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针对目前台站普遍使用的新型前向散射能见度仪,本文介绍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的工作原理,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故障,对故障原因、故障处理、日常维护进行了阐述。以期在台站能见度数据出现异常时,能够通过这些方法帮助技术人员及时有效地处理故障、恢复正确数据,有效提高基础台站的业务质量。
简介:前向纠错编码技术是实现高速光纤通信的关键控术之一。本文结合了ITU-T的标准G.707,G.709和G.975.阐述了高速光纤通信中所采用的前向纠错编码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带内FEC.带外FEC.级联FEC.BTC码及LDPC码的性能进行比较.最后提出了当前前向纠错编码技术的发展趋向。
简介:摘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有前向和逆向两种技术。过去20年中,随着专用器械的创新应用,CTO-PCI技术在国际上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在我国虽起步稍晚,但近10年来进步较快,尤其是前向技术在借鉴中亦有创新,如在微导管辅助平行导丝技术、前向夹层重入真腔(ADR)和主动真腔寻径(ATS)技术以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中国经验。在总结以往相关研究及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该共识,并绘制中国CTO-PCI前向技术的路径图供参考,以规范CTO-PCI前向技术策略和操作,提高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确保患者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本院行院前急救期间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发病后未拨打急救电话而直接送至医院急救的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发病到开始救治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及急救成功率。结果研究组发病到开始救治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急救成功率分别为96.00%(48/50)、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在改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救治效果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简介:摘要:配电网规模大,设备多,结构复杂,线路及所连接的变压器数量多,采用手工维护,工作量大,效率低,模型信息直观性差,不能保证拓扑模型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且拓扑模型质量不高,拓扑关系不完整,连接混乱,模型变化无法感知,一致性不能保证。目前,我国已有一些针对低压配电网络拓扑识别的研究工作,但大多局限于低压户—变对应关系的识别,而在中压线路变关系识别和拓扑识别方面的研究却很少。针对中压配网的拓扑关系,研究了中压配网的载波通信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 FEC与阻抗自适应的线变关系识别方法,以建立准确的线变关系,以达到准确配配关联关系,为实现客户报修准确定位、配网故障快速研判等服务优化基础。加强对用户的调查,确保数据的相关性,为企业有效的运营决策和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源。
简介:针对系统误差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引起滤波精度降低或发散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模型预测滤波的前向神经网络算法。首先,采用模型预测滤波估计网络在正向传递过程中的模型误差,并对其进行修正,以弥补模型误差对隐含层权值更新的影响;然后,利用模型预测滤波为神经网络提供精确的训练样本,学习待估计系统的非线性关系。将提出的算法应用于SINS/CNS/BDS组合导航系统,并与扩展卡尔曼滤波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得到的姿态误差、速度误差和位置误差分别在[-0.25′,+0.25′]、[-0.05m/s,+0.05m/s]和[-5m,+5m]以内,滤波性能明显优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表明该算法能提高组合导航定位的解算精度。
简介:超宽带(超宽带)信道由于其带宽大、环境复杂,具有频率选择性,直接影响到超宽带通信的数据速率和可靠性。本文研究了放大转发(AF)来降低正交频分复用(OFDM中继方案的可靠性问题)-超宽带通信。继电器可以用来获得的容量增益和分集增益就像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第一次调查的重点是中继节点的选择标准和容量增益的组合比例。容量增益取决于直接链路和中继链路之间的频率响应的相关性,除了中继链路的信噪比(信噪比)。增加了相似性的频率响应增加容量增益。通过取容量方程的导数,得到了容量增益的最佳中继和组合比。比值二次微分方程的求解,发现各位势中继节点的最佳比例。二次调查的重点是中继节点的选择标准和组合比例的多样性增益。高分集增益对应于组合信号的不那么深衰落的子信道。减少了计算将问题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根据标准,取决于期望值和方差的选择中继节点(F)——信噪比要求第二步解决优化问题的最优组合比例的功能。数值模拟表明,我们的方案是有效的,在追求容量增益和分集增益。
简介:摘要:大气能见度作为一项最为常见的气象学指标,对其进行准确观测非常重要。现如今,气象领域主要使用前向散射能见度观测仪与人工观测两种方式对能见度进行观测,本文首先从观测方式、观测时间、差异原因等角度针对以上两种观测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后重点总结了前向散射能见度观测仪与人工观测的优缺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