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外长李肇星在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认为历史认识应该是一种强大的进步力量,而不应该成为拖后腿的包袱,真理往往是最朴素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最简朴,最实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更引述自己在日本古都京都效外的一所寺庙看到的题字“大道无阻拦”来申论中日关系:“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就是一条康庄大道,它的发展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对于日本记者关心中心的崛起对日本既是机遇,也是威胁,中日该如何处理双边关系,李肇星首先强调近来中日关系的改善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值得共同珍惜”。

  • 标签: 日本记者 驻华使馆 中外记者招待会 公使 中日两国 中日关系
  • 简介:当我们应邀走进北京建外外交公寓埃及驻华大使馆商务处时,只见客厅和书房的墙壁上挂满了中国名人的书画与墨宝,室内还摆放着一些中国古董。显然,居室的主人钟情于中国文化。收藏这些文化物品的人便是我们此次采访的嘉宾,埃及驻华大使馆商务处全权商务公使艾哈迈德·阿巴迪先生。

  • 标签: 商务 驻华使馆 埃及 互利合作 公使 驻华大使馆
  • 简介:据记载,郭嵩焘驻节英伦期间,曾经与当时在牛津大学教授中文的理雅各就英国向中国出口鸦片一事进行过讨论。在一本理雅各的传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了理雅各和别人谈到郭嵩焘的故事:中国的一个前任大使郭嵩焘在他的客厅里会见我——他把我当成他们国家的朋友。“啊!在这里见到了您,亲爱的博士。”他说,“尽管您生为英国人,但您几乎跟我一样也是一个中国人。

  • 标签: 晚清 中国人 牛津大学 英国人
  • 简介:18世纪末,西方国家为扩展其本国的商业利益,不断提出向中国派驻公使的要求.开始时包括马戛尔尼及阿美士德均是和平的交涉,继而是军事入侵.到19世纪中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并打败中国以后,终于如愿以偿.西方国家的这一要求,有适应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近代国际外交惯例的合理性成分.闭塞愚昧的清政府,既不能认清世界大势,接受西方的合理要求并发展自己,又不能有效地抵抗其军事侵略,终于导致了悲惨的结避,这种教训,当深以为戒.

  • 标签: 商业利益 公使 清政府 外交关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简介:11月4日,第20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在青岛开幕,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余商家齐聚青岛,带来世界各地的特色海产品。由3家联邦政府、6家省政府机构、11个行业协会以及53家公司组成的加拿大展团成为规模最大的展团之一。

  • 标签: 加拿大 青岛 海鲜 联邦政府 政府机构 行业协会
  • 简介:2016年6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波兰驻华大使馆的开放日活动,并对波兰的人文和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波兰位于欧洲东部,面积大约有321677平方公里.

  • 标签: 小学教育 语文 作文 《来波兰大使馆》
  • 简介:清末驻英公使郭嵩焘、曾纪泽积极与英国禁烟运动保持联系,并促其发展。禁烟运动的高涨,促使英国本土商会向政府施加压力,让其重新考虑鸦片政策,亦促使清政府在税厘并征谈判中采取积极态度。英国政府最终同意中国对进口鸦片实行税厘并征

  • 标签: 清末驻英公使 郭嵩焘 曾纪泽 英国禁烟运动 税厘并征谈判
  • 简介:50年代初期,发生在南京的一场驱逐梵蒂冈原驻国民党政府公使黎培里的斗争,是中国天主教反帝爱国运动史上十分光荣的一页。这场斗争的发展和延续,最终导致了中国天主教状况的根本变化,从而愈来愈多的教徒走上了爱国爱教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

  • 标签: 天主教 梵蒂冈 培里 反帝爱国 帝国主义 爱国教徒
  • 简介:许多澳大利亚的孩子伴随着这样一种观念成长——如果他们在地上挖一个洞并且坚持不懈地挖下去,那么他们可以最终到达中国。这是了解一个概念,即中国离澳大利亚很远,位于世界的另一端的简单方式。当然,如今中国和澳大利亚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关系都越来越密切。一直向中国挖洞的观念也表达了一种思想,像中国这

  • 标签: 短讯 澳大利亚文化 使馆 现代艺术 策划人 简单方式
  • 简介:刘瑞芳(1827~1892),字芝田,号召我,清季早期驻外公使之一,也是较早走向世界的传统士大夫群体中的一员,曾出使泰西4年。百余年来其事迹几被湮没,亦甚少有论者提及刘瑞芳之名。

  • 标签: 清季 事迹 出使 士大夫 外公 略论
  • 简介: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的家庭出身千差万别,官宦、商贾、农家、寒门子弟应有尽有。由于时局的变革、家风的濡染、父祖的引领各不相同,导致其教育类型、知识结构、仕宦路径、人生阅历、侧身使职的途径也迥然不同。但无论出身贵贱、贫富相差何等悬殊,他们最终都能顺应时流,转变角色,怀抱对国家、民族的终极关怀,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肩负起历史赋予国人的折冲樽俎、振颓起衰的时代使命。

  • 标签: 晚清 驻外公使 家庭出身
  • 简介:十几年前,美苏两国的特工人员围绕美国驻苏大使馆改建工程展开了一场斗争。美国大使馆位于莫斯科市中心,建成于1985年。施工过程中,苏联特工人员安装了大量窃听器,使美国大使馆成了世界上窃听器最多的一个使馆。美国人知道这个情况,但假装没看见。他们的如意算盘是,等大楼竣工后再由美国专家把窃听器找出来,予以拆除。他们花了2300万美元干这件事,结果却发现根本无法拆除,因为整幢大楼的构件都是窃听系统。为了弄清这个窃听系统,又花了差不多同样的经费,但最终还是无能为力。这时,里根总统下令把使馆大楼推倒重建。但美国国会认为使馆大楼不必重建,只需改建即可。为此,美国拨出了超过限额的预算资金,总额达2.4亿美元。美

  • 标签: 大使馆 特工人员 改建工程 假装没看见 建筑材料 美国国务院
  • 简介:5月14日,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将正式开馆,这一时间恰逢以色列建国70周年纪念日。

  • 标签: 耶路撒冷 大使馆 以色列
  • 简介:这天下午,我和同为中华文化小大使的同学们来到了一个大使馆的门前。这个使馆门前飘扬的国旗是红白黑三色的,中间有一只鹰,大使馆大门前还有两座狮身人面像——对啦,这就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呀!

  • 标签: 驻华大使馆 埃及 参观记 狮身人面像 中华文化 共和国
  • 简介:甲午战前,清政府奉行的外交体制是一套所谓的“朝贡体制”。近代互派使节的制度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这一制度包括使节的级别,任期,奖惩规则等几个方面。对清政府而言一个理想的使才应具有以下素质:一是“体用番备”,二是“为守兼优”,三是“有胆有识”;四是“通权达变”。

  • 标签: 近代 甲午战争 清政府 驻外公使 使节选派
  • 简介:公使觐见清帝的制度是近代中西外交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然而,由于清统治者的愚昧及其它原因,此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建立。直到19世纪末,它才随着政治、外交、观念等因素的变化而最终确立起来

  • 标签: 觐见制度 《天津条约》 1873年首次觐见 1890年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