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宫颈癌是全世界妇女第四常见癌症,估计2020年有60.4万个新发病例。在2020年34.2万多宫颈癌死亡病例中,大约90%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1]。与未感染艾滋病毒的妇女相比,感染艾滋病毒妇女患宫颈癌的可能性高五倍,据统计,宫颈癌病例中有5%归因于艾滋病毒感染[2]。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PV分型检测和细胞学检查对宫颈原位腺癌的筛查可行性。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20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宫颈原位腺癌的病例信息,同时收集相应病例此前6个月内的高危型乳头病毒(hrHPV)及细胞学检查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符合条件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宫颈原位腺癌的病例共478例,患者平均年龄39.4岁(19~81岁),44.8%发生于30~39岁,34.7%发生于40~49岁,其中355例行hrHPV检测,阳性率为93.8%(333/355),阳性病例中277例病毒分型,55.6%(154/277)患者感染HPV18,48.7%(135/227)患者感染HPV16,HPV18/16的总感染率达93.1%(258/277)。478例患者中212例为单一原位腺癌,余266例为原位腺癌合并鳞状上皮内病变,后者HPV16的感染患者显著多于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学检查阳性率55.9%(167/299),余44.1%细胞学阴性患者的hrHPV阳性率为92.7%(101/109),其中HPV16/18占有病毒分型病例的94.3%(83/88)。结论HPV分型检测和细胞学联合筛查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宫颈原位腺癌的检出率。

  • 标签: 宫颈肿瘤 腺癌 细胞学技术 人乳头状瘤病毒
  • 简介:摘要人乳头病毒HPV)相关性口咽部鳞状细胞癌(OPSCC)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独特亚型,是HPV相关性口咽癌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HPV相关性OPSC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APOBEC3家族成员导致的体细胞突变,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持续发挥作用,有望成为HPV相关性OPSCC的治疗靶点。HPV相关性OPSCC存在高DNA甲基化表型,未来可应用胞苷类似物作为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进行表观遗传学治疗。针对高风险人群利用血清学病毒蛋白及唾液和血清肿瘤DNA检测可早期发现并预测肿瘤的治疗效果与复发。本文对HPV相关性OPSCC的新近研究进展进行简述,并探讨HPV相关性OPSCC新的治疗策略和可行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阴道微生态及人乳头病毒(HPV)感染情况,分析HPV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上海市第六民医院金山分院妇产科门诊就诊且同时完成宫颈脱落细胞HPV和阴道分泌物微生态检测的3 373例女性,年龄(37.17±12.19)岁,年龄范围为15~88岁,孕妇1 141例,非孕妇2 232例。检测阴道分泌物微生态、宫颈脱落细胞HPV基因型,分析孕妇组与非孕妇组纳入者HPV基因亚型分布情况、高低危型HPV感染率,分析年龄、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PV感染的关系及影响,分析妊娠、年龄、阴道微生态变化与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及影响。结果孕妇HPV常见亚型依次为52、16、68、58,非孕妇HPV常见亚型依次为16、52、58、68,均为高危型。孕妇组与非孕妇组均以单一高危型HPV感染为主,孕妇HPV感染率[25.59%(292/1 141)]低于非孕妇组[33.33%(744/2 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与阴性间年龄、pH、过氧化氢、唾液酸苷酶、滴虫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过氧化氢和唾液酸苷酶三个因素对HPV有影响,HPV高危组白细胞酯酶[68.30%(599/877)]高于低危组[59.75%(95/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危型HPV感染与妊娠、年龄及阴道微生态变化均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感染患者中以高危型为主,阴道微生态异常者(过氧化氢及唾液酸苷酶阳性)更容易感染HPV,妊娠、年龄及阴道微生态变化不影响高危型HPV的感染。

  • 标签: 人乳头状病毒 阴道微生态 宫颈癌 妊娠
  • 简介:摘要人类乳头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可以选择性地感染皮肤和黏膜上皮,引起良、恶性增生性病变。缺氧诱导因子是一种缺氧环境下被诱导表达,发挥调节作用的转录因子,在HPV感染导致的良恶性肿瘤中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介导肿瘤代谢重编程、加速肿瘤上皮间质转化、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等,从不同角度在HPV感染所致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综述缺氧诱导因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分子在HPV感染相关疾病中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HPV感染所致肿瘤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 标签: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乳头病毒HPV)高危型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择取的300例样本均来自我院进行检查的患者,随机将其分成三组,分别为宫颈癌前病变组(100例)、宫颈癌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其中对照组的宫颈细胞学无变化,之后筛选三组检测患者,并检测16种高危型HPV及3种低危型HPV,比较其诊断结果。结果:宫颈癌组的HPV阳性率为97.00%(97/100),宫颈癌前病变组的HPV阳性率为60.00%(60/100),对照组的HPV阳性率为13.00%(13/100),HPV总阳性率为56.67%(170/300):三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HPV的阳性率有:HPV16的阳性率为29.41%、HPV18及HPV33的阳性率为5.88%、HPV52的阳性率为8.24%、HPV58的阳性率为7.06%。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关系有一定的联系,并在高危型HPV感染中,其中主要的感染因素为HPV16。

  • 标签: 人乳头瘤状病毒(HPV) 高危型感染 宫颈癌 分析
  • 简介:摘要老年女性患者,右耳听力下降伴耳鸣16年,反复流脓12年,9年前行右耳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术后病理回报为右中耳乳头伴灶性不典型增生。后术腔未一直干耳,术腔内肉芽样肿物再发并逐渐增多,乳头复发。患者于全麻下行二次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术后3个月干耳,随访未见复发。中耳原发性乳头复发、恶变率较高,根治性病变切除手术及术后长期复查随访是必要的,术后放疗可作为复发、恶变患者的辅助治疗选择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呼吸道乳头(LRP)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19例LR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7例,按照年龄分为成人组7例,年龄(41.3±17.5)岁;儿童组12例,年龄(5.5±3.5)岁,其中10例起病年龄<5岁;分析其主要症状体征、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点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13/19)、呼吸困难(15/19)、声嘶(10/19),主要肺部体征为喉鸣音或哮鸣音(7/19)。9例行胸部CT检查,观察到结节肿块影(9/9)、囊性薄壁空洞(4/9)、阻塞性肺炎(2/9)、肺不张(2/9)和毛刺征(1/9)。儿童组LRP患者均存在上呼吸道受累(12/12),成人组上呼吸道受累3例。18例(18/19)经支气管镜确诊,表现为桑葚样、乳头肿物,1例(1/19)经胸腔镜确诊;4例为孤立性呼吸道乳头,15例为多发性呼吸道乳头。19例(19/19)病理组织学类型均为鳞状细胞乳头,病灶组织样本均进行HPV相关检测,2例HPV6/11型阴性,17例(17/19)阳性,其中单纯HPV6型(+)7例,单纯HPV11型(+)4例,HPV6/11型双重(+)6例;19例病灶组织HPV16/18型均为阴性。17例经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其中15例复发,2例无复发;1例经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术后4个月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论LRP临床少见,孤立LRP更少见,呈慢性病程,年幼起病常有上呼吸道受累,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声嘶;胸部CT表现为结节肿块影、囊性薄壁空洞或气道阻塞征象,部分可强化;支气管镜下表现为乳头肿物,确诊依靠病理学,以鳞状细胞乳头多见,其发病可能与低危型HPV感染相关;支气管镜下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易复发,治疗需兼顾上呼吸道病变,临床应重视针对HPV的病因治疗及预防。

  • 标签: 乳头状瘤 呼吸道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胰腺实性假乳头(SPN)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全民健康体检意识的提升和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SPN的检出率不断上升。伴随着国内外多部胰腺囊性肿瘤指南的发布,SPN诊治逐步趋于规范。然而,其诊断要点和治疗策略仍存在难点与争议,因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SPN诊治现状与现存争议进行总结与讨论,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胰腺少见肿瘤的认识,进一步促进我国SPN的规范化诊治。

  • 标签: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瘤 诊断 治疗 进展 争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HPV亚临床感染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21.01-2022.02就诊于本诊所的HPV亚临床感染患者56例,盲法分设不同小组。乙组(应用重组干扰素α-1b治疗,n=28例);甲组(应用干扰素α-2b治疗,n=28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炎性因子、HPV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乙组为78.57%,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TNF-α水平显著低于乙组同期及本组治疗前,IL-6水平显著高于乙组同期及本组治疗前,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HPV转阴率为96.43%,乙组为78.57%;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乙组为14.29%,数据比较无意义(P>0.05)。结论:针对HPV亚临床感染患者,应用干扰素干扰素α-1b治疗可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提升HPV转阴率,降低复发风险,安全性高。

  • 标签: 干扰素 人乳头瘤状病毒(HPV) 转阴率 不良反应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复发性喉乳头病(recurrent laryngeal papillomatosis,RLP)是儿童喉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于病变易复发、生长迅速,患儿往往需要在短期内接受多次手术。手术治疗的重点是尽可能切除乳头的根部,以降低复发率。长期以来根除RLP一直是治疗过程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多种辅助治疗方式逐渐应用于RLP的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可以延长患者手术治疗间隔,减少麻醉次数,显著改善RLP患者的预后。本文对RLP在儿童患者中发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和治疗方法做一综述,探讨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和辅助治疗方式,突出阐述全身或局部注射α-干扰素、病变内注射西多福韦和近年来推出的四价HPV疫苗接种及静脉注射贝伐珠单抗等辅助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儿童 喉疾病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心理干预方法对乳头病毒(HPV)阳性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周宁县妇幼保健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HPV阳性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心理干预。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的的心理健康;比较两组的HPV转阴率、HPV病毒载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的SDS、S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心理干预 人乳头瘤病毒(HPV)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联合乳头病毒HPV)-脱氧核糖核酸(DNA)诊断宫颈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晋中市第一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疑似宫颈病变患者159例,分别进行TCT和HPV-DNA检查,比较TCT、HPV-DNA检查结果,TCT、HPV-DNA分别及联合检查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比较,分析TCT、HPV-DNA检测对宫颈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将患者TCT、HPV-DNA检查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TCT联合HPV-DNA检查对宫颈上皮内变(CIN)Ⅰ、CINⅡ、CIN Ⅲ组织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两者单独检查(χ2=6.38、7.19、7.49,均P < 0.05)。TCT联合HPV-DNA检查对宫颈疾病的诊断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3.53%(130/139)、68.97%(20/29)、94.34%(150/159),均高于两者单独检查(χ2=7.74、3.90、7.61,13.15、6.16、12.89,均P < 0.05)。结论TCT检查结果为ASCUS、LSIL、HSIL、SCC及组织病理学分型为CINⅠ、CINⅡ、CIN Ⅲ的患者,其HPV-DNA阳性率更高,同时TCT联合HPV-DNA检查对宫颈疾病的诊断效能高于两者单独检查。

  • 标签: 宫颈疾病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肿瘤 癌前状态 细胞诊断学 色谱法,薄层 人乳头状瘤病毒DNA检测
  • 简介:摘要人类乳头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病毒,全球范围内正常人群的HPV感染率平均为10%,HPV感染人类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后可引起多种良恶性疾病。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PKB)信号通路是人体散发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信号通路,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HPV感染后导致基因突变、细胞周围环境改变以及产生的各种癌蛋白对该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调节因子产生激活或抑制效应,从而使细胞的生长不再受养分等环境条件的限制;信号通路下游分子的改变也能对HPV基因的复制、转录和表达产生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导致HPV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简述PI3K/Akt信号途径在HPV感染相关疾病中的作用以及与通路相关的药物治疗进展,为此类疾病提供更为广阔的治疗前景。

  • 标签: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信号传导 基因靶向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乳头病毒HPV)16 E6/E7基因稳定表达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KC),为研究HPV16 E6/E7诱导的细胞永生化及恶性转化机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两步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人包皮角质形成细胞(HFK),利用慢病毒感染技术对细胞稳定转染HPV16 E6/E7基因,连续培养30代以上,筛选出永生化KC,分为3组:①空白对照组:传代2次的原代HFK;②实验组:传代2次的原代HFK感染LV5-HPV16 E6/E7,感染细胞记录为A0代,感染后以传代次数记录(A1、A2……);③阳性对照组:HPV16阳性宫颈癌细胞SiH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印迹实验分别检测空白对照组、实验组、阳性对照组HPV16 E6/E7 mRNA、蛋白及CK14蛋白的表达,CCK-8及Transwell Insert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裸鼠致实验检测实验组A30、阳性对照组SiHa细胞的致能力。结果成功分离原代HFK。LV5-HPV16 E6/E7重组质粒感染原代HFK后,空白对照组细胞无荧光表达,连续传代后出现衰老表现,实验组A30细胞体积、形态较原代HFK无明显变化,且荧光表达率为10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1、A10、A20、A30细胞HPV16 E6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7.12、8.07、6.53、5.66;P值分别< 0.001、< 0.001、= 0.001、= 0.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1、A10、A20、A30细胞HPV16 E7 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3.20、4.29、3.75、4.22;P值分别为0.024、0.008、0.013、0.014)。空白对照组未见HPV16 E6/E7蛋白的表达,而A30及SiHa细胞可见HPV16 E6/E7蛋白的表达。CCK-8实验显示,实验组A10、A20、A30细胞增殖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t值分别为6.49、7.55、9.43;P值分别为0.003、0.002、0.001),而A1的增殖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2.40,P = 0.074)。Transwell Insert侵袭实验显示,A30不能穿过基底膜,SiHa细胞可穿过基底膜被染成蓝色。裸鼠接种A30细胞2个月后无肉眼可见肿瘤,组织学亦显示无肿瘤形成,裸鼠接种SiHa细胞后可于皮下形成肿瘤。结论通过采用慢病毒技术转染HPV16 E6/E7基因成功建立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可作为HPV相关研究中的理想细胞模型。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16 角蛋白细胞 慢病毒感染 细胞系,转化 HPV16 E6/E7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型乳头病毒HPV)E6/E7 mRNA原位杂交技术在宫颈上皮内变(CIN)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组织病理诊断为CIN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病例共261例,其中CIN1级60例、CIN2级41例、CIN3级51例、鳞癌72例和形态学正常的宫颈对照组织37例(HPV阴性10例、阳性27例)。将所有病理组织制成组织芯片,分别进行HE染色、HPV E6/E7 mRNA原位杂交检测及p1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镜下完成染色判读,并统计分析其阳性率及阳性模式。结果HPV mRNA原位杂交在CIN1级中主要表现为鳞状上皮基底至中层细胞核与质的点状染色(≤BME)及伴表层细胞内弥散整个核的片状染色(supD),即≤BME+supD模式;在CIN2级中主要表现为基底直至中层之上但未达上皮全层的细胞核与质的点状染色模式(>BME)和部分伴supD染色的模式,即>BME+SupD模式;CIN3级主要表现为>BME模式,且点状染色分布于上皮全层。在CIN1级、2级和3级中,上述3种染色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 mRNA原位杂交技术有助于CIN的准确诊断与分级,且有着比p1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更佳的特异性。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原位杂交 E6/E7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化医疗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提升,分支胰管型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BD-IPMN)的检出率显著增加,但由于该肿瘤具有低恶变潜能,因此成为了胰腺外科医师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已颁布了多个不同版本的BD-IPMN诊疗指南,从较为激进的手术治疗到趋于定期随访的非手术治疗,但在外科切除和随访之间的争议仍不断。笔者根据最新指南和临床研究进展,从该疾病的手术治疗和随访等方面总结不同指南之间的差异,旨在进一步规范诊疗方案。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诊治指南 手术随访
  • 简介:摘要腹膜高分化乳头间皮瘤(well-differentiated papillary mesothelial tumor,WDPMT)是一种罕见的间皮来源良性肿瘤,好发于育龄女性。本文报道1例术中偶然发现的腹膜WDPMT,肿瘤镜下形成乳头、管状结构,被覆单层立方上皮,形态温和,未见核分裂象,未见间质浸润。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阳性表达波形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Calretenin、D2-40、WT-1、HBME1和BAP1。测序发现CDC42基因错义突变,未检见TRAF7基因突变。荧光原位杂交未见CDKN2A和NF2缺失。结合病例分析和新近文献进展,总结腹膜WDPM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病理学进展,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临床处置进行讨论,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防止过度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裸鼠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移植模型,探讨紫外线(UV)损伤及人乳头病毒HPV)感染诱导、促进CSCC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将CSCC细胞A431分成3组,即用HPV16 E6腺病毒转染的HPV16 E6过表达组,空白腺病毒转染的空白载体组(简称空载组),未进行腺病毒转染的空白对照组。使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将空载组及HPV16 E6过表达组(LV-OE-HPV16 E6组)A431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SKH-1裸鼠左侧臀部皮下作为空载组(n = 16)和LV-OE-HPV16 E6组(n = 16)。每3天观察并记录小鼠肿瘤生长情况,当体达到150 mm3时,视为建模成功。建模成功后,每组取8只小鼠进行UV照射,分为4组,即空载组、空载+ UV组、LV-OE-HPV16 E6组、LV-OE-HPV16 E6 + UV组,UV照射剂量为1 440 mJ/(cm2·d),每次12 min,持续4周后处死裸鼠,测量重及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和qRT-PCR检测验证Wnt1、β联蛋白mRNA及蛋白在裸鼠CSCC中的表达。数据若符合正态分布,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数据若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空载+ UV组重为(2.90 ± 0.36)g,LV-OE-HPV16 E6组(3.19 ± 0.32)g,LV-OE-HPV16 E6 + UV组(4.41 ± 0.18)g,与空载组(2.20 ± 0.24)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9、6.77、20.11,均P<0.001);空载+ UV组体积为(1 033.12 ± 400.15)mm3,LV-OE-HPV16 E6组(1 119.21 ± 447.57)mm3,LV-OE-HPV16 E6 + UV组(1 464.29 ± 409.98)mm3,与空载组(688.94 ± 319.31)mm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0、2.21、4.22,均P<0.001)。免疫组化显示,4组间Wnt1、β联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76、0.71,均P > 0.05);Western印迹显示,4组间Wnt1、β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6.74、49.90,均P<0.05),且LV-OE-HPV16 E6 + UV组Wnt1、β联蛋白水平高于空载组、空载+ UV组和LV-OE-HPV16 E6组(均P<0.05)。mRNA水平分析显示,4组间组织中Wnt1、β联蛋白mRN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77、8.38,均P<0.05),且LV-OE-HPV16 E6 + UV组Wnt1 mRNA水平高于空载组、空载+ UV组和LV-OE-HPV16 E6组(均P<0.05)。结论UV和HPV感染在诱导、促进CSCC中具有协同作用。

  • 标签: 肿瘤,鳞状细胞 疾病模型,动物 紫外线 人乳头瘤病毒16 HPV16 E6 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