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研究表明,南里海盆地在洋壳或渐薄陆壳基底上沉积的中生代和第三纪的沉积物厚度可达20km以上。在南里海盆地的内部,目前还没有钻遇中生界、古近系和渐-中新统沉积地层,但它们在盆地边缘的陆上地区有出露。上新世至今的沉积地层厚度在7km以上,已经根据二维(2D)地震资料进行了填图,而且最近钻的探井也穿过了这些地层。这些地层中的绝大部分(6km厚)由上新统ProductiveSeries组的河-湖三角洲沉积组成,ProductiveSeries组沉积在中新统海相页岩层序之上,二者呈不整合接触,构成盆地的主要油气储层。ProductiveSeries组之上是厚度约为1km的晚上新世至今的海相沉积。上新统沉积层序的厚度表明,南里海盆地第三纪晚期曾发生过比较快速的沉降;然而,并没有地质证据证明在此期间曾发生过能够产生重大热沉降事件的构造运动。本文的模拟结果表明,利用晚中生代热沉降地壳上沉积物荷载和压实作用就可以解释目前在南里海盆地所观察到的沉降和沉积样式,而不需要其他的第三纪沉降机理。最为关键的是。此模型将上新统ProductiveSeries组的沉积环境解释为与全球海洋系统隔离的封闭洼陷,其基准面受局部因素而不是全球海平面的控制。
简介:南里海盆地是三叠纪以来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以及多个小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有多个小板块拼贴到欧亚古陆边缘,使古特提斯洋关闭。到侏罗-白垩纪,在庞蒂得斯(Pontides)、外高加索和伊朗板块以南的这一新的陆缘上发生了北倾的俯冲作用。这个俯冲带的海沟拉张(trench-pulling)效应引起了裂谷作用,产生了大高加索-原型南里海的弧后盆地,其宽度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初达到了最大值。在始新世,小高加索、萨南达季(Sanandaj)-锡尔詹(Sirjan)和莫克兰(Makran)等板块被缝合到外高加索-塔莱什(Talesh)-南里海-卢特(Lut)板块体系之上。俯冲带则跳跃至西徐亚(Scythian)-图兰(Turan)板块边缘。南里海在渐新世-新近纪经历了重新组合。南里海微陆块(SCM)的向北移动导致了SCM和厄尔布尔士(Alborz)板块之间的裂谷作用。南里海盆地的西南部发生了重新开启,而其西北部的规模则逐渐缩小。在渐新世-早中新世,在南里海盆地沉积了迈科普(Maikop)组烃源岩。印度和卢特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了中亚地区的变形,并产生了北西-南东向的扭断层体系。侏罗-白垩纪弧后体系消亡洋壳的残余部分以及第三纪的消亡洋壳,都被锁定在邻近的大陆板块和造山带之间。在上新世-第四纪堆积的厚层磨拉石型沉积物不但提供了储集岩,还为烃源岩的埋藏和成熟创造了条件。
简介:南里海坳陷的基底表面位于20~25km深处,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深的盆地之一。它占据了里海南部的深水区和两个相邻的低地:东面的西土库曼(Turkmenia)低地和西面的下库拉(Kura)低地。该盆地可以分成几个次级盆地和两个主要的沉积中心,一个在盆地的北部,也就是阿普歇伦(Apsheron)海底山脊的南翼;另一个称作前阿尔伯兹(Pre-Alborz)断槽,位于南里海盆地的东南部。南里海盆地的沉积充填已遭受严重变形。其中的一部分是外源沉积,已发生褶皱,覆盖在(渐新-早中新世)梅克普(Maikop)页岩内的塑性挤离带之上。这套褶皱层序之上是晚上新世一第四纪新的原地沉积物,两者呈不整合接触。在上新-更新世,与阿拉伯板块和欧亚大陆的NNE-SSW向聚敛相关的强烈缩短事件影响了该地区。仅上新世-第四纪的沉积物厚度就达10kin。它们源自周围的高加索、阿尔伯兹(Alborz)和科佩特(Kopet-Dagh)造山带及附近的俄罗斯地台,沉积在一个快速沉降的盆地中。盆地中部西侧的地壳厚度只有8km,而在盆地东部超过15km。地球物理数据和重力模拟提供的证据显示,该盆地海域部分的基底是一套速度很高、厚度不大的复杂地壳。盆地沉降的部分原因是陆壳深处的变薄,而更有可能的原因则是洋壳的形成。这发生在中-晚侏罗世弧后盆地发育的背景下,同时在白垩纪可能出现活化。然而有关南里海盆地洋壳增生和深水沉积的时代仍存在争议。目前得出的结论是以沉降分析为基础的,并补充了南里海盆地周边构造单元的地质资料。然而为了解释较年轻的上新世-第四纪的快速沉降阶段(与高加索磨拉石盆地的沉降和高加索造山带的隆起和侵蚀同时发生),还必须有另一种机理。这一快速沉降阶段可能具有挤压成因,因此一个简单的弹性挤压模型可得出大致相当的沉降幅度。另外
简介:对于影响中生代到第四纪南里海盆地阿塞拜疆地区的沉降和隆起机理,为了尝试分析和了解其所具有的作用和时代,已使用了野外研究、盆地分析和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大高加索(GreaterCaucasus)东部研究了重要露头,同时已将本区分成几个重要构造带,它们有助于区别代表从被动陆缘背景到陆坡和远源盆地环境这样一个完整剖面的原有不同沉积体制。随后的变形作用产生了褶皱和逆冲断层,它们的走向普遍为北西-南东到西北西-东南东。为了深入了解阿塞拜疆以东南里海盆地的区域构造和地层演化,分析了海上数据。在研究区确认了几种构造走向和沉降类型。此外,埋藏史模拟表明这里至少存在三种主要沉降成分,包括6百万年相对短命的全盆地事件,其特征是沉降速率的快速增大。包括构造、热力、均衡和地表作用的数字模拟已被应用于南里海盆地。如果模型符合具有总体地壳变薄程度的断层控制变形数量,它们所产生沉降量就会与在本盆地观测到的相当。此外,模拟结果也支持这样的大地构造特征:南里海盆地的地壳密度与洋壳成分相符,同时正在向中里海地区之下俯冲。
简介:土库曼盆地西南部上新世高油气潜力地层研究的现实性取决于近年来获得的大量新的实际资料。地温特征的重要性与其它评价含油气性远景的地质因素一样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分析了大量实际资料:3600多个温度测量数据,其中近巴尔汉隆起带3000个,戈格连达格一埃克列姆511个,格兹尔古姆17个,里海水域155个,以及在长期停产井中取得的96个热能谱资料。这些资料由土库曼斯坦科学和生产机构获得,部分温度测量由本文作者完成。在分析和总结实际资料的情况下,应特别注意实施测量的方法、自动记录装置起动的速度及温度测量之前油井停产持续时间。电热资料的质量根据全年热交换层底部的温度(太阳测温探头)来评价。
简介:阿塞拜疆的石油工业已兴旺了一个多世纪。阿普歇伦(Apsheron)半岛、阿普歇伦岩床、阿塞拜疆陆地和陆架边缘的勘探程度都很高。但是,里海大面积海域(包括南里海深水区、土库曼斯坦陆架和中里海)的勘探程度仍比较低。深入认识这些地区储层和盖层的地层特征有助于大幅度降低勘探风险。晚中新世以来古伏尔加河、古阿姆河和古库拉河三角洲的相互作用是区内远景构造分布的一级控制因素。从上中新统至下上新统,南里海和中里海盆地西缘出现了连续的海岸上超,导致这些地层上超到中新统和白垩系之上。这些海岸上超与下、上产油层系沉积期间的湖平面上升有关。这三个三角洲沉积体系在沉积方式和时间上有明显不同,对湖平面上升的反应也不一样。在南里海盆地东缘土库曼斯坦陆架上,古阿姆河三角洲发生了强烈的进积。这次进积作用与土库曼斯坦上新统雷德(Red)层系[阿塞拜疆佩雷里瓦(Pereryva)组至苏拉哈尼(Surakhany)组的同期地层]的沉积有关。因此,古阿姆河三角洲在湖平面上升过程中发生了进积作用,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物供应。在佩雷里瓦组沉积过程中,阿普歇伦地区(南里海北缘)古伏尔加河三角洲发生了加积作用。从巴拉哈尼(Balakhany)组上段到苏拉哈尼组,中里海盆地处于海侵期,同时可能表明当时的古伏尔加河三角洲发生了后退。在中里海盆地的西南缘,古库拉河沉积体系在巴拉哈尼组上段和萨本奇(Sabunchi)组沉积过程中(早上新世)发生了后退。在苏拉哈尼组中段沉积期,在古库拉河三角洲的基底上发育了一个下超面。里海西缘的这一下超面可以与盆地东缘古阿姆河三角洲进积相的上部进行对比。在苏拉哈尼组上段和阿克查古尔(Akchagylian)组(上上新统)沉积的同时,还发育了古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