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探讨1只野生大熊猫和不同年龄段圈养大熊猫粪便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并鉴定野生大熊猫圈养之后,其粪便中的优势。对来自3个年龄段9只(3只亚成体、3只成年体、3只老年体)圈养大熊猫及1只野生大熊猫圈养前、后的11份粪便细菌的DNA进行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并利用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优势条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只野生大熊猫粪便多样性比圈养大熊猫丰富;圈养大熊猫粪便多样性:成年体〉亚成体〉老年体;16srRNA和DERIC-PCR指纹图谱优势条带鉴定的优势结果有差异性。结果表明:大熊猫的肠道多样性易受生长环境、年龄因素的影响;其次,不同年龄段的圈养大熊猫,其肠道的相似性与年龄因素不相关;利用ERIC-PCR指纹图谱优势条带鉴定优势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指纹图谱分析 圈养大熊猫 优势菌群 粪便菌群 鉴定 ERIC-PCR
  • 简介:我们每天都要洗手,打扫卫生,开窗通风,这些都是为了避免细菌的滋生,保持身体的健康。其实科学的说法应该是:我们要消灭有害细菌,保护有益细菌。

  • 标签: 人类 微生物 生态平衡 菌群 资源
  • 简介:人体体表和体内分布的共生微生物有80%生活在消化道内,其种类超过1000种,重量可达2公斤,细胞总数超过1014个,约为人体自身细胞数量的1.3倍。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微生物的数量和基因总数要比人类多得多,而且它们注定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肠道菌群 更年期 肠道细菌 肠内细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小肠疾病并非少见,尤其是糜烂性和溃疡性疾病更为常见,内镜下取材活检多为慢性炎症,不能得到明确的诊断,这些小肠类疾病属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小肠不同节段的微生态状况如何?细菌在小肠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均是不明确的问题。目的:了解全小肠不同节段的腔和膜的组成和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微生态在小肠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3例非腹部外伤意外伤亡者小肠的空肠上段、空肠中段、空回肠交界处、回肠中段、回肠下段10种细菌的腔和膜微生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肠杆菌和乳酸杆菌几乎存在于所有标本的各节段小肠,肠球菌和消化链球菌主要存在于回肠中下段,少部分标本存在葡萄球菌、酵母和梭,所有标本均未检出双歧杆菌、拟杆菌和真杆菌。13例标本的腔和膜分析显示,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消化链球菌在不同节段小肠肠腔和黏膜分布的数量不同,越靠近回肠末段,细菌数量越多;黏膜量多于肠腔。葡萄球菌、酵母、梭仅在少数标本的某些节段有分布,无明显规律性。结论:上述细菌越靠近回肠末端量越多,在同一肠段中,膜较腔优势

  • 标签: 小肠 肠杆菌科 集落计数 微生物
  • 简介:摘要婴儿期是肠道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肠道群主要来源于母体与其之间的群交换。剖宫产、早期接触抗生素和配方奶喂养可能会破坏微生物的建立,并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母乳寡糖(HMOs)是一类结构多样的非共轭聚糖,母乳中含量丰富,可调节婴儿肠道群组成,对婴儿肠道健康产生有益影响。为了解婴儿肠道的定植特点及HMOs对肠道的影响,现就此综述如下。

  • 标签: 肠道菌群 菌群紊乱 母乳寡糖 婴儿
  • 简介:对“蛹肽蛋白”饲料发酵中的乳酸杆菌、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等优势发酵微生物茵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为工业化生产蚕蛹发酵饲料提供了重要工艺参数。

  • 标签: 蚕蛹饲料 发酵 微生物 动态变化
  • 简介:大脑作为人体最高司令部,总是高高在上地对身体其它器官发号司令。执行命令的器官其中一员——肠道的职责是负责接纳消化吸收,可是大脑和肠道他们真的只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吗?据相关医学研究结果报道:从肠道学研究这一角度来看,大脑与肠道的上下级关系极有可能颠覆。当人体内肠道处于紊乱失调的状态时,肠道这个“第二个大脑”就会发出抗议的“负能量”信号,并迅速传达至人体第一大脑,大脑就会出现痴呆、焦虑、抑郁及孤独症等各种脑神经精神疾病。如同“屁股决定脑袋”一样,其实肠道也可以决定脑袋!

  • 标签: 肠道菌群 脑科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结肠灌洗液优势的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腹泻型IBS患者46例(观察组)和排除IBS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患者46例(对照组)。于结肠镜检查时钳取降结肠黏膜组织2块,再收集所取黏膜组织处结肠灌洗液4 ml,提取总DNA,并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对10种优势进行检测(包括拟杆菌门、普氏杆菌、双歧杆菌属、梭属、肠致病性大肠埃希、害肺戴阿里斯特杆菌、厚壁门、普拉梭、沙门和乳杆菌属;结果取对数值)。采用Spearman法对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的优势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结肠黏膜组织和灌洗液优势群组成以及变化基本一致,其中观察组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中拟杆菌门、普氏杆菌、梭数及结肠灌洗液中普拉梭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肠黏膜组织:3.68 ± 0.54比4.34 ± 0.27、4.26 ± 0.28比5.33 ± 0.42、4.46 ± 0.68比4.99 ± 0.61;结肠灌洗液:3.26 ± 0.61比4.09 ± 0.51、3.10 ± 1.42比4.86 ± 1.03、5.24 ± 0.54比5.95 ± 0.51、2.24 ± 1.83比3.24 ± 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而两组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中其他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结肠黏膜组织与结肠灌洗液中双歧杆菌属、厚壁门、普拉梭和乳杆菌属呈正相关(r = 0.427、0.689、0.577和0.369,P = 0.041、0.013、0.024和0.035),肠致病性大肠埃希和沙门呈负相关(r = - 0.352和- 0.649,P = 0.026和0.013);而其他无相关性(P>0.05)。结论腹泻型IBS患者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中优势构成基本一致,而且优势均呈失调状态,其中结肠灌洗液中拟杆菌门、普氏杆菌、梭属、普拉梭数明显降低。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 结肠灌洗液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肠道与宿主免疫反应之间存在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作用,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肠道紊乱导致的生态失调与许多疾病的易感性有关,特别是免疫相关性疾病。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介绍了肠道与宿主免疫相互作用的机制,阐述了肠道在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包括炎性肠病等肠道系统疾病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系统疾病,并总结了以肠道为靶点的疾病治疗策略。更好地了解肠道与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将有助于此类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并拓宽我们发现疾病干预靶点的路径。

  • 标签: 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 免疫相关疾病
  • 简介:摘要双相情感障碍是慢性严重精神疾病,但其发病机制仍然不明,易复发,治愈率不理想。而肠道在维持人体健康和调节人体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内肠道的改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多种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和部分躯体疾病的患者其肠道有着明显的改变,因此,脑-肠-轴的深入研究成为探索精神疾病客观标志物及发病机制的一个热点方向。文章就近年来肠道与双相情感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脑-肠-轴、双相障碍的肠道改变、肠道引起双相障碍的可能生物机制以及双相障碍的治疗新发现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双相障碍生物标志物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有效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肠道菌群 脑-肠-菌群轴 益生菌
  • 简介:被忽略的器官——肠道当你在田野中深深地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时,心旷神怡的感觉是不是会让你感谢自己灵巧的小鼻子和昼夜不停工的肺?当你和朋友在黑漆漆的电影院看着电影,精彩紧张的情节牵动着你的情绪的时候,你会不会感觉眼睛和耳朵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享受简直太棒了?是的,你拥有各种器官。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功能,让你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其实,

  • 标签: 安居乐业肠道 肠道菌群
  • 简介:  摘要:肥胖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而腹型肥胖对人类危害更大,我国人群又以腹型肥胖为主,腹型肥胖容易伤及内脏,因此控制腹型肥胖意义重大。通过对腹型肥胖人群粪便的研究,发现腹型肥胖人群肠道群组成不同于一般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腹型肥胖的原因除与菌群失调有关,尚存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体力活动。本文通过探讨腹型肥胖与肠道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希望能为腹型肥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个方向。

  • 标签:    腹型肥胖 肠道菌群 菌群失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念珠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变化及乳酸杆菌的生物抑制作用。方法阴道pH测定采用精密pH试纸,阴道分泌物的群经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纯化得到,乳酸杆菌的生物抑制作用采用混合培养法。结果念珠性阴道炎病人的阴道分泌物pH值升高,乳酸杆菌、葡萄球菌、肠杆菌数量减少,而酵母的数量增加。乳酸杆菌在体外对葡萄球菌、肠杆菌、酵母有抑制作用。结论念珠性阴道炎患者会导致菌群失调,乳酸杆菌具有生物抑制作用,是阴道优势

  • 标签: 念珠菌性阴道炎 阴道菌群 乳酸杆菌 抑制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德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肠道会影响到大脑的免疫系统,可能还与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脑部疾病密切相关。小胶质细胞具有修复受损脑组织的特殊功能,被称为"脑内医生"。多项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在帕金森氏症及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

  • 标签: 肠道菌群 大脑 德国 阿尔茨海默氏症 帕金森氏症 小胶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