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嵌顿疝气中使用疝气补片的情况和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了2012年至2013年入院治疗的疝气患者203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前的检查结果以及临床情况。结果203例疝气患者中,有1例手术失败,有99例服用疝补片,有103例用缝合术,有25例出现了伤口感染,有9例去世,但都不是因为疝气伤口致死(其中有1例因心血管疾病致死,有1例因动脉瘤发生了细胞破裂而死亡,有2例患者出现了吻合口漏,有2例患者因根结线虫从而引起败血症,有3例患者出现了肺部的并发症)。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患者、多脂肪患者、脐部疝气患者以及肠切除患者的伤口容易感染。结论进行急性疝气修正容易引起伤口感染,临床结果不显著,急性疝气患者服用疝气补片,可以应用于嵌顿性疝气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查中使用促凝剂对其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接收的行电解质检查的21例患者和肾功能检查的72例患者,每项检查分别取2份同样血样,一份置于普通真空试管,一份置于含有促凝剂真空试管中,2项检查对应的2份血样均给予同样方法处理,对比检测结果。结果电解质检查中,Ⅰ、Ⅱ2组血样检测结果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检查中,A、B2组血样检测指标值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电解质检查与肾功能检查中,使用促凝剂不会影响其检测结果,并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缩短血样凝固时间,提高血样取样便捷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目的掌握上海市大型医疗机构临床药品使用管理情况,并分析探讨卫生计生监督机构与临床药事质控联合监管效果。方法使用上海市医疗机构临床药品使用管理评价指标并结合临床药事行业管理规范要求,卫生计生监督机构和临床药事质控开展医疗机构临床药品使用管理联合督查,对联合督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上海市大型医疗机构临床药品使用管理情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不适宜处方干预措施欠缺、抗菌药物不合理及应用未纳入科室考核等问题。卫生计生监督机构与临床药事质控开展联合监管有利于提高监管效能,对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药品使用监管具有积极的意义。结论通过建立完善卫生计生监督机构和临床药事质控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应进一步加强上海市大型医疗机构处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精神和麻醉药品管理中薄弱环节的监督检查,尤其是对二级甲等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机构和郊区医疗机构加强日常监管和业务指导,进一步提升依法执业意识。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8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其临床用药进行分析,并对药物利用指数进行计算。结果在心血管类药物中,使用频率在前三位的药物为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以及厄贝沙坦。其中,药物利用指数大于1的药物有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男性使用心血管口服药物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5);年龄越大,使用心血管口服药物的比例越高(P<0.05)。结论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多数药物在临床上基本能够合理应用。
简介:【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全血培养结果及其在指导儿科合理抗菌用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在2019年2月-2020年2月之间所记录的140份全血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史资料。结论:经验性治疗率高达98.5%,符合率为93.6%。140份患者报告所使用相适应的抗菌功能药品种类的数量主要是呼吸道系统疾病中使用的单纯抗菌药品,比例占91%,且主要应用为头孢类药品,其他多使用2种及2种以上的抗菌药品;新生儿中的单一性抗菌用药占比达76%;其中,肾内风湿免疫科组的单一抗菌药物使用量约为27%;重症医学科组使用的单一抗菌用药所占比例约为16%。结论:临床儿科根据血培养结果,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抗菌用药的合理性,进而为临床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帮助,积极意义显著。
简介:目的了解使用一次性鞋套对重症医学科(ICU)空气细菌培养结果的影响。方法根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规定的方法,连续15d对ICU使用一次性鞋套和未使用一次性鞋套时的空气细菌菌落总数进行测定,对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使用一次性鞋套与未使用一次性鞋套ICU患者数量、探视人员数量及温/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使用一次性鞋套时ICU空气细菌菌落总数为[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1.20±2.20)CFU/15min·Φ9cm平皿],高于未使用一次性鞋套时[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0.60±1.10)CFU/15min·Φ9cm平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使用一次性鞋套时空气细菌培养合格率高于使用一次性鞋套时(96.67%vs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鞋套不能改善ICU空气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常规抗凝管和血常规管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对结果产生的影响,规范采血。方法对40例患者分别用常规血凝管和血常规管各抽取一管血液,分离血浆后在BE全自动血凝仪Compact-XR上检测凝血四项指标(PT,APTT,TT,FIB),对用两种抗凝管抗凝血浆所得的PT,APTT,TT,FIB结果进行比较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其相关性及结果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与常规血凝管的抗凝血浆比较,血常规管抗凝血浆的PT,APTT,TT延长,FIB含量降低。并且两种抗凝方式的PT,APTT,TT,FIB结果间相关性好,但两种抗凝方式结果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现有的技术及参考范围下用血常规管来检测凝血四项指标不可取,临床上应该规范采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重要器官检查结果,为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98例住院10年以上的精神病人病例辅助检查结果,统计心电图QTc间期值、肝功能化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值、血糖(Gl)值、血粒细胞(N)值、白细胞计数(WBC)在不同用药时间中异常的病例数。结果男性患者与女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QTc,AST,ALT以及GL的异常率较高,WBC和N异常发生率低,但男性与女性异常率之间比较,在10年~20年组之间以及≥20年组之间差异均存在,但均无显著性(P>0.05)。男性的10年~20年组和≥20年组之间比较,QTc,AST和ALT的异常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的10年~20年组和≥20年组之间比较,各指标见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男性和女性各指标≥20年组的异常率均低于10年~20年组。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引起的器官功能受损主要为心脏QTc异常、糖代谢异常和肝功能损伤,且与用药时间和性别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寿光市城乡居民对抗生素的使用和认知情况的基础上,采用HBM模型对当地居民进行干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知识和行为进行干预。方法:采用SPSS 25.0软件就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后,居民的抗生素知识水平明显提升。建议定期对城乡居民进行抗生素合理使用知识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民众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