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煤层气储层是煤层气储存的载体,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煤层气储层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为煤层气储层的识别和评价提供依据。适当的测井系列可用于有效识别煤层气储层,计算储层的碳含量,灰分和水分,并计算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气体含量。测井方法是评价煤层气储层的有效手段。测井是评价煤层气储层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研究区的常规测井资料和实验数据,分析了测井响应值的分布特征。结合煤层煤岩组分,探讨了煤层气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表明,煤层气储层的测井响应值是正态分布的。常规对数值显示高声学时间差,高电阻率值,高中子孔隙率和低自然势,低密度,而负面自然异常的特征和严重的扩张。为研究区后期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国内大范围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储气库能够解决供气不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等问题。储气库经过六个周期的注采循环后,其最大调峰采气能力基本达到方案设计要求,但受储层污染以及循环注采、强注强采等开采方式的影响,部分注采井出现“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为保障储气库平稳高效运行,亟需进行储层主控伤害因素和解除伤害措施研究。
简介:近年来,在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埋藏深度大于3000m的营城组地层中,已有多口钻井获得工业油气流,显示出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其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与控制因素均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和开发。综合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分析、CT扫描、物性测试及恒速压汞等方法,对龙凤山地区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与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营城组储层物性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根据胶结物的特征可划分出压实致密砂岩、绿泥石胶结砂岩和浊沸石胶结砂岩3种类型砂岩;在淡水充注和湖水作用的控制下,储层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均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并据此建立了不同砂岩的发育模式。中成岩期浊沸石胶结砂岩受到有机酸的溶蚀,在扇三角洲外前缘形成优质储层分布区,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可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甜点"区域。
简介:为了更加高效地封堵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水淹后的优势通道,利用各类岩心分析资料及水淹解释结论,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的岩石学、孔喉结构类型、储层水淹变化规律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黏土矿物绝对含量低,大部分为速敏性的高岭石与伊利石,粒径主要为1~2μm,储层可分为孔喉半径小于2μm的细微喉-低渗储层、孔喉半径介于2~5μm的细喉-中渗储层及孔喉半径大于5μm的中细喉-高渗储层;水淹后黏土矿物的堵塞和迁出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化的原因,而黏土矿物粒径大小与喉道尺寸的匹配程度控制了储层水淹前后及不同水淹程度下物性变化的方向。这些因素造成了3类储层的水淹变化机理:细微喉-低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下降,由原状储层至低水淹逐渐减小,到中水淹时有所增大,高水淹时最小;细喉-中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上升,由低水淹至中水淹逐渐增大,到高水淹时有所减小;中细喉-高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增大,且随着水淹程度的增高而增大,该类储层即优势通道发育所在,可采用粒径为3~4μm的微球对其进行高效、精准的封堵。研究区注水开发后剩余油规模较大,开展储层水淹变化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简介:摘要:近年来南海东部陆续勘探出稠油储量,是南海油田上产稳产的重要来源。南海东部A油田具有储层泥质含量高、胶结疏松及原油稠密等特点,目前由于渗流机理认识不清制约着油田开发效果。本次研究在储层孔喉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流变性、渗流特征、驱油效率等微观渗流机理研究,研究表明:①高泥质疏松砂岩储层束缚水饱和度较高,驱油效率较低,储层易发生颗粒运移造成水相相对渗透率下降;②A油田储层流变性较弱,稠油属于近牛顿流体,流速对粘度影响较小,温度对粘度影响较大;③流度与启动压力梯度具较好相关性,A油田启动压力梯度约0.02;④高倍水驱驱油效率增加14.5%~28.4%,提高水驱倍数能够提高水驱效果。
简介:摘要:在煤层气勘探开发领域,一般假设原始煤储层的孔隙(裂隙和孔隙)中充满了水,这一方面证实了现实中煤层气井需要排水降压,另一方面也为煤层气开发过程中“临界解吸压力”的存在提供了支持。如果煤储层富含游离气,游离气和吸附气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临界解吸压力可能不存在,煤层气含量的计算可能是错误的。但如果储集空间充满水,煤层气几乎以吸附气的形式存在,煤储层的吸附由“固-气”体系变为“固-液”体系,这将改变煤层气吸附成藏的理论基础——郎方程。同时,在矿井瓦斯领域,大多数煤层一般被认为是“干层”。在煤矿瓦斯含量计算中,不考虑水的影响,往往留设防水煤柱以防止矿井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