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不同类型的公共物品供给是国家对国民接受现存政治秩序和纳税的回报。长期的政治和社会经济物品供给不妥或不足会导致国民的"怨恨",破坏统治合法性,从而为反政府武装组织的动员和招募打开机会窗口,激发国内冲突。怨恨不会随着战争的结束而自动消失。对于普通士兵而言,怨恨是否会平息或化解取决于公共物品供给的变化。无论是原统治集团继续掌权,还是反叛集团取而代之,改善公共物品供给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决定内战是否死灰复燃的关键因素。基于1947-2008年"武装冲突数据库"的"生存分析"支持了本文的基本假设,那就是公共物品供给显著地降低国内冲突复发的风险。经验研究还发现,战后和平建设主要是一个国内政治过程。国际战争、经济相互依存等国际因素会产生局部的显著影响,但作用并不大。国内政治物品的供给,尤其是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对于冲突复发的遏制作用远比其他类型物品强。相对于经济物品,社会福利物品能够产生及时的作用,和平效果明显。此外,族群冲突的复发受制于更多类型的国内公共物品供给,因此较之非族群冲突,实现持久和平的机会更多,相对更容易化解。
简介:美国的公共教育究竟是一个"一致"性的、"整体"性的存在,还是一个"冲突"的、"斗争"的场域,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话题。"一致论"派强调美国公共教育存在着"一致"的"白人—盎格鲁—萨克森—新教"文化价值理念和"一致"的科层制组织模式;它得到了美国公共教育研究中的辉格派、温和修正派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保守派的有力支持。"冲突论"派强调美国公共教育中存在着的阶级、种族、性别等不可调和的对立与斗争,美国学校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冲突"着的场域;它得到了社会改造主义者、激进修正派以及批判教育学的支撑。关于美国公共教育研究中"一致"与"冲突"的问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中国学者的充分关注;直到中国的教育学研究开始从"学科意识"转向"问题意识",中国的异域研究开始从"工具主义"转向"纯粹的学术兴趣",这一问题才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域,并逐渐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