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和术后序贯加量调强放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住院行术后放疗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14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及序贯加量调强放疗两组,两组放疗期间均给予替莫唑胺同步化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随访情况。结果全组的中位总生存(OS)为2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17个月,中位无瘤生存(DFS)为25个月;同步加量放疗组与序贯加量放疗组的中位OS分别为27.2个月和21个月(P=0.950),中位PFS分别为21.2个月与15个月(P=0.21),中位DFS分别为28个月与18个月(P=0.171),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2.86%与85.17%(P=0.541),两组OS、PFS、DFS、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同步加量组的适形性优于序贯加量组(P=0.032)。结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同步加量对比序贯加量调强放疗,在生存期、近期疗效及治疗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同步加量组适形性明显更好,可推荐用于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放疗。
简介:摘要近年非常规分割放疗在多个系统肿瘤的治疗中日益体现出优势。同期整合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可以在一次照射过程中将不同的分割剂量传递至不同区域,实现在不增加正常组织受量前提下给予高危区域(GTV)局部追加剂量照射,其剂量学优势已得到学界广泛认可。目前,在食管癌领域SIB-IMRT的局控、生存优势、适应证人群、单次分割整合加量的上限界点仍然不明确,特就该技术在食管癌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采用全脑放疗与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放疗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3月前来我院就诊治疗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展开研究,按照标准从中抽选出5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均匀划分成两组,25例采用全脑放疗作为对照组,25例采用全脑放疗联合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放疗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以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患者1年内的生存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对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IMRT的颈、胸上段食管癌的172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首先对全组患者的预后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依据患者照射方式,将全组患者分为常规IMRT(C-IMRT)和SIB-IMRT两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对接受C-IMRT和SIB-IMRT的两组患者进行配比,并分析PSM后患者的疗效、预后影响因素、治疗失败模式和不良反应等。结果全组患者中位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30和20个月。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化疗和GTV-最大横径为影响全组患者OS和PF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01、P=0.013、0.005、0.002;P<0.001、P=0.017、0.034、0.002),影响PFS的独立性因素还有近期疗效(P=0.036)。PSM后C-IMRT和SIB-IMRT两组患者各有54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cTNM分期、处方剂量、GTV-最大横径和照射方式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性因素(P<0.001、P=0.008、0.014、0.021、0.010、0.008),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和大体肿瘤靶区GTV-最大横径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性因素(P<0.001、P=0.044、0.013)。C-IMRT和SIB-IMRT两组患者治疗后总失败率(70.4% vs. 50.0%)和局部区域复发率(61.1% vs. 31.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9.53,P=0.031、0.002)。C-IMRT组的≥1级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SIB-IMRT组(χ2=6.16,P=0.046);而≥2级白细胞抑制低于后者(χ2=12.77,P=0.005)。结论与C-IMRT相比,SIB-IMRT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改善了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OS,能否改善患者的PFS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在头颈部肿瘤可疑阳性淋巴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可疑阳性淋巴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给予患者63.36 ~ 66.66 Gy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颈部预防照射剂量54.12 ~ 60.06 Gy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大小的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治疗前两组间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均较治疗前缩小,试验组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与治疗前水平出现缩小[(0.43 ± 0.07) cm比(0.72 ± 0.1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可疑阳性最大横截面短径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明显[(0.43 ± 0.07) cm比(0.66 ± 0.08) cm],两组患者间可疑阳性最大横断面短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1.52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水平均处于正常生理范围,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刻两组白细胞水平[第1周:(7.83 ± 2.53) × 109/L比(8.26 ± 3.16) × 109/L、第3周:(7.14 ± 3.65) × 109/L比(7.08 ± 2.53) × 109/L、第5周:(5.47 ± 2.81) × 109/L比(6.41 ± 2.57) × 109/L、第7周(4.36 ± 2.59) × 109/L比(4.98 ± 1.64) × 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过程中两组白细胞指标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试验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监测时刻的HGB和血小板均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性并发症以口腔干燥和口腔黏膜炎为主,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表现为放疗靶区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既是一种有效地治疗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性诊断方法,为研究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规律提供佐证;头部加量调强放疗在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过程中其安全性及组织耐受性良好,可为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有效的临床处理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在头颈部肿瘤可疑阳性淋巴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可疑阳性淋巴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给予患者63.36 ~ 66.66 Gy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颈部预防照射剂量54.12 ~ 60.06 Gy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大小的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治疗前两组间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均较治疗前缩小,试验组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与治疗前水平出现缩小[(0.43 ± 0.07) cm比(0.72 ± 0.1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可疑阳性最大横截面短径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明显[(0.43 ± 0.07) cm比(0.66 ± 0.08) cm],两组患者间可疑阳性最大横断面短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1.52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水平均处于正常生理范围,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刻两组白细胞水平[第1周:(7.83 ± 2.53) × 109/L比(8.26 ± 3.16) × 109/L、第3周:(7.14 ± 3.65) × 109/L比(7.08 ± 2.53) × 109/L、第5周:(5.47 ± 2.81) × 109/L比(6.41 ± 2.57) × 109/L、第7周(4.36 ± 2.59) × 109/L比(4.98 ± 1.64) × 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过程中两组白细胞指标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试验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监测时刻的HGB和血小板均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性并发症以口腔干燥和口腔黏膜炎为主,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表现为放疗靶区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既是一种有效地治疗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性诊断方法,为研究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规律提供佐证;头部加量调强放疗在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过程中其安全性及组织耐受性良好,可为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有效的临床处理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及上胸段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颈及上胸段食管癌患者60例分组研究,接受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处理作为观察组,接受常规放疗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高达90.00%,对照组则为7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管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肺炎、气管炎、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及上胸段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相比常规放疗而言,可以更好地改善疗效,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且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同步加量模式和常规分割模式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为同步加量放射治疗技术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提供证据。方法通过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非劣Ⅲ期研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入组经细胞学或组织学证实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配至同步加量组(PGTV 60.2 Gy分28次,2.15 Gy/次;PTV 50.4 Gy分28次,1.8 Gy/次)和常规分割组(PTV 60 Gy分30次,2 Gy/次)。主要终点为2年无进展生存(PFS),次要终点为2年局部区域控制,2年总生存(OS),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2017年2月—2019年7月入组患者231例,其中216例患者随访时间超过2年或已死亡,常规分割组106例,同步加量组110例。常规分割组对比同步加量组的2年PFS率为45.2%∶38.2%(HR=1.22,95%CI为0.87~1.72,P=0.2),2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为68.7%∶69.9%(HR=0.98,95%CI为0.62~1.56,P=1.0)。多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中,早放疗在PFS、OS、LRFS均显著优于晚放疗(HR=1.69,95%CI为1.18~2.41,P=0.003;HR=1.72,95%CI为1.09~2.70,P=0.018;HR=1.66,95%CI为1.01~2.73,P=0.046)。肿瘤分期是OS的影响因素(Ⅲ期相比于Ⅰ-Ⅱ期,HR=3.64,95%CI为1.15~11.57,P=0.028)。两组患者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无统计差异:放射性肺炎4.7%∶2.7%(P=0.44),放射性食管炎3.8%∶1.8%(P=0.51),骨髓抑制21.7%∶15.4%(P=0.83)。结论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接受同步加量放疗的疗效不劣于常规分割放疗,其中早放疗可改善预后。两组的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两者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4期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胸壁放疗加量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2016年收治的148例T4期、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乳腺癌患者资料,胸壁放疗加量组57例,不加量组91例。放疗采用常规+胸壁电子线、三维适形+胸壁电子线、调强放疗+胸壁电子线照射,加量组EQD2>50Gy。全组患者均接受新辅助化疗。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并Logrank检验差异,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67.2个月,5年胸壁复发(CWR)、局部区域复发(LRR)、无瘤生存(DFS)、总生存(OS)率分别为9.9%、16.2%、58.0%、71.4%。胸壁放疗加量和不加量的5年CWR、LRR、DFS、OS率分别为14%和7%、18%和15%、57%和58%、82%和65%(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胸壁加量与否对预后无显著影响(P>0.05)。45例复发高危组患者中放疗加量组似乎有较高的OS率(P=0.058)、DFS率(P=0.084)和较低的LRR率(P=0.059)。结论T4期乳腺癌患者异质性较强,胸壁放疗加量对全组患者无明显获益。对于有脉管瘤栓阳性、pN2-N3、激素受体阴性中2~3个高危因素患者胸壁放疗加量有改善疗效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国内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城市恶性肿瘤之首,而放射治疗是治疗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3种不同精确放射治疗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危及器官受量问题,以期寻求出一种较优化的放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研究15例曾在医院进行三维适形放疗的病例,在原有靶区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三维适形、简易调强放疗(sIMRT)和调强放疗(IMRT)3种精确放射治疗计划,将3种计划进行比较,并对适形指数、剂量分布均匀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对于非小细胞型肺癌,sIMRT技术在靶区均匀性及对危及器官的保护方面优于3D-CRT技术,而略逊于IMRT,但其占机时间明显少于IMRT,从而节约了人力及机器资源。结论sIMRT技术在非小细胞型肺癌的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性价比。
简介:【摘要】目的 临床分析对于喉癌治疗采手术加放疗方式的综合价值。方法 通过随机双盲方式,选择本院喉癌病例96例,治疗时间2020年1月~2021年3月,其中包含研究组(n=48例)与对照组(n=48例)。对于临床治疗,对照组通过手术方式开展治疗,而研究组在手术前加用放疗方式进行治疗,综合对比组间的治疗效果、生存期。结果 在开展治疗以后,针对治疗有效率,研究组数据明显更高。针对远期生存期,研究组更为优越,组间数据P值对比研究,差异较为显著。结论 针对喉癌病例,在手术前前进行放疗,对患者手术效果、生活质量改善具有极大促进作用,能够明显提升远期生存期,在临床上应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