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前尿道皮肤瘘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采用手术治疗的7例先天性前尿道皮肤瘘患儿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30(18~92)个月。7例尿道外口均位于阴茎头顶端且包皮完整。瘘口位置:冠状沟下2例,阴茎中段3例,阴茎阴囊交界处1例,阴囊1例。瘘口长径中位值1.0(0.5~1.5)cm。3例伴阴囊纵裂,2例伴阴茎下弯,1例伴尿道外口轻度狭窄,1例伴右侧鞘膜积液。6例行一期修复术:4例(例1、2、4、6)尿道板发育好,采用Duplay法;例3和例5尿道板较窄,分别采用Onlay法和TIP法,其中例5同时行阴茎背侧海绵体折叠及尿道口切开术。例7因重度阴茎下弯需切断尿道板行分期手术:一期Duckett法+近端尿道造口,二期行造口关闭术。尿道采用尿道周围筋膜、阴囊肉膜或包皮带蒂肉膜等软组织进行覆盖。结果6例一期完成修复手术患者中,5例于术后10~14d拔除尿管,例3术后阴茎皮肤愈合欠佳,予对症治疗,尿管延长至3周拔除。例7一期手术后恢复满意,7个月后行二期造口关闭术,术后2周拔管。术后随访1~8年,7例排尿均正常,无尿道瘘、尿道狭窄或阴茎下弯。结论先天性前尿道皮肤瘘可合并阴茎下弯、尿道下裂以及阴囊纵裂等畸形,部分病例在初期表现为尿道憩室;总体手术效果好,对于无阴茎下弯、尿道板发育好且周围筋膜组织丰富者,可行Duplay法修复;尿道板较窄者可采用Onlay法或TIP法修复;合并重度阴茎下弯者应切断尿道板,按照尿道下裂手术方式进行修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结核病(congenital tuberculosis,CTB)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收治的CTB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疗情况及预后。结果共纳入7例CTB患儿,其中4例母亲因输卵管阻塞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受孕,2例母亲确诊为输卵管结核。7例患儿中男1例,女6例;早产儿6例,足月儿1例;发病日龄中位数18 d(7~30 d)。发热7例,呼吸急促、反应差6例,呼吸暂停5例,咳嗽3例,面色苍白、双肺湿啰音各1例,肝肿大6例,脾肿大3例,淋巴结肿大1例。胸部X线检查有斑片状渗出影3例,粟粒影并渗出影2例,斑片影、双肺纹理增多模糊各1例。痰抗酸杆菌涂片声门部和深部痰标本阳性率高于口咽部标本;7例痰结核分枝杆菌DNA测定均阳性。1例经有创呼吸支持治疗1 d自动出院后死亡;2例治疗后明显好转,携氧出院后抗结核治疗1~2个月,因肺部病变重呼吸衰竭死亡;存活4例中1例治愈,3例明显好转。结论输卵管结核不孕症妇女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受孕可能是新生儿患CTB的主要原因;特异性检查首选痰抗酸杆菌涂片、痰聚合酶链反应结核分枝杆菌DNA测定;痰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基因检查可指导临床用药;声门部或深部痰标本可提高检查阳性率。
简介:摘要随着超声诊断水平的提高,系统性规范性孕期保健意识的强化,胎儿先天性膈疝(CDH)的宫内诊断率不断提升,逐渐成为较为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因此,规范和标准化胎儿CDH的管理是当前妇幼保健的一个重要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本指南小组基于临床问卷调查及专家讨论的形式制定了本指南,涉及产科、新生儿科及小儿外科等多学科医师关注的围产期临床问题,主要包括胎儿CDH的产前诊断、预后评估、产前手术指征、分娩选择、新生儿的产时处理、产后新生儿手术处理及随访方案等,并按照循证指南制定的方法整理出了相关的推荐意见。
简介:摘要先天性角化不良(DC)是以皮肤黏膜异常、进行性骨髓衰竭和高恶性肿瘤风险为特征的短端粒综合征,发病率低、临床异质性高、起病隐匿,易被误诊、漏诊。DC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临床表现、家族史、端粒长度及基因检测。目前临床上DC相关骨髓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口服雄激素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现从D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手段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至此接受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5名。针对心脏病的治疗开展全面详细的护理干预,为观察护理作用,于干预前后比较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GQOL-74),调查干预后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相较干预前,干预后患者GQOL-74评分更高,P<0.05。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已达到93.33%,无并发症发生,可见护理效果理想。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介入治疗中,予以综合护理指导严密观察并提供服务,可规避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手术成功。
简介:【摘要】总结1例肛门闭锁患儿的术后护理体会。主要为生命体征的监测,管路护理,肛门护理,静脉营养支持,出院健康指导等。通过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患儿术后14天康复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虹膜缺损合并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的致病基因及遗传方式。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2020年2月于云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收集云南汉族先天性虹膜缺损合并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对先证者及其父母、子女和丈夫进行眼科临床检查及诊断。收集该家系成员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及其丈夫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定位可疑致病基因,采用UGENE进行氨基酸保守性分析;采用MutationTaster预测变异对蛋白翻译的影响;参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对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评估。对所有收集样本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确定致病基因及变异位点。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双眼虹膜大部缺损,仅周边部见少量虹膜组织,晶状体皮质及后囊混浊,伴有眼球震颤,眼部检查无其他异常。先证者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PAX6基因第8外显子有1个新的杂合移码变异PAX6:c.415dupA(p.R139fs),发生移码突变的位点在各物种间保守。MutationTaster预测结果显示,该变异位点位于PAX6蛋白高度保守区,变异使蛋白质丧失功能。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评分为PVS1+PM2+PP1,为致病性变异。结合该家系疾病临床表型及Sanger测序分析,显示变异与疾病共分离,表明该变异致病。先证者及子女均患该病,先证者父母表型正常,该变异为新发变异,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PAX6基因杂合移码突变c.415dupA(p.R139fs)是导致该家系出现先天性虹膜缺损合并先天性白内障的原因,该变异位点为首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