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经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治疗后预防母婴传播的价值 。 方法: 从我地区产科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产妇中选择 72 例肝脏功能正常但出现 HBsAg 阳性的产妇及其娩出的新生儿为分析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产妇及新生儿随机均分成参照组( n =36 )与研究组( n =36 ),参照组对象仅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研究组对象在乙肝疫苗接种基础上,还同时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两组新生儿接受不同方式干预后,乙型肝炎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观察两组产妇接受不同方式干预后的满意率。 结果: 参照组 新生儿乙型肝炎感染 6 例( 16.7% ),研究组新生儿乙型肝炎感染 2 例( 2.8% ),研究组感染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 P < 0.05 。 两组产妇接受不同模式治疗后,研究组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显著, P < 0.05 。
简介:摘要妊娠期急性弓形虫感染可继发胎儿宫内感染,导致死胎或胎儿先天发育异常,生后先天性弓形虫病患儿可遗留长期后遗症,需要重视弓形虫的母婴传播,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改善妊娠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艾滋病母婴阻断传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1月 -2019年 9月收治的 64例艾滋病感染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每组各 32例孕产妇。对照组孕产妇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孕产妇施行母婴阻断特殊护理。护理后,观察两组孕产妇孕期发现 HIV感染情况、终止妊娠情况、顺利生产情况、婴儿存活率情况以及婴儿 HIV感染情况。 结果 观察组孕产妇孕期发现感染率 59.4%,终止妊娠率 25%,均比对照组患者数据;观察组孕产妇顺利生产率 75%,婴儿存活率 100%, HIV感染率为 4.2%,均比对照组患者数据低。数据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母婴阻断特殊护理在艾滋病孕产妇中的正确应用,可以保证孕产妇的顺利生产率,大大提升婴儿的存活率,一定程度上减少婴儿感染 HIV的几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大力推广普及应用。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2013年发表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相应推荐意见,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3)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疫苗;(4)HBsAg阳性母亲的早产儿或出生时健康状况不佳的新生儿,需要进行合理的免疫预防;(5)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而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阴性,无需服用抗病毒药物;(6)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7)HBsAg阳性母亲,即使母亲HBeAg阳性、乳头损伤或出血、新生儿/婴儿口腔黏膜损伤,均推荐母乳喂养;(8)如母亲产后需要继续服用抗病毒药物,建议母乳喂养,同时随访新生儿是否产生不良后果;(9)对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7~12月龄时随访乙肝血清学指标,若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都阴性,尽快再次按"0、1、6月"方案接种3针乙肝疫苗。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4)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5)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术。
简介:【摘要】目的: 对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方法: 将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我中心门诊部治疗的 80 例 HBV 感染者母亲及所生的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 n=40 )和常规组( n=40 ),分别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进行阻断和单独的乙肝疫苗阻断,对比分析两组阻断方式的失败率,并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结果:两种阻断方式的失败率对比,实验组( 5.00% )<常规组( 25.00% ),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且主要影响因素为孕妇血清 HBeAg阳性和孕妇血清 HBV DNA≥1. 0×107 IU/ ml。 结论: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可用方法,但是需要关注 孕妇血清 HBeAg阳性和 HBV DNA值,并进行有效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版)》[简称"方案(2015)"]对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方法2013—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6家助产医疗机构确诊、有妊娠结局的全部梅毒感染孕产妇共284例,从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获取其资料,其中自然流产1例、异位妊娠4例、失访42例,237例产妇为本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比较2013—2015年[实施方案(2015)前,123例]和2016—2019年[实施方案(2015)后,114例]梅毒母婴阻断的评价指标。结果2013—2019年7年的孕产妇梅毒检测率100.00%(100 761/100 761),实施方案(2015)前、后的孕期检测率分别为95.92%(51 855/54 288)和98.87%(45 949/46 473),梅毒患病率分别为0.293%(159/54 288)和0.269%(125/46 473),抗梅毒治疗率分别为62.60%(77/123)和85.96%(98/114),规范治疗率分别为20.33%(25/123)和49.12% (56/114),新生儿预防性治疗比例/率分别为1/12和94.74%(72/76);实施方案(2015)后的孕期检测率、抗梅毒治疗率、规范治疗率、新生儿预防性治疗率均明显高于实施方案(2015)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88.88、16.72、21.81、54.72,均P<0.01);分娩前非梅毒螺旋体抗原检测滴度≥1∶8的比例分别为36.89%(38/103)和17.48%(18/103),新生儿不良健康问题发生率分别为21.49%(26/121)和6.03%(7/116),先天梅毒报告患病率分别为152.12/10万活产(83/54 562)和23.46/10万活产(11/46 890),均有明显降低(χ2值分别为9.81、11.80、45.10,均P<0.01);既往确诊的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率为63.27%(62/98),较初次确诊者81.29%(113/139)低(cOR=2.52,95%CI:1.40~4.56,χ2=9.67,P<0.01)。失访者中外地户籍孕产妇占92.86%(39/42),失访原因主要为无法联系57.14%(24/42)和拒绝接受随访30.95%(13/42)。结论实施方案(2015)后,梅毒感染孕产妇的检测诊断、规范治疗、新生儿预防性治疗及其预后均有明显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随访干预在阻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各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35例)与对照组(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35例);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 h内均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同时按照"0-1-6"程序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对孕妇及其所产新生儿均采取对症治疗与护理措施;对观察组采取随访干预措施,对照组则不采取随访干预,比较两组出院后6个月的母婴阻断成功率、新生儿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的阳性率,同时调查两组孕妇的随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母婴阻断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肝功能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HBV-DNA定量检查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产妇采取随访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降低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从而改善母婴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