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民国时期,顾颉刚以“我们”与“他们”来划分新历史考据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学术边界,对唯物史观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主张“分工合作”论,坚持各自不同的学术道路,缺乏主动交流与实质合作。新中国时期,顾颉刚经历了“从抗拒改造到接受改造”的心路历程,既进行自我否定与批判,努力接受唯物史观,又无法完全放弃自己的学术理念,呈现出“融而不入”的矛盾状态。新历史考据学派的史学价值观塑造了顾颉刚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态度,虽然他不断进行调整,但这种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价值观的异趣还是成为他思想痛苦的根源。顾颉刚对唯物史观态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学格局的变迁,也折射出中国史家寻求史学现代化、探索现代史学不同范式的努力。无论是科学史学范式,还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都有其历史的和学术的价值,而史学现代化则需多元化的存在与探索。
简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不仅是科学探讨唯物史观本真内涵,发挥唯物史观现实指导作用的理论旨趣,而且是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价值,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导向、引导功能的实践指向.坚持唯物史观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凝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坚持常识化教育,在差异性社会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利益机制.
简介:社会规律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从实践哲学角度对"社会历史之谜"做了科学的解答,实现了社会规律观的变革。这种变革集中体现在社会规律性质从先验论到实践生成论的转变,理论与方法、规律与道路从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规律性质的变化必然影响人们探求社会发展道路方式的改变,即从历史设计到历史实践方法论的转变。以此看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传统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受先验论社会规律观思维图式的影响,走入了历史设计方法论的实践误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实践生成论社会规律观的具体实践,是在历史实践中的创造性探索。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探索如何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构社会变革主体和路径的问题基础上产生的。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的流派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各具特色.但总体上来说分为两派:一派是试图回归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中去,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像”,如早期西方马克恩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另一派是运用西方分析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方法和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补充,试图建构新的符合其理论宗旨的历史唯物主义“变体”,如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恩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政治马克思主义”。在这些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和方法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实质已经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旨和核心,无法完整准确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