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coronaryarteryspasmsyndrome,CAS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我科近年收治的2例CAS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例1因胸腔穿刺后突发剧烈胸痛、全身紫绀、低血压、心电图V2~V6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拟诊“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转上级医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考虑冠状动脉持久痉挛导致心肌梗死;例2因反复胸痛意识障碍1年就诊,发作间期多次常规心电图及24h长程心电图均仅2、3、aVF、V4~V6ST-T非特异性改变,住院发作时急查心电图示2、3、aVF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1、aVL、V4~V5ST段水平压低,3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上级医院冠状动脉造影示RCA近段狭窄30%,考虑右冠状动脉痉挛,安装永久起搏器预防猝死。结论CASS在我国并非少见,只有极少数患者能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基层医院医师接诊缺血性胸痛患者,特别是伴发作性2个以上相关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者,应想到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的可能,避免不适当的诊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35例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冠状脉综合征的特点及预后,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5例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诊断为不稳定型有21例,其中变异型心绞痛为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7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6例;24例患者发生非血运重建,其中有13例进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30例子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管扩张、溶栓、解痉等对症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冠状脉综合征在人群发病率相对比较低,应及时对患者确诊,积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患者预后还是比较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320排低碘浓度和低管电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太原市中心医院首次诊断为ACS的患者200例,分别采用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进行检查,分析CTCA成像诊断靶血管狭窄的价值。结果CTCA诊断靶血管平均节段与CAG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0.125,P=0.869)。以CAG诊断靶血管位置为标准评估CTCA,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9%、96.7%、76.8%和98.2%。CAG与CTCA诊断靶血管管腔直径的各节段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CS患者行CTCA成像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高,诊断靶血管位置和狭窄程度与CAG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性和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50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通过对比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估它们在ACS诊断中的表现差异,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在这50例ACS患者中,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结果呈现一定的差异。心电图能够提示可能的心肌缺血或损伤情况,而冠状动脉造影则能直观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心电图在ACS初步筛查上具有较高敏感度,而冠状动脉造影则更加准确地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结论: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在ACS诊断中各具特点,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和临床诊疗水平。结合两者的结果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冠心病状况,为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因此,在ACS的诊断和治疗中,应综合应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多种检查手段,以提高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水平。
简介: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和预后.方法收集入住本院的61例行PCI术的高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23例,年龄为80~88(82士2)岁.19例行急诊PCI术,42倒为择期PCI术,观察近期(住院期间)和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和临床预后.结果61例患者中3支血管病变39例(64%),双支血管病变16例(26%),单支血管病变6例(10%);完全闭塞病变25例(41%);14例(34%)患者合并肾动脉狭窄.手术操作成功率97%,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3级达9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其中造影荆肾病6例(10%).住院期间MACCE发生率3%,均为心源性死亡,4个月至4年9个月随访期间MACCE发生率22%,包括3例心脑源性死亡、2例其他原因死亡.结论高龄ACS患者行PCI术手术操作成功率高,住院期间病死率和随访期间MACCE发生率较低,但患者病变重,并发症尤其是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
简介:目的探讨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对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行再次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分为既往PCI和非既往PCI两组,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进行2年随访,记录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卒中、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再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的远期预后差别。结果共纳入6194例行PCI的ACS患者。既往PCI组共1256例,既往非PCI组共4938例。既往PCI组患者年龄更高,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更多。2年随访结果显示,既往PCI组全因死亡率(2.3%vs.1.1%,p=0.001)、心原性死亡(1.7%vs.0.5%,p〈0.001)、急性心肌梗死(2.7%vs.1.8%,p=0.040)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13.9%vs.11.8%,p=0.039)显著高于既往非PCI组,而血运重建、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既往PCI、年龄、左室射血分数〈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介入治疗不成功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糖尿病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既往PCI不再是全因死亡(HR=1.81,95%CI:0.99–3.28,p=0.051)和心原性死亡(HR=1.09,95%CI:1.04–1.14,p=0.06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单中心大样本人群,对于有相同危险因素的患者,既往PCI不是再发ACS介入治疗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