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李昌平,我是先读其文,后识其人。2002年冬天,我从《改革内参》上读到李昌平、桂晓琦等人的对话——《三个农民之子下岗后的反思》,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这篇文章太好了!又过了几天,新华社老记者戴煌先生告诉我,桂晓琦对山西记者高勤荣的冤案很关心,要到他家聊一聊。我说,我也很想认识桂晓琦。那天,在戴老家见到了桂晓琦,聊了两个小时。回家的路上,和桂晓琦一起坐出租车,他问我认识不认识李昌平,我说,不认识,三个“农民之子”我就见过你一个。但我读过李昌平的文章。除了那封轰动全国的上书,他在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发表的一些新作也读了。我觉得,他的文章在中国是独一份儿,别人替代不了。书斋里的学者,读再多的书,写不出他那样的文章;基层官员不读书,不研究,也写不出他那样的文章。当时我还想到,李昌平上书,能够引起高层重视,数位高级领导人批示,派员私访核实,在报刊发表后又引起强烈轰动,本身就耐人深思,起码有这样几点原因:
简介:帛书及楚竹书、阜阳汉简的面世,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经文的研究视野.东汉熹平间,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以熹平石经作为今文标准本,熹平石经遂成为后人研究、界定汉代经今、古文的重要依据.然今以帛考之,汉初人们以隶字抄书,并无严格的今、古文区分,故熹平石经作为分辨汉人今、古文的权威,只是为平息当时的今、古文之争.汉唐人以自己所见之有限的古文本而定其"古文某作×",今以竹书校之,方知其所见之古文本及其古文字,与战国竹书古文本多有不同.而由今本与竹书本多有相同相通者考之,知今本确为古文本无疑.随着帛的出土,有本师传授的今文在亡佚千余年后又重现于世,对弄清六十四卦中的一些疑难卦爻辞原旨,厘清汉人今、古文经学的发展与演变,无疑有重大的借鉴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