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刑法学界在社会危害性的概念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在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但是,从整体来看,社会危害性理论的研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学术界在革新研究方法、转换研究进路的基础上把社会危害性理论的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

  • 标签: 社会危害性 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
  • 简介:我国刑法第10条明确规定,犯罪必须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也都普遍将社会危害性视为犯罪的首要的基本的特征。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则它根本不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没有达到刑法所规定的严重程度,也不能构成犯罪。因此,对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及其程度的认定,就成为司法实践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 标签: 社会危害性 司法实践 主体特征 行为规范 犯罪行为 生产力标准
  • 简介:社会危害性”紧贴社会,它已经随着社会的演进而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风险社会之下,学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非议态度将有所改观。“社会危害性”的“社会”指的是社会关系。社会危害性具有朴实性、民主性、道德性、法定性的特征。在当代中国内地,社会危害性并不具有阶级性;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的追求相同;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根据,是第一性的,但在司法中要受到罪刑法定原则的制约。犯罪本质和犯罪构成体系并不存在惟一性的对应关系,犯罪本质由刑法规定,犯罪构成体系却可以选择适用。在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场合,犯罪构成的判断是惟一性的,犯罪构成并未被虚置。社会危害性比法益的内涵更深刻、直白,更具有优越性。

  • 标签: 社会危害性 风险社会 罪刑法定原则 法益
  • 简介:【摘要】社会危害性理论是我国犯罪概念的基础,也是犯罪构成理论的中心,我国由苏联引入此理论并沿用至今。自我国79年刑法确定罪刑法定原则以来,学术界有关社会危害性理论存废改之争不断,本文从我国现今学术界对社会危害性理论的研究现状出发,综合三种学术观点(肯定说、否定说、折衷说)进行对比分析,力求重新定位社会危害性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地位。【关键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罪刑法定一、社会危害性的渊源(一)社会危害社会危害”这一概念首先由贝卡利亚提出,“指犯罪对签订社会契约的全体个体即所有社会共同体成员的危害”,社会危害是实然的客观存在;而对与“社会危害性”,贝卡利亚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只是客观的认为其是应然的犯罪的标准,而并非由实定刑来确定、也并非由司法官直接援引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二)我国刑法对社会危害性的规定我国刑法中社会危害性的概念由苏联引入(1922年苏俄刑法典第6条规定),强调犯罪的实质特征,明确了“社会危害性”这一概念,使其成为苏联刑法学的中心。我国吸收了苏联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并将社会危害性作为这一理论的核心,形成了我的刑法体系。其一,1950年7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草案》第7条规定“凡反对人民政权及其所建立的人民民主主义的法律秩序的一切危害社会行为,均为犯罪。”这是一个犯罪的实质概念。这一概念结合了犯罪的形式特征与实质特征,规定了犯罪的混合概念。与此同时,结合我国1979年刑法第3条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有关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是否存在冲突、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等等问题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

  • 标签: 争议综述 危害性理论 理论争议
  • 简介:网络科技的飞速进步使得互联网成为当今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平台与传播工具,网络在带给人们生活与学习上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令人担忧的负面影响,泛滥成灾的网络谣言便是一例。覆盖范围广。网络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便捷,网络上的每一个公民都能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与发布者。由于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十分简单,传播者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实现信息群发的功能,同时可以向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参与者发布信息,显然人们已经真正进入了“信息共享时代”。任何人只要接收到任何网络谣言,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能将网络谣言迅速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 标签: 网络谣言 社会危害性 信息交流平台 传播工具 网络科技 世界范围
  • 简介:"清真概念泛化"对宗教教义、宗教文化、信众生活、民族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法治都产生了冲击和破坏,是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渗透的突出表现,充当了三股势力搞乱新疆人心、破坏新疆稳定的急先锋。清真泛化是打着宗教神圣化,民族宗教化的旗帜,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意识,需要从文化教育、宗教管理、世俗生活、干部队伍、法治建设等方面,建立起系统化的教育、防范、治理体系。

  • 标签: 清真泛化 宗教极端 社会危害 防范治理
  • 简介:虚假广告的滋生与蔓延,如同环境污染、社会犯罪一样,正日益侵蚀着我们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健康肌体,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考察虚假广告产生的原因,除了与社会转型期的变革有关外,还与我们的法律救济存在缺陷有很大的关系.对此,笔者认为,虚假广告的法律救济,一是要加大对虚假广告的处罚力度;二是要严格广告审查程序;三是要严格执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四是倡导消费者的自我法律保护意识.

  • 标签: 虚假广告 社会危害 广告审查 消费者 法律意识 行政执法
  • 简介:社会危害性是俄罗斯刑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围绕它的争议一直不断。在编纂俄罗斯新刑法典时,就犯罪的一般概念应否继续保留社会危害性特征曾发生过激烈的博弈。去留问题解决后并没有消除争议;相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引发了一些新的和新老交织的问题,如社会危害性与违法性的相互关系,即何者占主导地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客观属性还是它的主客观属性;社会危害性是否为犯罪所独有的特征。从讨论的情况,刑法学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呈现对立。我认为,俄罗斯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概念并不成熟,或者说存在先天缺欠,立法关于它的规定以及学者们的阐绎都包含一些自相矛盾之处。

  • 标签: 社会危害性 违法性 特征(属性)
  • 简介:假身份证作为罪犯通行的“名片”,已经渗透到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目前,我国每年因假身份证造成的各种损失数以亿计。据了解,通过“身份证交易黑市”,大量被盗身份证被违法冒用,产生多重危害。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确保真实、准确的公民身份信息,以有效遏制利用假身份证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已成为当务之急。

  • 标签: 社会危害 身份证 违法犯罪活动 买卖 社会活动
  • 简介:汤啸天在2008年7月24日《文汇报》撰文指出,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问题已经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例如,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偏执型心理会造成难于与人相处的状态,其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把自己的猜疑、仇恨和固有的看法带到哪里。当偏执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导致犯罪的几率也逐渐增大。我们不能认为偏执的人都会实施犯罪,但是,报复施虐者均具有偏执心理,这是不争的事实。

  • 标签: 社会危害性 心理问题 《文汇报》 生活节奏 与人相处 偏执
  • 简介:本文通过对新中国颁布的刑事法律、法规的分析,得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评价主要应从统治关系和经济关系方面理解的结论,并着重分析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时期对非传统型犯罪行为之评价标准。

  • 标签: 犯罪 社会危害性 评价标准
  • 简介:家庭暴力由于发生在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决定了家庭暴力的发生还受到家庭传统文化、社会家庭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家庭暴力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家庭暴力社会 浅析家庭暴力 社会危害性
  • 简介:家庭暴力由于发生在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决定了家庭暴力的发生还受到家庭传统文化、社会家庭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家庭暴力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家庭暴力社会 浅析家庭暴力 社会危害性
  • 简介:本文讨论了科研越轨行为的危害,提出了越轨控制的四条基本原则,给出了若干控制手段如教育、行政与经济、法律、舆论手段,并对越轨控制的主体如科学家、大学、同行评议人与政府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 标签: 危害性 职业道德 行政处理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科研越轨行为
  • 简介: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伴随房地产业发展而产生的拖欠工程款问题,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恶化社会信用,还导致拖欠工人工资的加剧,影响社会的稳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国务院发了文件,总理做了批示。今年春节前后,

  • 标签: 工程款 房地产业 施工企业 工程担保
  • 简介:社会危害性是由行为事实中所有能够影响对行为社会危害心理评价的因素所组成的系统,其与人身危险性既有显著区别又存在一定联系。我国刑法理论中在定罪标准上的主要争议在于,在对罪与非罪的判断上犯罪构成能否成为必要且充分的标准。《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是犯罪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犯罪构成是对犯罪概念的具体说明,其在内容上包含质与量的双重要求,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对犯罪构成进行实质性解释就能够完整诠释社会危害性的结构。犯罪构成不但是解决罪与非罪问题的唯一标准,也是解决所有定罪问题的唯一标准。因此,犯罪构成是必要且充分的定罪标准。

  • 标签: 社会危害性 定罪标准 犯罪构成 但书 实质解释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文献统计,精神发育迟滞者肇事、受害案件近年有上升趋势。对病人家属普及家庭干预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可能是现阶段内降低此类病人社会危害行为发生的最有效方法。通过对具体的病例进行分析,提出在对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进行家庭干预中采取的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 标签: 精神发育迟滞 社会危害行为 家庭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