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因用药发生肝脏损伤的原因,并研究其相应针对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以来收治的因药物性肝损伤而住院治疗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研究造成其肝脏损伤的药物类型,以及临床症状和预后情况。结果引起患者发生肝脏损伤的药物类型主要包括中成药、抗癌药物以及解热镇痛消炎药物等,其原因以中药的过量使用为主,其次为镇痛消炎类药物,由于患者及医护人员对药物机理了解不全面,导致药物的滥用,进而致使患者发生以恶心、疲惫、尿黄和黄疸为主要类型的肝脏损伤。绝大多数患者进行针对性孩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预后效果。结论在选取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药物,对症治疗,医护人员应增强能力,了解药物机理,及时防治患者在治疗中因种种原因发生的药物性肝损伤。
简介:【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my,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资料,对其用药情况、性别、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及分型、相关生物化学指标和病理学特点加以分析。两组比较非参数统计采用秩和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结果】对15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7例,女102例;年龄18~82岁,平均50.8岁;用药种类以中草药为主(66.0%),其次为抗生素(8.8%)、化疗药物(4.4%)。临床分型:肝细胞型104例(65.4%),胆汁淤积型21例(13.2%),混合型34例(21.4%)。【结论】药物性肝损伤以女性、中老年人多见。引起成人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依次为中草药、抗菌药、化疗药。肝细胞型为主要临床类型。大多数成人患者预后良好,肝衰竭者预后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38例因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病人,以加深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8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的症状、体征、嗜酸细胞计数、肝功能、病原学标志物、B超、既往史、用药史、以及治疗后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很多,该文中抗结核药引起的10例;抗感染药8例;抗甲亢、降糖、心血管药物8例。解热镇痛药物5例;中药5例;其他2例。多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于服药后1~2月。结论是药三分毒,不同种类的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医师应详细询问病史、服用史,以免发生漏诊或误诊。平时用药时首先考虑对肝脏损害较小的药物,能单用的首先考虑单药应用,并注意疗程。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原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患儿3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入选病例年龄分布、用药情况、肝组织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分型。结果入选病例男女比例2016,年龄5个月~14岁不等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有抗菌类药物、中药、解热镇痛药、化学药物等,患儿多有乏力、发热、皮质、消化道症状、过敏反应等症状,病理学特点主要为汇管区不同程度扩大、水肿、间质内混合炎细胞浸润,肝实质内中央静脉周围有灶性或融合性坏死,对症治疗后36例患儿均顺利出院。结论小儿药物性肝损伤以混合型最为多见,联合用药是引起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常见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结局,为规避发生风险和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医院的384例DILI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史、肝损伤临床分型、肝损伤程度分级和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4例DILI患者中,年龄>60岁者占49.7%(191/384)。引起DILI前3位的药物种类分别为抗菌药物(40.6%,156/384)、抗结核药(20.3%,78/384)和提高免疫类中药汤剂(15.6%,60/384)。提高免疫类中药汤剂引起的DILI以胆汁淤积型为主,占65.0%(39/60),高于肝细胞型18.3%(11/60)和混合型16.7%(10/60)(χ2=40.650,P<0.01);抗肿瘤化疗药引起的DILI以肝细胞型为主,占56.8%(25/44),高于胆汁淤积型27.3%(12/44)和混合型15.9%(7/44)(χ2=17.659,P<0.01)。4级肝损伤患者治疗无效的比例(5/10)和5级肝损伤患者死亡的比例(8/8)均高于较低级别的肝损伤组(χ2=157.218,P<0.01;χ2=320.917,P<0.01)。结论DILI的发生风险和肝损伤的临床分型与药物种类有关,肝损伤程度重者疾病预后差。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由于药物原因导致患者肝脏受损的肝脏CT表现进行分析,并且分析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和萍乡市人民医院自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腹部螺旋CT扫描影像资料,对于这100例患者全部进行腹部螺旋CT扫描检查以及相应的增强扫描检查。结果通过分析这100例患者的腹部螺旋CT扫描结果,发现有九成以上的患者CT扫描不正常,并且异常状况相当复杂,包括局灶性肝脏损伤,弥漫性肝脏损伤,肝硬化,肝脏外部轮廓发生改变,表现不光滑,左右肝脏比较严重失调等,并且有些患者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脂肪肝等病症,还有些患者的肝脏处的细胞已经呈现出变性坏死的状态,胆汁出现淤积,胆色素出现不同程度的沉积等等。100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9.34±19.78)d,没有患者出现病情恶化或者死亡的现象。结论采用螺旋CT扫描能够对患者的肝脏出现的实质性变化客观的显示出来,在临床上对于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有一定的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0例药物性肝损伤(DILI)病人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基层对DILI的认识。方法对本院2009-2012年的40例DILI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史(追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结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多见于中草药及中药注射剂、抗生素类、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抗结核病药、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降血压类药物、医药保健品等。大多数DILI出现于用药后一周。结论中草药、抗菌药物仍是引起DILI的主要药物,保健品产生DILI有上升趋势。临床工作中,要提防DILI的可能性,及时停用肝损药物,采用甘草酸制剂为主的综合保肝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发病趋势、基础疾病、致病药物及预后,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 820例DIL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临床特征、发病趋势、相关基础疾病、致病药物、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2 820例DILI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44;年龄(44.00±16.32)岁。临床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2 353例(83.43%),胆汁淤积型肝损伤353例(12.51%),混合型114例(4.04%)。在三种临床分型中,男女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032,P>0.05);在各年龄段分组中,男女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8.367,P<0.001);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患者中DILI占肝病的比例及急性DILI占急性肝病的比例都呈总体上升趋势。2 820例DILI患者相关基础疾病主要涉及发热(15.14%)、皮肤病(11.84%)、心脑血管疾病(11.17%)等;主要致病药物涉及中草药、中成药类(37.49%)、抗生素(15.85%)、解热镇痛药(14.37%)等;在三种临床分型中,治愈、好转、无效和死亡不同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61.300,P < 0.001)。结论近几年我院DILI占肝病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涉及的基础疾病及致病药物种类较多,需引起临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