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民国时期,顾颉刚以“我们”与“他们”来划分新历史考据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学术边界,对唯物史观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主张“分工合作”论,坚持各自不同的学术道路,缺乏主动交流与实质合作。新中国时期,顾颉刚经历了“从抗拒改造到接受改造”的心路历程,既进行自我否定与批判,努力接受唯物史观,又无法完全放弃自己的学术理念,呈现出“融而不入”的矛盾状态。新历史考据学派的史学价值观塑造了顾颉刚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态度,虽然他不断进行调整,但这种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价值观的异趣还是成为他思想痛苦的根源。顾颉刚对唯物史观态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学格局的变迁,也折射出中国史家寻求史学现代化、探索现代史学不同范式的努力。无论是科学史学范式,还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都有其历史的和学术的价值,而史学现代化则需多元化的存在与探索。

  • 标签: 顾颉刚 新历史考据学派 马克思主义史学 唯物史观 史学价值观
  • 简介:唯物史观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不仅是科学探讨唯物史观本真内涵,发挥唯物史观现实指导作用的理论旨趣,而且是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价值,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导向、引导功能的实践指向.坚持唯物史观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凝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坚持常识化教育,在差异性社会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利益机制.

  • 标签: 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理论旨趣 实践指向 认同机制
  • 简介:休闲生活是生活世界的重要场景之一,当哲学超出关于世界本体问题的纯抽象地争论转向生活世界时,休闲问题就成为了倍受关注的焦点。把休闲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和生活方式,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以20世纪西方生活世界理论为参照,充分重视中国哲学的生活智慧,对休闲问题加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在作为休闲活动的劳动、社会交往和消费中,人不断展现着创造的力量,印证着交往的自由,彰显着理性之力与审美的境界。

  • 标签: 休闲 自由 劳动 交往 消费
  • 简介:社会规律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从实践哲学角度对"社会历史之谜"做了科学的解答,实现了社会规律观的变革。这种变革集中体现在社会规律性质从先验论到实践生成论的转变,理论与方法、规律与道路从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规律性质的变化必然影响人们探求社会发展道路方式的改变,即从历史设计到历史实践方法论的转变。以此看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传统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受先验论社会规律观思维图式的影响,走入了历史设计方法论的实践误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实践生成论社会规律观的具体实践,是在历史实践中的创造性探索。

  • 标签: 社会规律 唯物史观 历史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简介:人口问题已经由一个伦理关照的生态话题推置到生命权力的高度。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口的生产、生活甚至死亡都被资本所牢牢钳制,与之伴随着人口的管理、生育政策的变化都被赋予政治意蕴,生命政治化成为现时人口问题的新奇所在;而只有推进制度变迁,才能根除资本理性下“不正常的人”和“危险的人”的频现,消解人口的敌托邦幻象。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同时,必须防范经济快速增长与上层建筑结构的不兼容性和巨大裂变,将人口及生育政策的有序变动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人口生态良性运行,实现生命主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成果的共享式发展。

  • 标签: 人口生态 生命政治 全面发展 制度变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重新反思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成为知识界和学术界的一种“时尚”。在世界史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在1990年代和本世纪的头十年里,全球史的思想和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承认”。⑤然而,“何谓全球史”依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 标签: 全球史观 历史叙事 民族主义 全球化时代 90年代 学术界
  • 简介: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存在缺陷,为此,哈贝马斯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他提出以交往行为代替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概念,来说明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看,他的“重建”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是一种颠覆而不是发展。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 重建
  • 简介:在上完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一、二两个单元后,我很自然地将东西方古代政治制度进行了简单比较,虽然强调了古代政治制度无论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都给后人留下了可供借鉴的历史财富,但仍有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比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好更文明,不明白怎么古代的中国会是那么的专制,不能像雅典一样的民主呢?

  • 标签: 文明史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 古代政治制度 科学 民主政治
  • 简介:“慎独”之说,出于《中庸》,其首章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中庸》篇中,子思用心于“诚”,然而“诚”的基础则在于“慎独”二字。何以言之?《中庸》首篇论“性”、“道”、“教”一以贯之,这是从本体立论,随后即以“道”之不可须臾离而引出“慎独”之说,以慎独为“修道”的工夫。因而首章经络分明:本体(道)、工夫(慎独)并举。

  • 标签: “慎独”思想 精神关怀 历史观 孔子 延拓 儒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当今全球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全球社会发展的客观力量和人类自身主体力量的矛盾。任何把全球社会发展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割裂开来的理论观点,都最终无法把握到全球社会发展问题的全景和实质。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围绕阶级和现实利益的冲突来谈全球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生产与消费、公平与效率、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等具体问题,才能展现唯物史观的时代性和全球化的历史性的双重镜像。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全球化 社会发展问题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探索如何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构社会变革主体和路径的问题基础上产生的。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的流派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各具特色.但总体上来说分为两派:一派是试图回归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中去,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像”,如早期西方马克恩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另一派是运用西方分析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方法和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补充,试图建构新的符合其理论宗旨的历史唯物主义“变体”,如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恩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政治马克思主义”。在这些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和方法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实质已经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旨和核心,无法完整准确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重建
  • 简介: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新世界观,而且是一种新方法论。它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结合,实现了彻底的历史意识和彻底的唯物观点的内在统一。从马克思的几个比喻谈起,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并不是要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探寻那些提出的问题,深入理解这门"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

  • 标签: 历史意识 唯物观点 资产阶级社会
  • 简介: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不单只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它更能作为一种综合理论去指导经济学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从总体上研究社会生活,通过最本质的社会现象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以此来指导经济学发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研究经济学发展,就要求我们运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同时,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尊重历史发展,不能违背客观事实去发展经济,这就给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导向。最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给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一些指导方法。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对外贸易 经济发展
  • 简介: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民族对苏联历史的接纳,特别是对作为苏联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卫国战争历史的反思,经历了曲折的心路历程。它见证了俄罗斯民族对民族历史否定、反思、接纳和传承的过程。在这其中形成了俄罗斯民族重新建构的大历史。本文以当代俄罗斯卫国战争电影为切入点,旨在分析阐释俄罗斯民族历史的嬗变与大历史的形成。

  • 标签: 俄罗斯 卫国战争电影 大历史观
  • 简介:康德的历史哲学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有学者将其视为与三大批判同样重要的"第四批判"。但相较于康德的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等思想,康德的历史哲学受到的重视依然不够,这是与其重要地位很不相称的。康德的历史哲学并不是出于对历史的兴趣而对其进行的专门论述,而是康德目的论思想的具体表现。康德正是通过历史哲学阐明了作为理性自律的普遍法权和道德在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性的人类中是如何可能的,这一以法权和道德为目的的先验历史是康德完成自己关于理性的建筑术构想、最终统一自由与必然的关键环节。

  • 标签: 康德 历史 自然 法权 道德 目的论
  • 简介:“木兰”母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典民间故事,也演化成文学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母题”。经过千年历史的传承和改变,在媒体技术现代化的今天更是以全新的面貌传播至世界范围。但在沿袭的过程中,“木兰”现象所蕴含的文化符号本源也在一点点的流失。在“大历史”视阈下,将“木兰”母题所蕴含的“民族融合”文化符号解构重读,还原了“木兰”现象所在历史段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碰撞交流中逐步由分裂走向融合的进步过程。

  • 标签: 木兰 民族融合 民族文化符号 文化传承与弘扬
  • 简介:两岸史学界都有一部分学者正在从事台湾史研究,由于两岸社会制度的不同,彼此之间存在不同的史观,那是必然的,不足为奇。由于史观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看法:各自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而对方的观点则有问题。这样,在两岸交流过程中,只能各说各话,无法产生交集,很难取得共识。因此,要推动台湾史研究和交流,就必须对双方的史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解分歧的所在及其原因,找到关键问题,进而展开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分歧、取得共识的途径,推进台湾史研究水平的提高。

  • 标签: 台湾史 史观 两岸交流 社会制度 史学界 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