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探讨1只野生大熊猫和不同年龄段圈养大熊猫粪便菌群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并鉴定野生大熊猫圈养之后,其粪便中的优势菌群。对来自3个年龄段9只(3只亚成体、3只成年体、3只老年体)圈养大熊猫及1只野生大熊猫圈养前、后的11份粪便细菌的DNA进行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并利用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优势菌条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只野生大熊猫粪便菌群多样性比圈养大熊猫丰富;圈养大熊猫粪便菌群多样性:成年体〉亚成体〉老年体;16srRNA和DERIC-PCR指纹图谱优势条带鉴定的优势菌结果有差异性。结果表明:大熊猫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易受生长环境、年龄因素的影响;其次,不同年龄段的圈养大熊猫,其肠道菌群的相似性与年龄因素不相关;利用ERIC-PCR指纹图谱优势条带鉴定优势菌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简介:背景:小肠疾病并非少见,尤其是糜烂性和溃疡性疾病更为常见,内镜下取材活检多为慢性炎症,不能得到明确的诊断,这些小肠类疾病属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小肠不同节段的微生态状况如何?细菌在小肠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均是不明确的问题。目的:了解全小肠不同节段的腔菌群和膜菌群的组成和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微生态在小肠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3例非腹部外伤意外伤亡者小肠的空肠上段、空肠中段、空回肠交界处、回肠中段、回肠下段10种细菌的腔菌群和膜菌群微生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肠杆菌和乳酸杆菌几乎存在于所有标本的各节段小肠,肠球菌和消化链球菌主要存在于回肠中下段,少部分标本存在葡萄球菌、酵母菌和梭菌,所有标本均未检出双歧杆菌、拟杆菌和真杆菌。13例标本的腔菌群和膜菌群分析显示,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消化链球菌在不同节段小肠肠腔和黏膜分布的数量不同,越靠近回肠末段,细菌数量越多;黏膜菌量多于肠腔。葡萄球菌、酵母菌、梭菌仅在少数标本的某些节段有分布,无明显规律性。结论:上述细菌越靠近回肠末端菌量越多,在同一肠段中,膜菌群较腔菌群占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结肠灌洗液优势菌群的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腹泻型IBS患者46例(观察组)和排除IBS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患者46例(对照组)。于结肠镜检查时钳取降结肠黏膜组织2块,再收集所取黏膜组织处结肠灌洗液4 ml,提取总DNA,并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对10种优势菌进行检测(包括拟杆菌门、普氏杆菌、双歧杆菌属、梭菌属、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害肺戴阿里斯特杆菌、厚壁菌门、普拉梭菌、沙门菌和乳杆菌属;结果取对数值)。采用Spearman法对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的优势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结肠黏膜组织和灌洗液优势菌群组成以及菌群变化基本一致,其中观察组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中拟杆菌门、普氏杆菌、梭菌属菌群数及结肠灌洗液中普拉梭菌菌群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肠黏膜组织:3.68 ± 0.54比4.34 ± 0.27、4.26 ± 0.28比5.33 ± 0.42、4.46 ± 0.68比4.99 ± 0.61;结肠灌洗液:3.26 ± 0.61比4.09 ± 0.51、3.10 ± 1.42比4.86 ± 1.03、5.24 ± 0.54比5.95 ± 0.51、2.24 ± 1.83比3.24 ± 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而两组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中其他菌群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结肠黏膜组织与结肠灌洗液中双歧杆菌属、厚壁菌门、普拉梭菌和乳杆菌属呈正相关(r = 0.427、0.689、0.577和0.369,P = 0.041、0.013、0.024和0.035),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呈负相关(r = - 0.352和- 0.649,P = 0.026和0.013);而其他菌群无相关性(P>0.05)。结论腹泻型IBS患者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中优势菌群构成基本一致,而且优势菌群均呈失调状态,其中结肠灌洗液中拟杆菌门、普氏杆菌、梭菌属、普拉梭菌的菌群数明显降低。
简介:摘要双相情感障碍是慢性严重精神疾病,但其发病机制仍然不明,易复发,治愈率不理想。而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和调节人体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内肠道菌群的改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多种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和部分躯体疾病的患者其肠道菌群有着明显的改变,因此,脑-肠-菌群轴的深入研究成为探索精神疾病客观标志物及发病机制的一个热点方向。文章就近年来肠道菌群与双相情感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脑-肠-菌群轴、双相障碍的肠道菌群改变、肠道菌群引起双相障碍的可能生物机制以及双相障碍的治疗新发现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双相障碍生物标志物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有效诊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