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修筑和经营的中心,为各国开展经济贸易提供了便利,后随着日俄战争、一战、二战的爆发,促使其迅速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国外移民的到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我国政府和各国侨民开展一系列教学探索活动,形成了外语双向教学的新形势。本文就哈尔滨外语双向教学产生的原因及各国外语教学情况进行概述,总结双向国际的对我国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 标签: 双向国际化,20-30年代,哈尔滨侨民,国民教育,外语教学
  • 简介:沈从文创作于20-30的新体诗,诗风清新隽美、诗意浓淡相宜,具有色彩丰富的画面感、旋律优美的音乐性等特色。沈从文不仅讲究新体诗的外在美,更注重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并借此抒发其关于自然人性与理想社会的理念诉求,实现再造社会人性的崇高理想。

  • 标签: 新体诗 画面感 音乐性 理念 生命
  • 简介:摘要:对于舞蹈的热爱,不顾家人和学校的反对,坚持向石井漠学习现代舞的崔承喜,较早便接受西方先进舞蹈思想教育,探索和借鉴西方舞蹈文化发展的特点,把朝鲜民族感情中固有的朴质和潜藏的奔放激情,同西方现代舞蹈中富有创造性的舞台风格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兼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朝鲜民族舞蹈作品。她借鉴和汲取其他国家宝贵的舞蹈艺术成果, 将其付诸于本国的舞蹈艺术实践。

  • 标签: 崔承喜 石井漠 玛丽.魏格曼 影响
  • 简介:中国的艺术歌曲形成于“五四”运动以后,并于30发展成熟。以萧友梅、赵元任、黄自为代表的作曲家,将欧洲作曲技法同中国诗词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和民族和声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使之成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

  • 标签: 中国艺术歌曲 中西音乐文化融合 民族化和声
  • 简介:“增长三角区”在1990,由印度尼西亚的廖内、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柔佛构成“增长三角区”的这样一种主张,激起了诸如分析家、计划者、官员、开拓者和企业家等许多人的丰富想象力。由于得到了所有三国最高当局的认可,这个主张就变成了现实,并导致了急风暴雨式的官方与私人活动。在新加坡与瘳内、新加坡与柔佛之间很快就成立了双边联合委员会,以便研究制定经济合作计划和拟订协议备忘录。印度尼西亚与新加坡也建立了有关开发廖内的行政委员会,并定于19912月初举行该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派往东京和大阪的印

  • 标签: 新加坡共和国 私人活动 柔佛 九十年代 联合委员会 行政委员会
  • 简介:吴泽林同志的这篇文章曾在去年召开的70—80苏联文学讨论会上宣读过。为了让更多的关心苏联文学的同志了解它的内容,我们又刊载在这里。吴文所涉及的2030的苏联文学,目前之所以又在苏联国内外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是因为当时一些被禁的作品,现在与公众见面了,而这些作品的公布又打破了原有的文学史的格局。但是,究竟如何看待2030苏联文学的演变,它的盛与衰又究竟是何种因素造成的?还有,如何评价苏联作家笫一次代表大会及其制定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功在哪里,过在何处?这些都是研究苏联文学的同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但看法又不尽相同。吴文对这些问题都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且自有他的道理。“反思历史”这一词汇目下可谓时髦,但关键不是这一词汇的新鲜度,而是对历史进行真正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得出应有的教训和规律,莫让痛苦的历史重演。我们觉得,这篇文章的好处就在于,它的观点虽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但却从自己特有的研究角度,对这一阶段的苏联文学历史,作了具体的分析与探讨,大胆而公开地把众所关心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 标签: 苏联文学史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 斯大林 作家 现实主义方法
  • 简介:中国的话剧与电影在20世纪30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交集与碰撞。在双向互动中,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转折,即从缺乏现代意识,落后于时代和大众的纯商业产品,转型为具有启蒙精神和现实主义品格的新兴艺术;而话剧在影响电影创作的同时也得到了观念、方法、技巧上的反哺,两种艺术样式从此开始了紧密的同步的发展。

  • 标签: 话剧 电影 左翼戏剧 软硬电影之争 观念互动
  • 简介:20世纪2030,出于推行本土政策和掌控乌克兰政局的需要,布尔什维克党在乌实行了乌政策。作为扩大乌克兰加盟共和国自治权利的重要举措,乌运动取得一定成就。在乌克兰运动期间,乌克兰共产党员和政府官员基本实现本土,乌克兰文化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展。20后期,国外的反苏行动使斯大林非常担心与波兰接壤的乌克兰会成为西方国家分裂苏联的前沿地带,乌领导人卷入党内政治斗争以及乌民众对农业集体的强烈反对使斯大林确信必须收回给予乌的各项自治权利,用高压手段来控制乌的政治局势。到30后期,斯大林完全取消了乌克兰政策。

  • 标签: 乌克兰 苏联 语言 文化
  • 简介:<正>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历程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先发展经济,等有了充实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有了钱以后再去发展教育;另一种是紧缩其它开支,甚至勒紧裤带先作教育投资,以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采取所谓“教育先行”政策.欧美各国属于前一种类型,而后一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就是日本.日本在颁布义务教育法后不到30,即1902就普及了6制的小学义务教育.二次大战后的日本处于国破家亡的状态,可是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教育来拯救国家作为指导思想,把战前实施的六制义务教育延长为九.这一政策得到了全体国民的支持,1947初中的入学率就达到了99%.1950,日本的高中入学率只有42.5%.而1961就达到90%以上.现在日

  • 标签: 国际竞争 义务教育法 国民教育 教育投资 入学率 教育先行
  • 简介:1930进行的全国红军整编,是我军历史上最初的正规建设尝试。这次整编,第一次建立了全军统一的领导机构,确立了全军统一的体制编制,制定了第一批条令条例。整编不仅为红军反围剿打下了基础,也为我军以后正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 标签: 中国工农红军 正规化建设
  • 简介:20世纪30,中国到处弥漫着失业恐慌的阴霾.南京国民政府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中西杂糅的方式治理失业,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成效,反映了国家对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体认程度.由于失业对策自身存在局限性和局势的日益恶化,政府无法获得根治失业的两个支撑点即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最终失业问题变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 标签: 20世纪30年代 失业问题 南京国民政府 失业对策
  • 简介:在我国电影发展史上,20世纪30是一个重要的时期,默片艺术不断成熟并到达了历史高峰,同时有声片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寻求到了最佳的规范标准,并产生了一系列经典作品。这一时期的电影在题材选择上比较宽广,不再是一些单纯的神怪武侠和家庭恩怨电影,而是题材更加贴近现实,表现多彩的生活场景,传递民生。同时,这一时期的导演大多数都是在系统进行了系统专业知识学习,并不断成长,以及国外众多流派及理论知识流

  • 标签: 电影流派 电影史 历史高峰 专业知识 生活场景 题材选择
  • 简介:20世纪30戏曲改良思潮又一次形成,它是晚清、辛亥革命和五四前后戏曲改良的继续。然而由于时代背景不同,这一思潮又呈现了新的特点,国内外戏剧界参与的广度、理论和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比以往的改良都有所拓宽和深化。

  • 标签: 1930年代 戏曲 改良
  • 简介:20世纪30的左翼文艺大众运动在革命文艺思潮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五四新文学到20革命文学,然后通过30的左翼文艺大众运动再发展到40的新民主主义文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变迁历程。这场运动将大众提升为文艺实践的主体和中心议题,强调文艺“为大众而存在”。在左联领导下,左翼作家们进行了三场思想论争,分别涉及大众动机问题、现实问题、实践途径以及文字改革等从抽象到具体的议题。这场运动以完成文艺大众、获得文学的“现代立场”为历史使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由于远离大众、远离政治现场,这场文艺大众运动还无法形成联结民众与政治、推动政治革命的文化力量。

  • 标签: 左联 文化启蒙 文艺大众化运动 革命文学
  • 简介:20世纪2030是中国近代史上农民离村的重要时段,其多元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主要有人地矛盾的加剧、自然经济的解体、灾荒的直接推力以及城乡收益位差的驱动等.剖析近代农民离村问题,可以深化对中国近代区域社会变迁与转型的认识.

  • 标签: 20~30年代 江苏 农民离村 社会原因
  • 简介:1933-1937抗日战争爆发前,由南京国民政府推动与主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县政建设运动.当时,在全国各省中积极响应的主要有江苏、广东、河北、山东、浙江、河南、云南、广西、湖南、绥远、贵州等11个省,其中江苏省江宁自治实验县、河北省定县实验县、山东省邹平、菏泽两实验县和浙江省兰溪实验县5个实验县"各具有特点,最负时誉".[1]但据笔者所知,迄今为止史学界很少有人关注这一问题.本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白,通过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县政建设的原因,以期引起史学界同仁对这一问题的注意,并求教于大家.

  • 标签: 史学界 绥远 国民政府 抗日战争 年代 定县
  • 简介:青岛的文学创作在20世纪30出现了高峰景象,形成了教育界的作家群落。一批作家云集青岛大中小学教育领域,各类文学体裁佳作连篇。青岛的风土人情、学校师生生活成为创作素材,一些作家的创作生命在青岛得以升华。青岛教师作家队伍的壮大和文学创作的繁荣缘于青岛优越的地缘优势、兴盛的城市文化产业,教育的重视与普及为教师作家创造了生存的栖息地,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创办构筑起教师作家的人才高地

  • 标签: 20世纪30年代 青岛教育 作家群
  • 简介:民国时期,湖北水灾十分频繁,仅20世纪30就发生了两次特大水灾,这引起了国民政府的反思。"惟是已成之灾,政府固应尽赈救之责,而根本治导,预防灾难之再至,政府之责,则尤为重大。"灾后政府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了对水利建设的投入,从修复堤防到植树造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防灾抗灾的能力。

  • 标签: 年代湖北 湖北水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