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评估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migrain,VM)患者的前庭功能,探寻该疾病的前庭功能特点。方法对37例确诊为前庭性偏头痛的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冷热试验(calorictest)、摇头试验(head-shakingnystagmus,HNS)、速度阶梯试验及颈肌性前庭诱发电位(cervicalVestibular-EvokedMyogenicPotentials,cVEMP)检查,对两组冷热试验、摇头试验及速度阶梯试验的异常结果进行分析,对100dB的短音刺激情况下cVEMP不对称性进行分析。结果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水平半规管功能的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VM患者中,有11例(29.7%)出现冷热试验异常,14例(37.8%)出现摇头试验异常,7例(18.9%)出现速度阶梯试验异常。30例健康志愿者中,有2例(6.7%)出现冷热试验异常,1例(3.3%)出现摇头试验异常,无患者出现速度阶梯试验异常。总体而言,28例(76%)VM患者至少在一个水平半规管功能试验中出现异常,异常率最高的是摇头试验,其次是冷热试验和速度阶梯试验。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cVEMP异常率(21.6%)要显著高于对照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6%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被发现存在前庭功能异常,在冷热试验的基础上加用摇头试验和旋转试验,可以提高VM患者前庭功能异常的检出率。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显示的cVEMP结果,反映了球囊功能的异常及VM患者在球囊-颈反射通路上有所损害。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前庭功能异常。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在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时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前庭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开展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前庭康复治疗,治疗3个月,对比治疗有效率和3个月内头晕发作情况(头晕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00%,P<0.05;治疗3个月内观察组患者的头晕发作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时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前庭康复治疗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有效率,对患者的头晕状况改善较好,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门诊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此文研究资料是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本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诊治的30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偏头痛发病比眩晕发病早占据50.00%,偏头痛和眩晕同时发病占据46.67%,眩晕发病比偏头痛发病早占据3.33%;无先兆偏头痛占据83.33%,先兆性偏头痛占据10.00%,慢性偏头痛占据6.67%;自发性眩晕占据86.67%,位置性眩晕占据6.67%,头动诱发眩晕占据3.33%,视觉诱发眩晕占据3.33%。结论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临床症状表现比较多样,需要尽早诊断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对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联合应用西药与针刺运动疗法,并分析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期间收治的104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52例。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评估2组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眩晕持续时间。结果:疗程结束时,观察组中患者经评估总有效率为98.0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4.62%,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眩晕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西药治疗相比,联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前庭性偏头痛可提升总体疗效,更具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特点,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VM患者48例[男17例,女31例,年龄(36.2±9.2)岁]、偏头痛患者44例[男15例,女29例,年龄(34.4±9.0)岁]、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34.6±6.5)岁]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分别从白天和夜晚两个时相分析各组的HRV特点。分析时域参数: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的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差大于50 ms的相邻RR 间期占总数的百分比(pNN50)。分析频域参数: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低频与高频功率的比值(LF/HF)。使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夜间,VM组和偏头痛组的RMSSD(F=6.694)、HF(F=9.434)较对照组降低,而LF/HF(F=16.049)和LF(F=9.434)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同时,VM组的LF升高程度较偏头痛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间测量结果上,主要表现为前庭性偏头痛组LF较对照组升高,而RMSSD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VM患者存在以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迷走神经功能减低为主要特征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夜间显著。此外,VM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较偏头痛更加严重。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皮肤交感反应(SSR)和R-R间期变异度(RRIV)检测探讨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特征。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医的发作间期的VM患者和同期健康人群,对其进行SSR、RRIV检测,记录各项参数,包括SSR潜伏期、SSR波幅、平静呼吸时RRIV(R%)、深呼吸时RRIV(D%)、深呼吸与平静呼吸的RRIV差(D%-R%)、深呼吸与平静呼吸的RRIV比值(D%/R%),分析VM患者与对照组各项参数的差异性以及各项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3例VM患者,男12例,女61例,年龄(46±13)岁;健康对照组36名,男6名,女30名,年龄(46±7)岁。73例VM患者检测SSR异常38例(52%)、RRIV异常17例(23%),SSR与RRIV均异常11例(15%)、SSR或RRIV异常44例(60%)。VM患者下肢SSR潜伏期[(1 719±289)ms]较健康对照组[(1 500±349)ms]长(P=0.001)、上肢SSR波幅[1.6(0.8,3.0)mV]较健康对照组[2.6(1.8,4.2)mV]低(P=0.006)。VM患者上肢SSR波幅、R%、D%与年龄呈负相关,rs分别为-0.311(P=0.007)、-0.237(P=0.043)、-0.263(P=0.024);VM患者SSR下肢较上肢潜伏期[(1 719±289)ms比(1 244±185)ms]长(P<0.001)、波幅[0.8(0.3,1.7)mV比1.6(0.8,3.0)mV]低(P<0.001);上肢SSR潜伏期与下肢SSR潜伏期呈正相关(r=0.436,P<0.001),上肢波幅与下肢波幅呈正相关(rs=0.456,P<0.001),D%与R%呈正相关(rs=0.357,P=0.002)。结论VM发作间期的自主神经病变特征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失衡以交感神经功能受损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前庭性偏头痛的治疗中应用细节性护理结合前庭康复训练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随机抽取48例患有前庭性偏头痛的病患,病例的选取起始时间为2020年5月,终止时间在2021年5月,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将分为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的病患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进行细节性护理基础上配合前庭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心理和头痛持续时间等。结果: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低于实验组满意度,对照组的心理评分和头痛持续时间差于实验组,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康复训练联合细节性护理可以良好缓解前庭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不良心理情绪,进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体满意度。值得临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临床治疗中前庭康复训练+细节性护理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以接诊前庭性偏头痛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于2021.07~2023.09期间行对比性护理研究,将患者随机分组后,以行前庭康复训练+常规护理者为对照组(40例),以行前庭康复训练+细节性护理者为研究组(41例)。比较护理前、后前庭性偏头痛症状指标、前庭症状指数(VSI)、眩晕残障程度评分(DHI)组间差异。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症状发作频次、单次症状持续时间,VSI指数及DHI分量表评分均降低,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前庭康复训练、细节性护理的积极配合,可降低患者偏头痛症状发作,改善病后前庭症状、眩晕症状程度,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临床表现,评估VM患者的脑干功能,为VM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试验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中医院的60例VM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51例,年龄21~77岁;同期选取4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例,女性32例,年龄25~75岁。分别进行BAEP检查,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BAEP各项指标。结果研究组部分VM患者出现BAEP结果异常,异常率为46.67%(28/60),高于对照组的10.0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28,P<0.05);研究组Ⅰ、Ⅲ、Ⅴ波潜伏期分别为(1.83±0.24)ms、(4.18±0.25)ms、(6.02±0.35)ms,均长于对照组的(1.72±0.20)ms、(3.90±0.27)ms、(5.73±0.2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Ⅰ~Ⅲ波、Ⅲ~Ⅴ波、Ⅰ~Ⅴ波波间期分别为(2.21±0.22)ms、(1.94±0.11)ms、(4.07±0.33)ms,均长于对照组的(2.05±0.09)ms、(1.82±0.10)ms、(3.87±0.20)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VM患者,BAEP能够早期发现病变部位和程度,是一种有效的脑干功能检查评估方法,有助于VM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