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单纯性血尿的流行规律、临床特征、辅助检查、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单纯性血尿患儿的流行规律、临床特征、辅助检查、治疗及疗效。结果共纳入27例患儿,男20例,女7例;高发年龄为(4.99±2.53)岁;高发季节为冬季发病。临床特征:患儿均以肉眼血尿为首发表现,7例(25.93%)并发呼吸道感染,2例(7.41%)并发链球菌感染。辅助检查:多数患儿尿常规尿潜血、高倍镜下红细胞数增多,22.22%(6/27)的患儿合并白细胞数增高,11.11%(3/27)的患儿合并血沉增快;双肾、输尿管、膀胱彩超阳性率为18.52%(5/27),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超声检查阳性率为31.58%(6/19)。治疗及疗效:大部分患儿经抗感染、止血、清热解毒等对症支持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单纯性血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诊断较困难。影像学技术的提高,尤其是泌尿系统彩超,有助于辅助早期诊断。加强对单纯性血尿的认识及管理,掌握其流行规律、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特点,以明确诊断,针对规范性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治疗非单纯性眼眶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587例眼眶骨折患者,男性455例,女性132例,年龄19~65岁。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和3D-CT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评估;术中充分松解还纳嵌顿的软组织、复位眼眶、放置置入体;术后比较眼眶外形、眼球功能及3D-CT等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本组587例,术后均获10个月至2年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外形和功能均得到整体的改善或恢复。12例术前眼球内陷明显,术后仍有轻度内陷;9例仍有轻度眼球运动受限、复视部分恢复;除眼球破裂摘除患者,其余患者视力较受伤前均无明显下降。结论眼眶骨折需严格依据临床表现和3D-CT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评估,及早地进行精确复位、固定、修补,可提高治疗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女性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VLS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7—2018年就诊于北京医院皮肤科外阴专病门诊的137例VLSC患者的临床特征。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年龄、病程)以M(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37例患者发病年龄32.0(25.5,40.0)岁,病程36.0(15.0,72.0)个月。32例(23.4%)有特应性疾病史,其VLSC发病年龄[29.5(25.0,35.8)]早于无特应性疾病患者[33.0(27.0,41.0),Z = 2.03,P = 0.042]。皮损特征方面,130例(94.9%)累及大阴唇,13例(9.5%)累及小阴唇,103例(75.2%)皮损双侧分布,8例(5.8%)出现色素减退。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瘙痒,中度瘙痒44例(32.1%)、重度80例(58.4%),重度瘙痒患者占病程> 2年患者的比例(68.1%)高于病程< 2年的患者(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3,P = 0.016)。患者自觉诱发瘙痒加重因素包括,局部潮湿出汗(55例,40.1%)、进食辛辣刺激食物(41例,29.9%)、精神紧张(36例,26.3%)。结论VLSC好发于20 ~ 39岁,特应性体质可能是重要病因,主要累及大阴唇,多双侧分布,病程越长瘙痒越严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纯性并指畸形分离手术术后畸形的常见表现,并探讨其相应的再修复方式。方法回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5例单纯性并指术后畸形的患儿,男性1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岁2个月。通过调查初次手术时情况,包括初次手术年龄、是否植皮以及术后有无感染等,分析术后畸形发生的可能原因;通过形态学观察总结术后畸形的常见类型,回顾再次手术修复的主要方式,随访时从指蹼形态、手指形态、指甲形态及皮肤色差4个方面评价再修复手术后畸形的改善情况,以提出针对这类术后畸形有效的修复方案。结果初次手术平均年龄1岁5个月,15例术前皮肤并连紧张没有植皮,4例有伤口感染史;术后发生指蹼畸形27个、指体畸形53指、指甲畸形46个、皮肤明显色差15指。再修复手术中,采用Z成形加宽或皮瓣修复所有指蹼畸形,其中,13例采用双翼皮瓣成形指蹼;指体畸形均采用多Z成形松解并保留软化的瘢痕皮肤,形成锯齿状皮瓣覆盖大部分创面,剩余创面行全厚植皮;指甲畸形,14个甲上皮歪斜的行指甲邻近皮瓣推进包裹甲缘,余未做特殊处理;皮肤色差采用Z成形错开原有大块植皮皮片,切除颜色过深皮肤,采用质地相似区域皮片植皮。再修复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3个月,所有指蹼均达正常的深度及宽度;除1指侧偏矫正不全外,其余指体畸形得以矫正;除10个指甲上皮歪斜有改善外,其余指甲畸形无改善;所有病例皮肤色差均有明显好转。结论(1)单纯性并指术后畸形的发生可能与初期手术时伤口缝合张力大(勉强不植皮)以及伤口感染有关;(2)再修复手术应在初次手术后1年左右即瘢痕软化后进行;(3)指蹼畸形的再修复均应采用皮瓣成形指蹼,双翼皮瓣适用性广、成形指蹼形态好;(4)指体挛缩修复时保留软化的瘢痕皮肤可以显著减少植皮面积,多Z成形利用横向多余皮肤延长纵向皮肤的不足,同时可矫正指体臃肿;(5)皮瓣修整时切除原有色深的皮肤,取质地相近部位皮片植皮可减少色差;(6)指甲畸形再修复困难,多数难以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致病原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 2017年 10月— 2019年 10月于我院收治的疑似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 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和实验组(药物治疗结合非药物治疗)。结果 实验组患者接受药物结合非药物治疗后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炎症标志物和糖脂代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在武汉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符合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的肥胖儿童44例(男23例,女21例),同时选择门诊体检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体质量儿童50例(男23例,女27例)为健康对照组。指派专人进行完整的体格检查,包括人体测量参数(身高、体质量、腰围和血压),测定空腹血清visfati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糖、胰岛素和血脂水平,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肥胖组儿童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肥胖组儿童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A-IR)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2.肥胖儿童血清visfatin、hs-CRP和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肥胖儿童血清TNF-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肥胖儿童血清visfatin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r=0.218,P<0.05)、腰围(r=0.332,P<0.05)、TG(r=0.283,P<0.01)均呈正相关;与IL-6 (r=0.376,P<0.05)、hs-CRP(r=0.321,P<0.05)均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HOMA-IR均无相关性;与TNF-α亦无相关性(r=0.085,P>0.05)。4.visfatin与人体测量、代谢参数和炎性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性别差异。visfatin在男童和女童中均与腰围、TG和hs-CRP呈正相关,但仅与男童的BMI(r=0.247,P=0.029)和IL-6(r=0.427,P=0.013)呈正相关。结论肥胖儿童存在明显的糖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visfatin作为一种内脏脂肪因子,具有调节糖脂代谢和促炎的双层作用,可能参与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检测肥胖儿童血清visfatin水平可作为反映机体低水平炎症反应新的炎症标志物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纯性阑尾炎患者中, 应用微创小切口的 临床价值。方法:选取 2018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 在 我院接受治疗的 68 例 单纯性阑尾炎患者 ,随机 将之等 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将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独 对比 。结果:较之常规组,治疗组的住院时间以及下床时间明显短( P<0.05);较之常规组( 20.59% ),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2.94% )低( 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 阑尾切除术 应用于 单纯型 阑尾炎 患者中 ,明显减少了对机体的刺激,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恢复的时间。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策略及其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4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抗生素治疗,统计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34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18%(31/34)。结论 抗生素治疗能够缓解大部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的病情,在进行抗生素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合理筛选,用药后48h若症状无明显减轻者应及时安排患者手术,以免延误手术时机。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一晶状体异位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对中国1个晶状体异位家系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绘制家系图。收集家系3名患者和10名健康成员外周血各5 mL,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基因筛查和突变筛查排除后,对符合条件的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和家系共分离分析。结果该家系3名患者均有晶状体异位,超声心动图检查和骨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先证者经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突变基因,发现FBN1基因和ADAMTS17基因存在可疑致病突变,查阅文献排除ADAMTS17基因突变致病的可能性。经Sanger测序验证及家系共分离分析,发现FBN1基因第12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1421G>A,p.Cys474Tyr)符合条件。结论该家系符合单纯性晶状体异位疾病特征,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发现FBN1基因第12外显子上的杂合突变(c.1421G>A,p.Cys474Tyr)是导致该家系晶状体异位的主要致病原因。该突变为新的致病突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性双侧侧脑室轻度和中度扩张胎儿出生后神经系统发育状况。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经产前超声和MRI均诊断为单纯性侧脑室扩张,且扩张程度一致的244例单胎胎儿,包括双侧扩张组82例和单侧扩张组162例,根据扩张程度进一步分为轻度扩张组(侧脑室宽度10.0~12.0 mm,双侧56例,单侧120例)和中度扩张组(侧脑室宽度>12.0~<15.0 mm,双侧26例,单侧42例)。另纳入同期经产前神经系统超声和MRI均未见异常的单胎胎儿50例作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生后1周内复查超声,并分别于3、6、12、18个月随访,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Schedules, GDS)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观察侧脑室扩张的变化。采用t、F或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双侧、单侧扩张组和对照组MRI检查到分娩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轻度扩张组生后侧脑室扩张消失率为80.4%(45/56),双侧中度扩张组为42.3%(11/26),单侧轻度扩张组为88.3%(106/120),单侧中度扩张组为57.1%(24/42)(χ2=35.183,P<0.001)。(2)双侧扩张组生后6、12、18月GDS评价结果较单侧扩张组差(P值均<0.0167)。双侧扩张组生后3、6月GDS评价结果较对照组差[3月龄正常:58.5%(48/82)与86.0%(43/50),临界:22.0%(18/82)与10.0%(5/50),落后:19.5%(16/82)与4.0%(2/50),χ2=11.425;6月龄正常:63.4%(52/82)与88.0%(44/50),临界:19.5%(16/82)与8.0%(4/50),落后:17.1%(14/82)与4.0%(2/50),χ2=9.678;P值均<0.0167]。(3)双侧中度扩张组生后6、12、18个月GDS评价结果较单侧中度扩张组差[6月龄正常:30.8%(8/26)与69.0%(29/42),临界:30.8%(8/26)与21.4%(9/42),落后:38.5%(10/26)与9.5%(4/42),χ2=11.417;12月龄正常:53.8%(14/26)与88.1%(37/42),临界:23.1%(6/26)与9.5%(4/42),落后:23.1%(6/26)与2.4%(1/42)与,χ2=11.199;18月龄正常:65.4%(17/26)与95.2%(40/42),临界:15.4%(4/26)与2.4%(1/42),落后:19.2%(5/26)与2.4%(1/42),χ2=10.568;P值均<0.0167]。双侧中度扩张组生后3、6、12、18个月GDS评价结果较对照组差(P值均<0.0167)。(4)双侧扩张组生后18个月的GDS评价结果好于3个月(χ2=8.224,P=0.016)。结论(1)双侧轻度扩张组生后,扩张的侧脑室多倾向于消失。双侧轻度扩张组的侧脑室扩张消失率略小于单侧。(2)双侧侧脑室扩张胎儿生后GDS评价结果在6个月后明显落后于单侧侧脑室扩张组。(3)单纯性双侧侧脑室扩张程度越轻,胎儿生后GDS评价结果改善的可能性越大。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挂线疗法治疗小儿单纯性肛瘘的护理体会。 方法: 选取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 76 例挂线疗法治疗小儿单纯性肛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着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术后全面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 在进行挂线疗法治疗小儿单纯性肛瘘的护理以后,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 92.11% ,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 63.16% ,观察组的患儿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结论 : 在挂线疗法治疗小儿单纯性肛瘘的术后进行护理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原发单纯性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Sm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9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及青岛市市立医院诊断膀胱原发单纯性SmCC 15例,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观察,并与同期诊断的28例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进行预后比较。结果15例SmCC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54~86岁。13例表现为肉眼血尿,1例腰部疼痛,1例体检发现。8例行膀胱根治性切除(5例)或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5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2例行活检术。瘤组织镜下呈片状或弥漫排列,细胞小至中等大,核深染,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6例间质脉管内可见癌栓,3例手术时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瘤细胞对CD56、突触素、嗜铬粒素A(CgA)、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7、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p16的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13/13、15/15、10/14、11/11、6/11、9/12和9/9。15例SmCC中13例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28例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中位生存期为39个月。结论膀胱原发性SmCC通常分期高,易转移,预后差。p16阳性表达对膀胱SmCC的诊断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比较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与单纯性肺结核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 2017年 12月 --2019年 12月内收治的 7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且将其设为并发组,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 72例单纯性肺结核患者且设为单纯组,对比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