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和亲是中原王朝以皇室公主下嫁周边民族首领,通过联姻关系达到政治上联盟的一种政治手段。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汉、唐两代,行和亲之举最多。和亲公主中汉代王昭君和唐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曾在历史上起了杰出的作用。南诏在西南地区壮大,成为一方强大的藩国以后,唐朝与南诏之间也曾有过和亲关系。

  • 标签: 和亲 南诏 唐朝 文成公主 政治手段 中国历史
  • 简介:南诏归唐》是保中良先生长期对南诏历史探究而撰写的一部大型历史剧本。作者在剧本后记中写到:“《南诏归唐》是中华民族整合发展的一个实例。我写这个本子旨在弘扬优良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故事具体情节和部分角色属于虚构,但历史过程和多数人物史有明记。近五年来我不断修改.这个八场本是第三稿,既是一个戏剧文学读物,也是一份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宣传材料,还可供演艺单位作为剧目资料加工使用。”《南诏归唐》剧本共分第一场:苍洱之声;第二场:纳谏决策;第三场:苍山结盟;第四场:庭院定计:第五场:智取神川:第六场:金殿请缨;第七场:石门题壁;第八场:册封盛典等八场。现接上期续登后四场。

  • 标签: 南诏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历史探究 民族整合 文化传统
  • 简介:南诏归唐》.是保中良先生长期对南诏历史探究而撰写的一部大型历史剧本。作者在剧本后记中写道:“《南诏归唐》是中华民族整合发展的一个实例。我写这个本子旨在弘扬优良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故事具体情节和部分角色属于虚构,但历史过程和多数人物史有明记。近五年来我不断修改.这个八场本是第三稿.既是一个戏剧文学读物,也是一份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宣传材料。还可供演艺单位作为剧目资料加工使用。”《南诏归唐》剧本共分第一场:苍洱之声;第二场:纳谏决策;第三场:苍山结盟;第四场:庭院设计;第五场:智取神川;第六场:金殿请缨;第七场:石门题壁;第八场:册封盛典等八场。现刊登前四场.我刊将于下期续登后四场。

  • 标签: 南诏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历史探究 民族整合 民族团结
  • 简介:<正>南诏(公元738--962年)是唐代在我国西南边疆崛起的一个奴隶制地方政权,以洱海地区为统治中心,囊括云南全省,极盛时管辖的地方更大。南诏的农业生产水平,也就是唐代云南的农业生产水平。研究它对了解云南的经济史和各民族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南诏粮食作物品种丰富,《蛮书》卷七《云南管内物产》记载。除稻、麦外,“曲、靖州已南,滇池已西,土俗唯业水田。种麻、豆、黍、稷,不过町疃。”《西洱河风土记》记洱海地区有“稻、麦、粟、豆,种获亦与中夏同。”据此,滇东、滇中,滇西地区的粮食作物品种有稻、麦、豆、麻、黍、稷。按《周礼·天官》关于“五谷”的

  • 标签: 南诏德化碑 云南 耕作法 新唐书 西洱河 西南边疆
  • 简介:崛起于7世纪,历时253年的南诏政权的建立,不仅结束了中国西南边疆部落豪酋长期纷争的局面,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增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而且创造了灿烂的南诏文化。本文将讨论与南诏文化有关的若干问题。

  • 标签: 南诏文化 南诏文学 宗教文化 形成条件 中国 云南
  • 简介:皮逻阁(697——748),姓蒙氏,乃蒙舍诏晟逻皮之子,开诏主细奴逻之曾孙。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受唐皇封为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后破“河蛮”有功,册为云南王,赐名归义。皮逻阁是南诏中具有雄才大略的英主,为征“河蛮”并六诏,曾长时期驻大厘城。

  • 标签: 皮逻阁 阁逻风 南诏 郑回 军事人物 生平事迹
  • 简介:从云南弥渡县城驱车西行5公里,便来到了坐落于弥渡县弥城镇蔡庄村委会庙前村(古名铁柱邑)的南诏铁柱庙。该庙坐西朝东,规模宏大,因矗立其内的“南诏铁柱”而得名。此铁柱是弥渡先民留存下来的珍贵遗产之一。有“威镇昆弥”和“标绩全滇”之誉,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标签: 南诏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委会 弥渡县
  • 简介:南诏国是我国唐朝时期西南地区的一个小王国,其存在时间与唐朝相始终。南诏国的出现是唐朝时期西南各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虽然这个小王国的历史已经逝去了一千余年,但南诏时期的文化遗迹却至今犹存,特别是南诏时期的古建筑仍然熠熠生辉,光彩犹著,并促进着南诏国旧地——大理地区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本文拟将南诏时期的古建筑作一粗浅的概述和考证。

  • 标签: 南诏国 古建筑 大理市 大理地区 文化遗迹 西南地区
  • 简介:云南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歌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南诏,是公元8~10世纪,在云南建立的奴隶制地方政权。其统治时期,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在歌舞艺术方面呈现空前的繁荣,对云南歌舞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云南 歌舞艺术 南诏 历史文化 乐器
  • 简介:南诏中后期,由于南诏统治阶级的推崇以及佛教的普及,云南境内掀起了一股佛寺建设的浪潮。同时,由于南诏军队攻破成都,掠回一批身怀技艺的汉族工匠,在这批工匠的技艺支持下,南诏开始了大量高大佛塔的建设。作为南诏佛塔主流部分的方形密檐塔,师法的不是通常认为的西安小雁塔,而是河南登封的法王寺塔。有部分南诏密檐塔为八边形,另有一座特殊的磬锤状塔——大姚白塔,其基座亦八边形须弥座。

  • 标签: 隋唐史研究 云南地方史 南诏 佛塔 建设
  • 简介:贞元是唐德宗的第三个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785年至公元804年,共二十年。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十月册封南诏大典是南诏史上重要的一件大事,是云南地方历史重要的一页。

  • 标签: 南诏大典 中国 唐朝 贞元年间 云南
  • 简介:南诏前期的统治机构从原始军事民主制中脱胎而来,军事色彩较浓,氏族社会残余较多。到异牟寻时代,原有的军政合一的政治体制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南诏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改革,借了唐朝政治制度的设置,吸收汉人参加南诏最高统治层。

  • 标签: 南诏 政治制度 王位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军事制度
  • 简介:夏的旋律,长疯在柳树的浓荫里,风从头顶滚过,云层在林海上奔突……龙关晓月,一轮血光闪亮的明珠,自晨曦而来的精灵,举上苍山头顶的明镜,照耀百二山河。天宝那年战云密布,狼烟滚满峡谷。看得见刀枪剑戟碰撞的火光,听得见战马的嘶鸣,历史被拉成悲壮的长诗……

  • 标签: 诗歌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 简介:大理古城漫步。来到历史文化名城大理,打开古旧的史书,一一映入眼帘的是金碧辉煌的古城楼,石板铺成的街市,淙淙的小桥流水,还有一院院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叠水白族门楼和翼然若飞的水榭楼台……。那是来自南诏的阳光吧,悄悄地爬上肩头,好古朴,好新鲜。我轻轻地漫步街头,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悠古的历史,走进了南诏的怀抱。

  • 标签: 南诏 古城 大理 史书 照壁 白族
  • 简介:汉晋时期的摩沙夷至唐代被记为磨些蛮,其除分布于雅砻江以东、大渡河以南至昌明地区,西达金沙江上游两岸广大地域外,还南下至洱海以东的宾居地区,部分被迁到永昌和拓东地区。有关磨些蛮生产生活习俗、经济、文化等文献的人类学解读,可以看到彼时的磨些蛮既保持着氐羌民族的某些特征,又由于与他族的融合和交流而呈现出其特有的民族文化特点。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磨些蛮与吐蕃及蕃人的关系比之与南诏或唐廷的来说更为密切,加之与同源的白蛮、施蛮、顺蛮、东蛮、松外蛮等错居杂处,使其民族关系具有多元复杂的特征,虽然其内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但已朝着单一民族的方向发展。

  • 标签: 南诏时期 磨些蛮
  • 简介:<正>南诏自细奴逻至阁罗凤,统一云南全境,自上而下建立了统治机构,摹仿唐制进行管理。到了异牟寻时期,与唐室和好,加强了同西川的关系及与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汉人(如郑回)参与南诏最高决策活动,汉族移民后裔杨、段氏等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加强,这对异牟寻放手强化封建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是,这不可避免地给南诏带来了新的危机,一是熟习封建关系,且极力推行封建制的贵族势力日趋膨胀,乃至形成能够左右南诏政治的力量,构成对南诏王族的威胁。

  • 标签: 南诏野史 异牟寻 新唐书 王族 政治危机 封建制
  • 简介:《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说:“永昌郡,古哀牢国。”即保山在西汉以前,是古哀牢国地。而南诏则是在唐代——以今大理为统治中心的新崛起的国度。但在《蛮书》、《白古通纪》、《南诏野史》等史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说:“南诏”本“哀牢”后裔。其渊源历史根据是什么呢?

  • 标签: 哀牢国 南诏国 中国 云南 历史研究
  • 简介:南诏野史》“古迹”类中有好几处是与诸葛亮有关的,而诸葛亮恢复中原之战,基本是从汉中出发的,所以这几处遗迹只能与诸葛亮南征有关了。诸葛亮南征之地基本是唐时的南诏。其大部分地区在东汉末年的益州南部,也即是南中地区。而平定南中的历史正史只是一笔带过,诸葛亮南征细节正史不载,遗迹之名是否属实,是汉族人所记还是少数民族所记,这都有待考证,这对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其文化内涵,意义非凡。

  • 标签: 《南诏野史》 南征 “诸葛”类古迹 考证
  • 简介:石窟从来都是神祇的天下,无论敦煌莫高窟还是去冈石窟,从来没有哪个王朝的统治者,敢于大张旗鼓地将自己的形象雕进石窟,与诸神们端坐在一起接受世人的顶礼膜拜,但南诏国的国王们是个例外。

  • 标签: 南诏国 王朝 石头记 敦煌莫高窟 石窟 统治者
  • 简介:苍山洱海掩映下的大理坝子,随处都能见到残垣断壁、藓碣苔碑,历经沧桑,付与荒烟落照,虽然不起眼,却见证着太多的历史变迁,让人神思遐想。

  • 标签: 洱海 城池 流域 南诏 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