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2006年8月中下旬高温酷暑天气下,珠海市平沙镇罗非鱼养殖基地广大养殖户,在养殖生产的中后期,养殖鱼规格普遍达7两以上,由于池塘中残饵积累、经济水生动物及浮游生物排泄物、尸体的分解代谢,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增多、溶解氧不足,养殖水质下降,养殖水体中经济水生动物自身免疫力下降,增加了病原感染致病的机率,有部分池塘出现死鱼现象,虽然数量不多,发病期间每天死鱼几条、10几条甚至几十条不等,对发病病鱼内服三黄粉、鱼多维、清肝护胆药物结合消毒处理有较好的疗效,但病情在高温季节易出现反复,损失虽不算大,但吉富罗非鱼高温季节易得此病。据基地群众反映,发病死亡率虽不高,但发病率高。病鱼症状表现为:病鱼出现游动无力、尾向上头向下,病鱼腹部膨胀,鳃盖内大量充血、鳃丝不完整,解剖病鱼内脏肝颜色发黄变白,肠红肿内无物、肛门红肿,胆汁变黑,死鱼沉入池底,第二天浮上水面。出现这一情况后,珠海市金湾区渔业科技示范工程技术指导单位珠海市水产养殖(海水)科学技术推广站、平沙镇农业资源服务中心及时向金湾区农业局、金湾区渔业科技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反映了这一情况。鉴于病情较复杂,基层技术单位尚未有实验室进行病原的鉴定,区农业局、金湾区渔业科技示...
简介:摘要:当前,我国养猪业以多种模式共存为主要发展道路,随着养猪产业的升级,未来生猪养殖的格局主要是大集团自繁自养、家庭农场养殖和散户养殖为主要结构。生猪养殖是农村常见的养殖项目,规模化的生猪养殖已经成为当下重要的农业产业形式。养猪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才能保证产出效率,尤其是规模化养猪,圈舍的位置、猪群的密度、母猪的护理等技术是需要完全了解和掌握的,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和一定的病害防治技术才能保证猪养殖的质量,而农户本身不具备专业的养殖技术,生猪公司又面临用人难,竞争压力大等问题,生猪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有效的优化了双方面临的发展难题,对于生猪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我国农户肉牛养殖生产率(TFP)增长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效率和技术效率,进而可分解为技术进步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显示,1998年以来,农户肉牛养殖的TFP及其增长率总体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农户肉牛养殖TFP增长率为负值的年份,主要受技术进步效率和技术效率均减缓的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减缓是主要原因。5省区中,农户肉牛养殖TFP排序依次为新疆、河南、陕西、黑龙江、宁夏,除宁夏外,其他4省区TFP均高于总体平均水平,5省区均存在技术进步延缓。建议加大农户肉牛养殖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发挥各级技术研究机构以及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及其综合试验站的作用,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肉牛养殖生产技术水平。
简介:利用新疆、甘肃、内蒙古三个细毛羊主产省(自治区)5个县(旗)细毛羊养殖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养殖户资源禀赋条件对养殖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户受教育程度越高,该户为科技示范户,并且家庭中是有村民代表,户主有兼业等个人及家庭资源禀赋情况对养殖户的养殖效益具有正向影响;此外,养殖户若掌握机械剪毛、羊毛分级打包以及穿羊衣技术,且享受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具有贴息贷款资格,也相应获得种公羊及能繁母羊补贴,羊毛销售渠道及易获取羊毛价格信息均促进养殖户养殖效益提高。因此,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大科研力度,通过技术推广、政策完善等措施对养殖户开展技能培训;其次,对养殖户绒毛用羊养殖提供资金扶持,为绒毛用羊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最后,加强对绒毛用羊产业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扶持,促进合作社向专业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保障绒毛用羊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简介:2002年我国农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全面好于2001年.平均每户家庭经营收入为12151.24元,增加了3.1%;平均每户生产粮食2410公斤,增加142公斤,增幅为6.3%;外出劳务投工量为120.4个工日,增加了10%,其中到乡镇外的劳务投工量为81.2个工日,增加了9.6%;人均纯收入为2775.62元,增加177.52元,增长了6.8%;农民负担出现大幅度下降,平均每户上交乡村组的费用为155.82元,减少83.64元,减幅为34.9%。2002年是我国“入世”后的第一年,经过3年多的努力,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全国大多数省区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既减轻了农民负担,也缓解了农村日趋激化的干群矛盾;农民收入在2001年取得恢复性增长后,2002年的增长幅度进一步扩大。这些成绩可以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对2万多调查农户进行的常规调查结果中得到印证
简介:摘要:地膜覆盖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力,据统计,中国的地膜使用量从1981年的0.6万t增加到2017年的143.7万t,农用地膜覆盖面积从1.5万hm2增加到1866.6万hm2,稳居世界农膜生产消费第一大国。但由于普遍注重地膜使用而忽视地膜回收,出现了“白色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绿色发展。早前学者研究表明,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管理优于垃圾填埋或焚烧,农膜回收利用可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增长等。尽管国家一直鼓励地膜回收和可降解地膜使用,但实际上地膜回收率与可降解地膜使用范围仍然较小。使用地膜的农户作为回收地膜行为主体,其对地膜污染治理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影响补贴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从农户的视角出发,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研究农户回收地膜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索有效引导农户采用绿色生产行为路径,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农户认知、政策环境对农户回收残膜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