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分析了滑动推杆的结构特点及其成型的工艺性,介绍了模具的浇注系统及模具总装结构设计,并详细讲解了该模具中拉钩式顺序分型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 标签: 滑动推杆 成型工艺性 注射模 分型面
  • 简介:在设计高速连续时常用的固定方法有时会带来制造和维修的不便。通过采用压固定高速连续的方法,能较好地简化模具结构,使模具装配维修方便,并可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提高产品质量。

  • 标签: 模具 凸模 压块 固定
  • 简介:给出了双角件精密弯曲实用结构,论述了模具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该弯曲的凹由翻转模块与垂直浮动的托件板铰接而成,使毛坯变形时始终与凹紧密贴合,不滑动,毛坯已有的部与凹不干涉。因此模具工作可靠,弯制的零件精度高。

  • 标签: 弯曲模 冲模设计 精密弯曲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X线全脊柱拼接成像技术对脊柱图像进行分析,调查大庆市部分地区中学生脊柱的患病情况,确定脊柱的程度及分析中学生脊柱的常见原因。方法利用全脊柱拼接功能的后处理工作站对192例中学生分次所摄的脊柱正位、位影像进行拼接处理后作测量并打印图像。结果经拼接处理后的全脊柱正位、位均能将颈、胸、腰、骶椎完整拼接,显示在1张14×17的激光片上,。其中男生18例,女生174例。X线摄片Cobb角〈10患病率为1.33%(3/192),X线摄片Cobb角≥10患病率98.67%(189/192)。对其中3例Cobb角>40°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结论全脊柱拼接成像技术克服了以往颈、胸、腰、骶椎单独成像后测量上的误差。通过全脊柱拼接成像技术,可以早发现、早诊断中学生脊柱的程度,对分析中学生脊柱的常见原因及为临床手术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

  • 标签: X线摄影术 中学生 全脊柱 原因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失败原因及翻修手术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7年以来收治的脊柱矫形术后需要进行翻修手术患者33例.男10例,女23例.翻修时距初次手术时间平均为13.4个月(0.5~66个月).33例患者共行43次翻修手术,其中29例进行1次翻修手术,2例进行3次翻修手术,2例进行4次翻修手术.另有4例患者增加脊柱矫形和融合,同时行脊柱前路松解、支撑植骨手术.结果翻修手术时间平均3.9h(1.5~7.3h),手术中平均出血601ml(50~2000m1),平均输血量643.3ml(0~2000ml).术后随访平均27个月(3~67个月),未出现畸形加重、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脊柱翻修手术是脊柱畸形矫形术后的一种补救手术.术前完善的手术策略和良好的手术技术是翻修手术的关键.

  • 标签: 翻修手术 脊柱侧凸 患者 矫形术 并发症 术后
  • 简介:脊柱畸形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其发病机理非常复杂.目前,对畸形矫正最常用的方法是针对患者畸形特点而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因此不同的术者往往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疗效也完全不同.要达到较为理想、肯定的疗效,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化、系统化的治疗方案.脊柱合理的治疗方案,还有助于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及对最终疗效的评价,便于国内外学者进行交流讨论,对推动我国脊柱畸形领域诊治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许多医疗单位开展了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但层次不一,没有完善而系统的治疗方案,难以进行疗效的相互比较.因此,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脊柱的治疗规范化,促进我国脊柱治疗水平健康蓬勃地发展.

  • 标签: 脊柱侧凸 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 疗效 矫治 畸形矫正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推磨牙向远中的口内装置并研究其对安氏Ⅱ类上颌第一磨牙的远中倾斜作用以及患者的配合情况。方法选择2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位受试者的治疗方案都需要推磨牙向远中以纠正错牙合。一名患者拔除上颌第二磨牙以远中移动第一磨牙;另一名患者拔除上颌第三磨牙以远中移动第一磨牙。使用一种新研制的口内装置-Keles滑动杆,推磨牙向远中。Keles滑动杆包括2个双尖牙带环、2个磨牙带环和一个由大面积基托Nance弓组成的支抗单位。该矫治器不需配合使用头帽或弹性牵引,而且患者不可自行摘戴。为了保证磨牙整体远中移动,远中向力的作用点施加于上颌第一磨牙抗力中心的腭。使用镍钛螺旋推簧加力,每施加200克的力推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结果安氏Ⅱ类上颌磨牙向远中整体移动,双尖牙仅丢失很少支抗,切牙仅发生轻微唇倾;但是,用Nance弓保持的2个月期间,双尖牙在越隔纤维的作用下向远中漂移。结论与其他大多数推磨牙向远中机制不同,这种矫治器可以使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整体移动。和拔除第三磨牙相比较,拔除第二磨牙的患者牙齿远中移动更加快速,同时支抗丢失更少。

  • 标签: 滑动机制 双侧上颌磨牙 Keles滑动杆 牙齿远中移动
  • 简介:摘要分析了传统的弯曲模具成型产生擦伤原因,设计了一种新的滚轴式弯曲模具,介绍了模具的工作过程和设计要点。该模具主要以转动为主,与零件表面几乎无相对滑动,因此能达到很好的外观要求。

  • 标签: 滚轴式,滑动摩擦,转动轴
  • 简介:脊髓空洞是指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内外有液体积聚且呈筒样串联,可以在颈髓或上胸段几个节段内发生,也可向上、下延展.脊髓空洞形成的最常见原因为枕大孔区畸形和小脑扁桃体下疝,即Chiari畸形,90%的脊髓空洞与Chiari畸形有关.临床上脊髓空洞也可呈"特发性"而单独存在.脊髓空洞可伴发脊柱.在各种类型的脊柱中,脊髓空洞的发生率为4%~8%,而在脊髓空洞患者中,脊柱的发生率高达25%~85%.

  • 标签: 脊髓空洞 脊柱侧凸 Chiari畸形 发生率 室管膜 特发性
  • 简介:通过对发电机支板Z形件弯曲的改进,使模具、工件和设备三者之间受力分布合理,并使工件弯曲部位始终处于压力控制状态,克服了平面压边结构造成的工件回弹的缺陷,从而使工件精度显著提高.

  • 标签: 弯曲模 工件精度 回弹 模具 缺陷 压力控制
  • 简介:为了克服C形件的弯曲回弹并实现一成形,设计了摆动式弯曲,并阐述其工作过程、特点和主要零件设计。该模具简单实用,一成形C形件并整形,对类似件的模具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C形件弯 曲回弹 弯曲模 弯曲模设计
  • 简介:通过对制件的分析,拟定排样设计方案,采用级进生产,并对其模具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制件分析 排样设计 级进模
  • 简介:金属材料弯曲成型是机械加工中常见的一种,其外形看似简单易成型,其实不然;板料在弯曲过程中,板料各边会受到凹园角处不等摩擦阻力的作用,有可能使毛坯在弯曲过程中沿工件的长度方向产生移动,使工件的两直边的高度不符合图样的要求。

  • 标签: 弯曲模 不对称 设计 弯曲成型 弯曲过程 机械加工
  • 简介:成人脊柱相对青少年脊柱有其自身特点,疼痛等神经症状更加明显,手术矫正率较青少年明显减低,各种并发症可能较多.

  • 标签: 脊柱侧凸 成年人 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诊断与治疗进展。方法体操疗法、电刺激疗法、牵引疗法、石膏矫形治疗及支具治疗等,特别是支具治疗可以防止或减少畸形的发展。结果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可以治疗脊柱。结论弯在青春期发展较快,Cobb角在40°以上的特发性,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僵硬型先天性,均应给以早期手术治疗。

  • 标签: 脊柱侧凸 诊断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凹撑开与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畸形的技术差异,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先天性颈胸段畸形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为(12.5±4.5)岁(范围6~20岁)。C7楔形椎1例,T1半椎体及不对称蝶形4例,T2半椎体2例,T1-2后方小关节融合、椎板楔形变1例,均有不同程节段融合。2015年前采用切除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4例;2015年后采用凹撑开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行松解、椎间隙和关节突间隙撑开、cage置入融合术)治疗4例,其中2例患者行双节段凹撑开。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结构弯Cobb角、头尾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颈部倾斜角、肩平衡角及头部偏移距离。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201±100)min(范围113~300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294±153)ml(范围100~450 ml),住院时间(14±3)d(范围11~18 d),随访时间(51±11)个月(范围36~60个月)。凹撑开组单椎手术时间(117±14)min(范围101~129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119±36)ml(范围85~167 ml),住院时间(17±3)d(范围14~20 d),随访时间(28±21)个月(范围12~60个月)。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凹撑开组明显增加(t=1.66,P<0.001;t=2.22,P=0.041)。切除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45.1°±21.0°,术后22.7°±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3,P=0.038),矫正率54.8%±30.9%;头代偿弯Cobb角术前22.1°±8.2°,术后8.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1,P=0.049),矫正率66.8%±15.1%;下颌倾斜角术前7.8°±3.1°,术后3.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2,P=0.018),矫正率51.0%±29.7%。凹撑开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32.2°±27.2°,术后16.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3,P=0.024),矫正率59.0%±24.7%;尾代偿弯Cobb角术前18.9°(17.2°,32.1°),术后9.5°±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0,P=0.049),矫正率64.0%±24.1%;肩平衡角术前3.9°±2.3°,末次随访时0.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P=0.040),矫正率97.0%(48.5%,99.8%)。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矫正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头颈肩部外观较术前改善。切除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为症状,1例表现为C5神经根麻痹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肱三头肌肌力减弱。凹撑开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表现为C5神经根麻痹。均予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等治疗,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时肌力均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切除或凹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畸形均安全、有效,凹撑开术具有更加安全、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和手术难度较低的优势。

  • 标签: 颈椎 胸椎 先天畸形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