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劳动权从狭义的工作权到广义劳动权,从个别劳动权到集体劳动权,其已发展为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的权利体系。劳动者的权利结构中,除劳动者个人权利外,还存在着劳动公益权,其享有和受益者是现代工业社会的整个劳动者阶层,而非某个或某些特定的人,其往往由工会组织来具体行使,且在特征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权属性和强烈的公益属性。现有非诉机制对劳动公益权保护的乏力和传统诉讼机制对劳动公益权保护的局限性导致劳动公益权困境的存在,分析公益诉讼的优势所在,并提出劳动公益诉讼制度,从原告资格、受案范围和举证责任方面尝试构建。

  • 标签: 劳动公益权 非诉机制 诉讼机制 困境 出路
  • 简介:劳动公益诉讼作为公益诉讼的一种,是公益诉讼制度在劳动法领域的典型适用。由于我国当前存在着劳动公益诉讼立法的严重缺失,对于目前众多公司、企业日益严重既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又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现象,弱势群体劳动者依法维权显得苍白无力。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来维护劳动者合法劳动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标签: 劳动权益 劳动公益诉讼 构建
  • 简介: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了修正,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明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写入宪法。“人权入宪”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权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深化,对人民法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劳动争议诉讼 人权保障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尊重和保障人权 劳动者 人权事业
  • 简介:我国劳动争议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存在三方面的问题: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不能完全适用于劳动争议;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诉讼管辖不明确。可以通过确立处理劳动争议的特有原则、合理分配当事人之间的举证责任、明确管辖权措施来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诉讼程序。

  • 标签: 劳动争议 诉讼程序 完善
  • 简介:我国《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修改以及最高院《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颁布实施,在立法和实践上为民事公益诉讼扫清了障碍。根据规定,能够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只有'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这在理论上属于公益诉讼中的'团体诉讼'。工会作为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群众性组织,也可以参照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模式,在众多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赋予工会提起劳动团体诉讼的原告资格。在劳动团体诉讼基本制度的构建上,亦可借鉴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对管辖、诉讼费用、处分权限制以及判决的效力等规定。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团体诉讼 工会 原告资格
  • 简介: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攀升,伴随而来的是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长明显,争议金钱数额逐年增加,争议焦点日益复杂,如何正确适用法律与政策解决劳动争议纠纷成为社会发展的紧迫要求。在司法实践中,劳动仲裁委员会和法院之间的仲裁与诉讼的衔接不顺利,导致两者之间受案范围不一致、仲裁请求和诉讼请求不一致、仲裁时效和诉讼时效的矛盾,从而使得严重抑制仲裁与审判的效率,无法构建有效高质量的劳资关系。本文通过四个章节进行阐述,首先对劳动仲裁、劳动诉讼劳动仲裁与诉讼的衔接机制的概念进行阐述,以达到理清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二者之间的关系;其次,针对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问题研究。依据现行法律体系探讨打破“衔接壁垒”的必要性;再次,通过司法实践中的实体操作,分析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所出现的问题;最后,针对分析劳动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的问题与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建议,希望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问题提供启发性的思路。

  • 标签: 劳动争议,劳动仲裁,劳动诉讼,衔接问题
  • 简介: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问题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核心问题,而劳动争议裁审关系问题又是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关键问题。在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劳动仲裁和诉讼的衔接关系,对于正确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切实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劳动争议仲裁 衔接问题 实证分析 诉讼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 简介:摘要: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更多的劳动争议案件,为确保劳动秩序正常发展,保障弱势劳动者的正常权益,以《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来解决劳动争议中的突出问题,尤其是针对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等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问题。文章就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立法规定、构建策略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 标签: 劳动争议仲裁 诉讼衔接机制 分析
  • 简介:在一方当事人不服劳动仲裁裁决而提起的劳动争议诉讼案件中,为避免胜诉方当事人无法获得执行依据的不公平现象之出现,法官超越“不诉不理”原则进行裁判是司法实践的主流做法。但“不诉不理”是不能逾越的司法原则,加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50条并没有限制被告的反诉权,故应从保障反诉权的角度出发解决“不诉不理”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之矛盾。

  • 标签: 劳动争议 仲裁 诉讼 反诉
  • 简介:现行劳动争议与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已对及时、有效解决劳动纠纷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需要重新明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法律地位,改革劳动争议处理先裁后审的模式,最终建立"或审或裁,一裁终局"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

  • 标签: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诉讼制度 劳动纠纷 劳动关系 中国
  • 简介:劳动诉讼组织建设是劳动诉讼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劳动诉讼相对独立的基本内涵之一,是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组织保障。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国劳动司法实践,结合我国立法进程,借鉴域外先进立法,逐步推进劳动诉讼组织建设,最终建立相对的劳动诉讼审判组织。

  • 标签: 劳动诉讼 审判组织 改革 完善
  • 简介:农民工群体由于缺乏稳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法律维权意识普遍薄弱,在劳动市场上始终处于弱势,就业中劳动权益易被侵犯。而现行立法在保障农民工就业权益的诸多程序和实体设计上有不足之处,导致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农民工一方经常陷入诉讼困境。相关立法应强调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倾斜性保护,改变司法救济路径单一,救济成本高,胜诉难的现状。

  • 标签: 农民工 劳动争议 诉讼程序 司法救济
  • 简介: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彭建平认为:一、《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提出书面申请。”如何确定“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实践中有二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是指“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依据是国务院《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3条、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对(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十三条如何理解的复函》、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5条。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指双方当事人对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之日,依据是《劳动法》第82条。以第二种观点较妥。因为国务院和劳动部办公厅的规定未被后颁布的《劳动法》吸收,劳动部的规定显然有悖《劳动法》的立法本意,而“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与“争议发生之日”不管从文意还是从逻辑角度都不能划等号。

  • 标签: 《劳动法》 劳动争议 行政诉讼法 中国
  • 简介:在现代欧洲最早出现的特剐法院中,法国的劳资调解委员会(Conseildeprud’hommes)——即劳动法院——可谓独具风采。从1806年拿破仑准许在里昂建立专门负责审理劳动争议的审判所以来,劳动法院在其二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维持了同行审理、劳资平等、调解为主、程序简便等特点。然而,随着法律的专业化和经济的全球化,法国劳动诉讼日益呈现出上诉频繁、耗时过多等不足。立法者通过2014与2015年两度立法,从法院构成与诉讼程序两方面对劳动诉讼进行了改革。本文将通过对此次改革的介绍,探讨司法公正在具体如法国劳资关系的背景中得以实现的条件。

  • 标签: 法国法 劳动诉讼 改革 专业化 司法效率
  • 简介:十年前,因为单位拖欠其超额完成考核成绩的收入,上海邱某被迫走上漫长的维权之路。然而,由于劳动仲裁部门和法院对这一事项的性质存在截然不同的认识,劳动仲裁委员会认为该事项不属于仲裁受理范围,属于民事纠纷。

  • 标签: 劳动报酬 拖欠 上海 马拉松 劳动仲裁部门 劳动仲裁委员会
  • 简介: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实施引发了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劳动争议案件诉讼收费的再度审视,劳动争议案件只收取十元案件受理费,保障劳动者申诉权行使的同时,也在司法实践中引发了诸多问题。鉴于劳动争议的特殊性以及解决劳动纠纷的现实需要,有必要在立足于劳动法律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的基础上对劳动争议案件诉讼费用进行改革与完善,通过科学界定劳动争议案件诉讼费用的构成、合理设计多元化的收费标准,同时借鉴英国的诉讼费用罚则完善劳动争议的调解机制,进而准确把握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的"度"。

  • 标签: 劳动争议案件 诉讼费用 诉讼成本 负担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