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反事实推理发现,基于斯科特道义经济学的"生存伦理"在解释中国农民工维权抗争行动时遭遇到新的困境。案例分析表明,并非所有农民工维权抗争行为都是从生存伦理出发的,"底线正义"被践踏是农民工抗争行为尖锐化的根本原因。道义政治学的"底线正义"比道义经济学的"生存伦理"显示了更强的解释力。"底线正义"是"生存伦理"的重要补充,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恢复道义"与"为道义而道义"。道义政治学"底线正义"范畴的价值在于开启了新的观察视域与学术关怀,同时也是提示制度制定者与执行者走出"父爱主义陷阱"的理论地图。在社会转型期,守住"底线正义"比追求乌托邦式的公平正义更为切实可行,也是当务之急。
简介:常在乡村走动,坑农伤家的事时有所闻,少不了同情地为之唏嘘几声,然而,农民的许多不平、冤屈、伤痛、无奈乃至绝望,岂是'同情'二字了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那几年,每到夏收,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忙活在田地里,既要抢收抢种,还要抢管,时令不饶人,错过一两天,惟恐带来欠收的遗憾。不怕高温暑热,不怕收拉碾打之苦,但就怕上面来人催粮要款,因为全家人一年的吃喝花销生老病死,全摊在地里的收成上。催粮要款成为乡镇干部很头疼的事,倒不是由于农民理解政策水平低,而是难在他们的不堪负重。种地纳税缴公粮,农民早已认可,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他们想不通的是,除了纳税缴公粮之外,这个统筹那个提留,让他们犯熬煎,由此产生了抗拒情绪,不是拖交便是躲闪。但躲是躲不开跑也跑不脱的,因为农民的家扎在村子里,活命的根埋在泥土里。
简介:计划经济、统购统销和农业合作化对中国快速实现工业化之历史贡献卓著,是历史的一种面相;与此同时,在统购统销和农业合作化的压力下,中国农民的生活日渐不自由和艰难,口粮不足一直威胁着他们的家庭生计。在“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下,“人口多劳力少”的农户生活变化尤为明显。1956—1958年,某些农民除了抢粮、闹粮和退社等正面、主动的抗争之外,还有一些消极的、退让式的抗争行为,主要包括了自杀与外流。此时,无论是地委、县委或乡社干部,以及社员,就已经在面对农村不断出现的非正常死亡现象。面对这一系列农村制度变革,农民一直在试图抗争,只是抗争的手脚被严重束缚。任何企图组织大规模集体抗争的行动,首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口粮与资金的短缺。大规模的集体抗争没有出现,根源不全在社会控制,也在于这种“釜底抽薪”式的社会结构。反思这段历史,对于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是有所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