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网建设已经趋近于完善,而交通量也在快速增加,原有道路的宽度以及行车需要的速度和舒适度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需求,甚至成为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宝贵的公路资源出现浪费,减少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对现有公路进行扩建,提升公路的等级。在对现有公路改造过程当中,新旧路基交界处是公路扩建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若是处理不当,那么就非常容易出现沉降、裂缝等公路病害,影响公路的使用寿命。当前,我国公路扩建主要针对地势环境简单的平原地带,而对中西部高寒地区的公路扩宽改建工程做的相对较少,尤其对高原冻土这一特殊技术的公路扩宽改建。
简介:摘要:竖井-隧道交界处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比普通隧道复杂,关于隧道在该区域的结构稳定性分析的研究有限。依托某特长运营隧道,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通风竖井与隧道交界处竖向变形、水平收敛以及最大应力进行分析;综合允许变形量以及安全系数两个评价指标对通风竖井与隧道交界处初期支护与围岩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初期支护采用设计值24 cm计算得到最大竖向变形量小于5 mm,水平收敛小于2 mm,左右连接口的最大拉应力分别为71.3%和69.0%抗拉强度,初支强度得到较好的发挥,且结构仍较为安全。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通风竖井与隧道交界处结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胸交界处肿瘤的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颈胸交界处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33例;年龄15~74岁,平均48岁,中位年龄51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慢性疾病15例,吸烟20例,0.1~2.0包/天。无症状查体发现43例,≥1个症状者20例。术式包括开放性手术36例,胸腔镜根治性切除手术22例,胸腔镜探查联合锁骨上切口3例,胸腔镜探查联合后外侧切口1例,胸腔镜探查联合半蛤壳(Hemiclamshell)切口1例。其中开放性手术包括前路术式24例(锁骨上切口13例,经胸骨切口8例,经锁骨切口2例,胸骨正中劈开1例)、前外侧术式8例(Hemiclamshell切口6例,天窗切口2例)、后路术式1例、后外侧术式2例、锁骨上切口联合后外侧切口1例。分析患者临床表现、手术径路、切除程度及肿瘤类型等。结果术后病理显示R0切除61例(96.8%),R1切除2例。神经鞘瘤27例,纤维组织来源肿瘤6例。总体3年生存率88.9%(56/63),总体5年生存率84.1%(53/63)。结论颈胸交界处肿瘤位置特殊,解剖复杂,病理类型多样。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及治疗方法有助于颈胸交界处肿瘤治疗的安全性、规范化。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间歇发作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 UPJO)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统计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并诊断为间歇发作性UPJO的患儿,定义间歇发作性UPJO为腹痛发作时检查证实存在急性肾盂肾盏扩张,而缓解期肾盂肾盏扩张减轻。排除手术导致的UPJO,排除UPJO合并肾发育不全及输尿管多处狭窄,排除UPJO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及泌尿系统结石。对间歇发作性UPJO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及随访,分析临床特点、发作预防及治疗方法。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共79例,男58例,女21例,年龄2.5~16.0岁,平均年龄5.4岁。内源性狭窄30例、迷走血管压迫29例、马蹄肾13例、息肉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66例(83.5%)、腹部包块8例(10.1%)、血尿5例(6.3%)。腹痛性UPJO的临床特点是发作频率半年1次至每个月3次,发作时间0.5~3.0 d。腹痛主要发作部位分别为肾周53例(67.1%)、脐周15例(19.0%),无法描述具体位置11例(13.9%)。存在腹痛诱因的34例(43.0%)、无明显诱因45例(57.0%)。术前SFU Ⅰ~Ⅱ级缓解期31例(39.2%),发作期0例;Ⅲ~Ⅳ级缓解期48例(60.8%),发作期79例(100%)。缓解期与发作期肾盂前后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实质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2>20 min病例数发作期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开放手术19例,腹腔镜60例。随访6~18个月,手术成功率94.9%(75/79)。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管腔内狭窄44例(55.7%)、无狭窄35例(44.3%)。结论间歇发作性UPJO需结合病史进行诊断,超声检查在整个病程中具有诊断价值。在缓解期诊断困难,在发作期辅助检查如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利尿性核素扫描更具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rapdoor手术治疗儿童颈胸交界处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经Trapdoor手术方式治疗的23例颈胸交界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6例;肿瘤位于左侧19例,右侧4例;中位年龄为4岁4个月,年龄范围为6个月18 d~8岁7个月;手术时肿瘤最大径为(5.31±2.57)cm。根据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SSN分期):Ⅲ期10例,Ⅳ期13例。按照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hildren's qncology group,COG)进行危险度分组:中危9例,高危14例。所有患儿均经前正中"C"型切口(锁骨上、胸骨正中及肋间切口),暴露锁骨后方及胸腔进行肿瘤切除,骨骼化颈胸大血管。记录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并随访所有患儿的复发、生存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且达到肉眼全切。手术时间为(3.81±1.64)h,术中出血(57.65±28.61)ml。26.1%(6/23)的患儿发生并发症。3例出现声音嘶哑,2例出现肺不张伴肺炎,2例出现肋骨骨折,1例出现乳糜漏,通过治疗均得到恢复,未出现因手术并发症而死亡的病例。术后复查增强CT影像均未见肿瘤残留。临床随访3个月至3年,共有17.4%(4/23)患儿出现病情进展或复发(2例为手术部位,另2例为转移灶),均为Ⅳ期高危组。3例患儿在随访期间死亡,其中2例死因为疾病进展,另1例为化疗骨髓抑制后严重感染。结论Trapdoor手术方式在术中视野暴露、手术完全切除方面具有优势,且并发症可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作为治疗儿童颈胸交界处神经母细胞瘤的一种选择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食管胃交界处癌根治性切除术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抽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食管胃交界处癌患者120例,均行食管胃交界处癌根治性切除术,分析TNM不同分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生存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120例中TNM Ⅰ~Ⅳ期患者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6个月~5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病灶长径、是否接受化疗、复发间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TNM分期(OR=2.013、1.917、1.968、2.042、1.986、1.785、1.635、1.422,P<0.05)。结论食管胃交界处癌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与患者自身、病灶、治疗情况相关,制定特征性个体防护方案,有可能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倒"L"形切口在颈胸交界处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8月—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21例颈胸交界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3~76岁。11例患者术前穿刺病理检查:神经来源6例,甲状腺组织来源3例,淋巴组织来源2例。均采用倒"L"形切口行肿瘤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乳糜漏、膈肌麻痹、喉返神经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1例患者,单纯应用倒"L"形切口切除肿瘤共16例,中转全胸骨劈开1例,应用胸腔镜辅助4例。手术时间130~350 min,平均214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 mL,平均236 mL;患者住院时间为3.5~10.0 d,平均7.5d。术后1例患者因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出现声音嘶哑,1例患者出现乳糜胸,1例患者出现单侧膈肌麻痹。所有患者术后肩部及上胸部形态满意,无肢体功能障碍,无切口感染,无再次手术。术后病理提示神经源性肿瘤7例,甲状腺来源肿瘤3例,畸胎瘤3例,淋巴瘤3例,支气管源性肿瘤2例,血管瘤2例,脂肪瘤1例。21例患者随访时间3.0~40.0个月,平均20.3个月。在随访期间,15例患者存活且无肿瘤复发及转移,6例患者死亡。结论在颈胸交界处肿瘤的切除术中,倒"L"形切口能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此切口特别适用于瘤体大部分位于颈根部的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