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严重创伤致半体截除患者的成活机制。方法以200,4年我院成功抢救的腰5全骨盆完全离断毁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严重创伤致半体截除患者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及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血常规:WBC5.30×10^9/L,中性粒细胞3.11×10^9/L,红细胞4.06×10^9/L,Hb122g/L,红细胞压积0.37。血生化检查:钾3.98mmoL/L,钠139.9mmoL/L,氯98.8mmol/L,钙2.56mmol/L。总胆固醇5.5μmol/L,直接胆红素1p.mol/L,间接胆红素4.5I.LmoL/L,总蛋白74g/L,自蛋白45g/L,球蛋白29g/L,ALT16mmol/L,AST31mmoL/L,肌酐35μmol/L,尿酸435μmol/L。该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检查多在正常范围。CT检查结果: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对比正常,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均正常,脑沟稍宽,中线结构居中,幕下小脑、脑干无异常。MRI检查结果:右侧基底节区见一小片状异常信号,T2、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及弥散加权成像均呈高信号,T1呈低信号,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均正常,中线结构局中,幕下小脑、脑干无异常。矢状面示垂体大小、形态均正常,未见局灶性信号异常。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与颅脑磁共振静脉成像显示脑血管位置,形态结构均与正常人相似。结论严重创伤致半体截除患者脑功能状态良好,心理基本健康,精神状态佳,有长期存活的基础。
简介:目的:探讨骨肿瘤行瘤段截除时计划截除长度与实际截除长度的差异。方法对53例行瘤段截除的患者进行研究,骨肉瘤34例,骨巨细胞瘤5例,梭形细胞肉瘤5例,软骨肉瘤3例,骨转移癌3例,淋巴瘤1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软组织肉瘤侵犯骨骼1例。肿瘤位于股骨下段29例,胫骨上段8例,肱骨上段7例,股骨近端5例,胫骨下段3例,肱骨远端1例。将实际截除长度与术前计划截除长度进行比较,将患者按不同部位分组,研究各组的差异大小。结果53例瘤段截除患者截除长度误差范围为-30~15mm,95%可信区间为(2.0±7.7)mm。误差在±10mm以内的40例,占75.5%,误差≤-10mm的4例,占7.5%,误差≥10mm的9例,占17%。股骨下段29例,误差为(2.9±6.7)mm,胫骨上段8例,误差为(3.8±5.1)mm,肱骨上段7例,误差为(3.6±8.0)mm,股骨近端5例,误差为(-0.2±6.0)mm,胫骨下段3例,误差为0mm肱骨远端1例,误差为-30mm。结论手术中通过找到术前设计的解剖标志及计划长度进行截骨准确性高,如果能避免引起误差的因素能使瘤段截除长度更加精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脑扁桃体截除器切除扁桃体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电脑扁桃体截除器切除组和对照组,电脑扁桃体截除器切除组用电脑扁桃体截除器切除扁桃体;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剥离法切除扁桃体,手术均有同一术者完成。观察、记录两侧扁桃体切除所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创面伪膜出现及脱落时间共4项指标。结果电脑扁桃体截除器切除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电脑扁桃体截除器切除组(100±45)mL,而对照组平均出血量为(20±5)mL;电脑扁桃体截除器切除组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电脑扁桃体截除器切除组较对照组伪膜出现时间早、脱落晚。结论电脑扁桃体截除器切除扁桃体,出血量少,术后疼痛小,反应轻,是扁桃体切除术中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术式。
简介:目的评价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治疗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效果.方法对15例16眼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中将囊袋张力环植入囊袋内.结果人工晶状体正位14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偏斜2眼.术后随访3个月~9个月,矫正视力<0.1者2眼,0.1~0.4者5眼,0.5~0.9者6眼,1.0~1.5者3眼.结论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防止人工晶状体的偏位,减少手术并发症.
简介:摘要能量传输和接收是在相对运动中完成的,这种方法使下降重物产生的能量大于提高物体需要的能量。这种方法简单的说一个半径R的圆,里面有四个直径R的半圆,它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组成四个扇形,且成中心对称,每个扇形内可已放一个质量为2M球,。工作时圆上的轴与水平面成平行关系。当圆转动时圆内的球(有两个或三个球已不在园内,具体见后文)也在运动,运动最大水平距离R/2,平均距离R/4,最大高度R。当四个质量为M的重物分别下降产生总能量4MRg,把产生的能量作用在与水平面平行直径的最外端(空间位置不变)能使圆转动;这时圆把两个质量2M的球提到圆心水平线以上,由于杠杆作用,需要能量MπRg,两能量差4MRG—MπR≈0.86MRG。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半体连接创造了能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尖保留与截除两种治疗方法治疗牙根尖周病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抽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就治的78例牙根尖周病患者,随机将78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根尖保留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根尖截除治疗方案,术后6个月的对两组牙齿松动、瘘管,牙槽骨骨密度及新生骨高度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牙齿松动发生率5.13%、瘘管发生率2.56%;对照组术牙齿松动发生率7.69%、瘘管发生率5.13%,两组差异不明显,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牙槽骨骨密度和新生骨高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牙根尖周病施行根尖保留术,是治疗牙根尖周病最佳有效方法治疗疗效优于根尖截除,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目的评价牙根尖截除与保留两种不同的根尖手术方法治疗牙根尖周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佛山市禅城区向阳医院口腔科就诊的上、下前牙根尖周病患者30例(38颗患牙),随机分为根尖截除组与根尖保留组,每组15例。根尖截除组行根尖手术并截除牙根尖2—3mm,根尖保留组行根尖手术但保留牙根尖。术后3、6个月跟踪随访,通过检查牙松动度、瘘管出现以及测量牙槽骨骨密度和新生骨高度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两组术后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在代表复发指标的牙松动度和瘘管出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代表成骨指标的牙槽骨骨密度和新生骨高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者若能彻底去净病变组织,保留牙根尖的根尖外科治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根尖保留与截除治疗牙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总结相关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口腔科收治的牙根尖周病患者86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根尖保留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给予根尖截除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牙槽骨骨密度达到22.69±3.75mg/cm,新生骨高度达1.91±0.17mm;治疗半年后,牙槽骨骨密度达33.21±4.12mg/cm,新生骨高度达4.41±0.43mm。两组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根尖周病采用根尖保留方法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根尖保留与截除治疗牙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牙根尖周病患者中选取7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实施根尖保留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根尖截除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牙槽骨骨密度和新生骨高度进行对比。结果实施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牙槽骨骨密度为(22.78±3.85)mg/cm,新生骨高度为(1.90±0.16)mm;6个月后牙槽骨骨密度为(33.17±4.02)mg/cm,新生骨高度为(4.36±0.43)mm,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尖保留在牙根尖周病临床治疗上的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