,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在香港流行率为69%.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进展快,易发展至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治疗困难.本文就国内有关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E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干扰素 拉米夫定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30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组和慢性乙肝组相比,重度慢乙肝与轻中度慢乙肝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上升,HBeAg阴性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HBeAg阳性的平均年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可比性(p>0.05)。肝癌组与慢性乙肝组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肝癌组与肝硬化组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更易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以及慢性肝功能衰竭。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E 抗原 阴性 慢性乙型肝炎 基础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产妇采用母乳喂养对其所生婴儿HB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携带HBV产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各323例,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分别检测两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血清HBV标志物和HBV DNA的阳性率。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最终纳入297例患者,其中母乳喂养组149例,人工喂养组148例。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HBsAg、抗-HBs、HBeAg、HBV DNA>100 IU/mL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58.39%(87/149),低于7月龄时的95.97%(143/149);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65.10%(97/149),高于7月龄时的13.42%(20/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75、40.49,均P<0.01)。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01%(3/149)和2.68%(4/149),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68%(4/149)和2.68%(4/149),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47.97%(71/148),低于7月龄时的95.94%(142/148);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55.41%(82/148),高于7月龄时的19.59%(29/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37、39.84,均P<0.01)。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4.73%(7/148)和1.35%(2/148),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1.35%(2/148)和1.35%(2/148),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母乳喂养不是增加HBsAg和HBeAg双阳性HBV携带产妇垂直传播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建议这类产妇在正规预防的前提下进行母乳喂养。

  • 标签: 肝炎,乙型 母乳喂养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德福韦酯(ADV)对乙型肝炎e抗原(11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11B)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11BeAg阳性(C11B患者,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子阿德福韦酯胶囊10mg口服,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给予25mg双环醇片口服,每天3次。治疗时间均为48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HA,FⅢNF,IV-0,LN等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肝纤维化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乙型肝炎e抗原(11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11B)患者,双环醇片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较单用阿德福韦酯,更有助于患者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因而推广和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阿德福韦酯 慢性乙型肝炎 双环醇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执行艾米替诺福韦治疗的效果:方法:遴选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进行随机分组和前瞻性研究,其中对照组35例(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观察组35例(艾米替诺福韦)。比较两组用药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用药效果的呈现更为理想,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77.14%,且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米替诺福韦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对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有益。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艾米替诺福韦 乙型肝炎e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e抗原的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13例HBV-DNA阳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e抗原的。结果前S1抗原与HBV-DNA的符合率为69.91%,e抗原与HBV-DNA的符合率为66.37%,前S1抗原e抗原的合计阳性率为75.22%。结论前S1抗原e抗原单独用于评价HBV在体内复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联合使用检出率较高。

  • 标签: 前S1抗原 e抗原 HBV-DNA
  • 简介:摘要强效、低耐药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的应用已明显改善了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预后,但是目前对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阴性CHB患者采用NAs治疗的停药问题尚存在较大争议。近年来,围绕NAs治疗HBeAg阴性CHB患者能否停药,停药后的复发率、预测因素,以及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NAs治疗停药后患者的病毒学和临床的复发率较高,而严重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率较低。NAs的有限疗程可能使40%~50%的患者避免长期治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RNA和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 related antigen,HBcrAg)等的定量检测可作为NAs治疗HBeAg阴性CHB患者停药的参考或候选指标。

  • 标签: 乙型肝炎,慢性 核苷(酸)类似物 停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α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7月该院78例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两组均为39例。其中B组采用常规治疗,A组则采用α干扰素进行干预治疗,并分析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结果通过采用不同治疗方案,A组治疗疗效优于B组,两组对比具有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α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不良症状,提升治疗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具备临床意义与价值。

  • 标签: 干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 e抗原阴性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并分别使用拉米夫定、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为两组对比谷丙转氨酶复常率、HBeAg与HBV-DNA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谷丙转氨酶复常率、HBeAg与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可以显著改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疗效非常显著。

  • 标签: 阿德福韦酯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 简介:摘要目的对替比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0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60例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30例。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实验组则采用替比夫定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12周和24周的HBeAg阴转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DNA12周和24周阴转率以及ALT变化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替比夫定对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 标签: 替比夫定 e 抗原阳性 慢性乙型肝炎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于 20 17 年 11 月 --20 18 年 11 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 54 例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然后采集新生儿血液,用 ELISA 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若存在反应, 2 周后复查。结果: 2 周后重新采血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低于 0.03U/mL 。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会让少部分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反应呈弱性,并不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标签: 乙型肝炎 疫苗接种 表面抗原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54例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然后采集新生儿血液,用ELISA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若存在反应,2周后复查。结果2周后重新采血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低于0.03U/mL。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会让少部分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反应呈弱性,并不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标签: 乙型肝炎 疫苗接种 表面抗原 检测
  • 简介:台州市中医院李伟林、赵仙铭观察了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抗原阳性的临床疗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升散透达方法,药物组成:葛根10g,升麻10g,柴胡10g,秦艽10g,木防己10g。并用化湿清热方,药物组成:茵陈30g,过路黄30g,麦芽30g,丹参30g,苡仁30g,焦桅10g,茯苓10g,苦参10g,赤芍10g,麦冬10g,甘草5g。用法:两方合用,日1剂水煎服,连服1年半为1疗程,其中每月停药日数不超过5日。对照组仅用化湿清热方而未用升散透达药,煎服法及疗程同本组。临床疗效证实:加用升散透达药物,可提高治疗本病的疗效。

  • 标签: 中药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HBV抗原阳性 临床疗效 化湿清热方 升散透达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α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单药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50例,单药组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α干扰素治疗,联合治疗组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α干扰素联合加拉米夫定进行治疗。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单药组疗效,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进行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的治疗时,采取α干扰素联合加拉米夫定治疗,能有效提高对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的治疗水平,获得理想的效果。

  • 标签: &alpha 干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 治疗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R15)与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阴性[HBeAg(+)/HBeAg(-)]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改良Scheuer评分的相关性,以探索吲哚菁绿清除试验(ICGCT)在判断CHB肝病进展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07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或轻度升高[< 2倍正常值上限(ULN)]且经改良Scheuer评分的HBeAg(+)/HBeAg(-) CHB住院患者,分为轻度肝病组(M组,131例,改良Scheuer评分<G2S2)和进展肝病组(A组,276例,改良Scheuer评分≥G2和/或S2);亚组分为: HBeAg(+)-M组、HBeAg(-)-M组、HBeAg(+)-A组、HBeAg(-)-A组。回顾性分析ICG-R15与各组间改良Scheuer评分的相关性。对数据采用t检验、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临床基本特征:407例血清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CHB患者中HBeAg(+) CHB 171例,HBeAg(-) CHB 236例;HBeAg(+) CHB患者血清HBV DNA基线均值[(6.06±1.95)log10IU/ml]高于HBeAg(-) CHB[(3.60±1.37)log10IU/ml,P=0.000]。纳入患者ICG-R15检测特征: (1)ICG-R15基线均值在HBeAg(+) CHB和HBeAg(-) CHB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基本在正常值范围(<10%);(2)ICG-R15基线均值在各亚组间比较显示,HBeAg(+)-A组/HBeAg(-)-A组患者分别高于HBeAg(+)-M组/HBeAg(-)-M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48)。纳入患者ICG-R15与改良Scheuer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1)ICG-R15与HBeAg(+)/HBeAg(-) CHB两组患者改良Scheuer评分中炎症活动分级(G)均分别呈弱正相关性(r=0.237, P=0.002;r=0.244, P=0.000);(2)ICG-R15与HBeAg(+)/HBeAg(-) CHB两组患者改良Scheuer评分中纤维化分期(S)均分别呈弱正相关性(r=0.254, P=0.001;r=0.225, P=0.001)。ICG-R15对纳入患者肝组织学进展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当ICG-R15截断值取5.1%时,基于ICG-R15预测HBeAg(+)/HBeAg(-) CHB患者M组进展至A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01(P=0.001)。结论ICG-R15与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HBeAg(+)/HBeAg(-) CHB患者肝组织改良Scheuer评分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ICG-R15的截断值为10%时不能准确反映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HBeAg(+)/HBeAg(-) CHB患者有效肝细胞储备功能;ICG-R15的截断值前移为4.0%~5.0%时可能具有对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HBeAg(+)/HBeAg(-) CHB患者肝病进展至改良Scheuer评分≥G2和/或≥S2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丙氨酸转氨酶 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 改良Scheuer评分
  • 简介:摘要未行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有进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风险,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准确地评价肝炎所处免疫状态及肝内炎症进展程度,是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关键。寻找可靠、有效的血清学指标对CHB诊疗及预后评价有重要作用。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是一种无创的新型血清学指标,其不仅能反映肝内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的水平,还有助于临床医师了解CHB患者所处的免疫状态、评估肝组织病理状态、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以及预测疾病复发等,在指导CHB患者的治疗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诊断 核心相关抗原 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