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55岁男性患者,入院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提示巨大右冠状动脉,伴心功能下降。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行右冠状动脉切除+冠状动脉重建术。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功能显著提高,冠状动脉CTA检查示重建的右冠状动脉充盈良好。

  • 标签:
  • 简介:冠状动脉(coronaryarteryaneurysm,CAA),又称冠状动脉样扩张(coronaryarteryectasia,CAE),是指冠状动脉局部或弥漫性扩张,直径超过了相邻正常冠状动脉的1.5~2倍,为罕见的心脏病,最早于1761年尸检发现,至今已超过200年。但对该病的认识尚待完善。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疗法的开展,近年发现的CAA病例及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有必要提醒临床医生注意。

  • 标签: 冠状动脉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样扩张是一种罕见的冠状动脉疾病。近年来,临床对于冠状动脉样扩张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但对其如何治疗仍存在争议,尚无统一的治疗指南。本文主要就该病的流行病学、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对32例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和深圳市人民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样扩张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图像特征,并对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 77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中,发现冠状动脉32例,检出率为1.8%(32/1 778)。样扩张好发部位依次为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回旋支,左主干罕见。冠状动脉合并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25例。32例患者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解痉及他汀类药物治疗,其中2例行支架植入术,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体结扎。平均随访15个月,有1例在随访期间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见样扩张后狭窄的血管段发生栓塞致血管闭塞,余所有患者随访过程中未发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结论临床上冠状动脉并不少见。冠状动脉内血栓栓塞、血栓形成及血管痉挛是临床上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解痉等药物治疗和/或恰当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可明显改善冠状动脉患者的临床预后。

  • 标签: 冠状动脉瘤 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样扩张是指冠状动脉的异常扩张,并不完全是一种良性病变。与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不同,冠状动脉样扩张目前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面仍遗留很大的空白。本文主要从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方面进展对冠状动脉样扩张进行阐释,期望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样扩张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询问胸痛病史,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等,并对治疗方法与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状动脉样扩张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绞痛,15例均为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结论心绞痛为冠状动脉样扩张的主要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主要方法。本病一旦确诊应积极长期使用抗凝剂和血管扩张药物,防止冠状动脉痉挛与心肌梗死的发生。也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

  • 标签: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对2019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1例巨大冠状动脉并心肌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2岁8个月,以心功能不全相关症状起病,超声心动图提示巨大冠状动脉并血栓形成,心脏重度扩大,心功能减低,室壁形成。给予抗凝、抗血小板、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缓解,但室壁逐渐扩大,预后不良。儿童心肌梗死非常罕见,主要病因为川崎病所致的冠状动脉,其早期识别及诊断尤为重要,及时给予正确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 标签: 冠状动脉瘤 心肌梗死 儿童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近年来,介入心脏病学飞速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临床广泛开展,也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加上高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医护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操作能力,对病人加强术前术后知识宣教,指导病人正确的活动方法,杜绝假性动脉的发生。方法立即停止活动,加强心理护理,鼓励病人争强战胜疾病的信心,B超下加压包扎,密切观察血肿的变化。结果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3例假性动脉病人均康复出院。

  • 标签: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假性动脉瘤形成 护理
  • 简介:1病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川崎病是全世界比较关注的儿科常见病,如何防治冠状动脉受累是研究本病的重点,也是川崎病临床诊治的核心。本文通过检索、查阅近五年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在采用多样的治疗方式的同时,辅以全面、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来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等方面的探讨,论证科学的临床护理对有效治疗该病具有极其重大的辅助作用,具体综述如下。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 护理
  • 简介:摘要隐静脉移植血管动脉(SVGA)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罕见并发症,是一种特殊的冠状动脉。该文报道了1例超声心动图误诊为右心房血栓、最终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SVGA患者。冠状动脉CTA在诊断SVGA中较冠状动脉造影能够更为准确地评估体的大小、形态及血管腔内附壁血栓状况,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动脉瘤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 作者: 王露 刘晓燕(审校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400014
  • 简介:摘要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已成为部分国家、地区常见的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巨大冠状动脉是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严重类型,后期完全恢复的可能性较小,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巨大冠状动脉患儿进入成年期后有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而且儿童期巨大动脉与青壮年心源性猝死及成年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对患儿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该文就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作一综述。

  • 标签: 川崎病 巨大冠状动脉瘤 临床特点 预后 随访
  • 简介:病历摘要: XX 女 60岁 因“心前区疼痛5年,加重14小时”入院. 该患缘于5年前劳累时出现心前区疼痛,范围为手掌大小,向后背部放散,持续不缓解,为剧痛,同时伴大汗,在上级医院确诊心肌梗塞住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并给予心脏支架植入2枚,好转出院。5年来心前区疼痛偶发作,间断用药。14小时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范围为手掌大小,向后背放散,持续不缓解,在家口服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缓解不理想,为明确诊治而入我院,经急诊给予罂粟碱静点后以“冠心病”而收入我科。病程中存在活动时心悸、气短,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饮食睡眠欠佳,二便如常。 既往糖尿病病史14年,现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高血压病史3年,血压最高达180/?mmHg,长期口服降压药物。4.入院时查体:体温:36.5℃ 脉搏:66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50/70mmHg,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扩大,心率66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心电图: 窦性心律 电轴左偏 陈旧下壁心肌梗塞 心肌缺血 BNP;1381.00pg/ml肌钙蛋白;2.65ng/ml 肌酸激酶同工酶:11.6ng/ml 糖化血红蛋白:8.6% 随机血糖:19.2mmol/L 甘油三酯:5.76mmol/L 脂蛋白:650.1mmol/L 总胆固醇;6.42mmol/L 心彩示:左房增大 左室肥厚 左室壁运动欠协调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主动脉弹性减低 主动脉瓣退行性变 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入院后因右侧桡动脉搏动消失,给予经右侧肱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植入支架1枚,患者自述术中右上臂肿胀,疼痛,术后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入病房,已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处无渗血, 桡动脉搏动消失,尺动脉搏动较好,各手指活动尚可,指腹弹性较好,各手指末梢血运较好,毛细血管反应正常。右手指有麻木感。10余分钟右下臂皮肤出现散在皮下出血点,右上臂肿胀明显,颜色发暗,暂给予调整弹力绷带松紧度,间断松开弹力绷带、右上臂间断冰袋冷敷,右上臂疼痛一直不缓解,后行右上臂血管超声检查考虑假性动脉,术后3天转入上级医院。在上级医院手外科给予手术治疗,右上臂肿胀、疼痛好转,右手麻木、疼痛逐渐加重,出现右手指屈曲,活动受限,出院后右手麻木、疼痛持续存在,夜间为著,再次去到上级医院拟行手术治疗,因患者心脏方面原因,不适合再次手术,出院后给予理疗,现右手麻木较前有所好转。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GCAA)患儿的临床特点及中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4年建立的川崎病冠状动脉随诊患儿队列中选择符合标准的101例GCAA患儿进行总结。GCAA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内径≥8.0 mm,患儿均完成定期随诊。随访终点为患儿最后一次随诊或死亡时间。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101例符合纳入标准GCAA患儿入选研究对象,其中男82例(81.2%)、女19例(18.8%);发病年龄2.5(1.0,4.5)岁,随访时间4.5(2.7,7.5)年,最长19年。患儿常规接受阿司匹林、华法林治疗,严重者另加氯吡格雷。截至随访终点,13例(12.9%)患儿出现心脏增大,11例(10.9%)合并心功能不全,13例(12.9%)发生心肌梗死,2例(2.0%)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5.9%)死亡。受累冠状动脉共170支, 位于左侧主干24支(14.1%),左回旋支10支(5.9%),左前降支57支(33.5%),右侧冠状动脉中段78支(45.9%),右侧冠状动脉远段1支(0.6%)。11例(10.9%)患儿GCAA内径回缩至4.0 mm及以下;受累的170支冠状动脉中,28支(16.5%)冠状动脉内径回缩到4.0 mm及以下。左侧、右侧GCAA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17/91)比13.9%(11/79), χ²=2.473,P=0.116]。单侧GCAA与双侧GCAA患儿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9/56)比4.4%(2/45), χ²=2.381,P=0.123]。结论川崎病 GCAA以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最常见,患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预后欠佳。

  • 标签: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瘤 预后
  • 简介:1.病例摘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