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首胎孕妇、二胎孕妇各200例血清中的TORCH抗体,将结果数据进行对比,了解2组人群的感染情况,及2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ELISA检测2组人群血清中的弓形虫病毒(TOX)、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V)、单纯疱疹病毒(HSV)Ⅰ、HSVⅡ的Ig抗体。结果对首胎孕妇与二胎孕妇的结果进行比较,数据显示:2组孕妇血清的总IgM、TOX-IgM、CMV-IgM、RV-IgM、HSVⅠ-IgM、HSVⅡ-IgM、TOX-IgG、CMVIgG、RV-IgG、HSVⅠ-IgG及HSVⅡ-Ig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人群的总IgM阳性率差异较小(Kappa值为0.839),在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中,HSVⅠ-IgM的阳性率差异较大(Kappa值为0.142),RV-IgG的阳性率差异一般(Kappa值为0.511),其他项目差异较小(Kappa值均大于0.75)。结论首胎孕妇与二胎孕妇的TORCH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HSVⅠ-IgM、RV-IgG外,其他项目的阳性率差异较小。二胎孕妇总IgM阳性率比首胎孕妇高,尤其是RVIgM、HSVⅠ-IgM、HSVⅡ-IgM,临床上仍需重视孕妇的TORCH检查,尤其是二胎孕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在双胎消失(vanishing twin,VT)孕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行NIPT的VT孕妇164例,收集所有孕妇VT发生孕周、NIPT结果及采血时间、产前诊断结果以及妊娠结局等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64例中,6例NIPT阳性,而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检测均未见异常,NIPT假阳性率为3.7%(6/164),均足月分娩;4例孕中期引产,包括2例胎儿畸形和1例不明原因胎儿宫内死亡病例的核型及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均无异常,1例因胎膜早破发生难免流产,但拒绝行羊膜腔穿刺;余154例分娩(包括12例早产)均未发现异常表型。(2)VT发生孕周≤8周的NIPT假阳性率低于>8周[1.5%(2/134)与13.3%(4/30),χ2=6.68,P=0.010]。发生VT孕周与NIPT采血孕周的间隔时间≤8周组的假阳性率为6.9%(4/58),间隔时间>8周组的假阳性率为1.9%(2/10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P=0.231)。结论尽管VT孕妇中存在NIPT假阳性,但仍可以在充分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NIPT筛查,减少不必要的介入性产前诊断。VT发生的孕周越早,其NIPT假阳性率有下降趋势,但延长采样间隔时间是否降低假阳性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对双胎孕妇自数胎动行为进行干预,并分析干预措施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产科收治的71例双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孕24~32周指导孕妇自数胎动,根据前瞻研究原则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组(36例)与干预组(35例),常规组按常规流程指导孕妇自数胎动,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强孕妇自动胎动的干预管理,对两组妊娠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孕期严格按要求自数胎动例数(35例)、产检次数(10.2±2.56)明显高于常规组(按要求自数胎动17例,产检次数7.5±2.0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分娩孕周(36.4±1.15周)大于常规组(35.8±1.02周),干预组的早产率(57.14%),剖宫产率(74.29%),围生儿不良结局率5.71%均低于对照组(早产率80.00%,剖宫产率88.89%,围生儿不良结局率25.00%),即对照组妊娠结局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双胎孕妇自数胎动的相关影响因素给予有效措施干预,能提高孕妇自数胎动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便于孕妇在发现胎动异常后紧密配合医务人员处理,从而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双胎围生期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胎妊娠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2年1月)内,入组案例对象双胎妊娠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25例(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双胎妊娠正常孕妇25例(对照组),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中双胎妊娠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自然分娩率低于对照组双胎妊娠正常孕妇;羊膜腔感染、脐带脱垂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感染、死亡等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对照组双胎妊娠正常孕妇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针对双胎妊娠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妊娠结局,预防新生儿不良事件,可参考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双胎妊娠合并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临床诊治及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选取2017年10月12日,因孕龄为33+5孕周时皮肤瘙痒5 d,血液生化指标异常,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入院治疗的1例双胎妊娠合并HCM孕妇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临床特点和诊疗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设定文献检索策略为,以"肥厚型心肌病""双胎""心肌病""twin pregnancy""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cardiomyopathy"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及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上述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月1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例患者在本院诊治结果如下。病史采集:30岁,孕龄为33+5孕周,G2P0+1,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术后(移植冻胚2枚),HCM史4+年,反复告知孕妇夫妇妊娠风险,并由多学科团队(MDT)充分评估后,孕妇在产科及心内科共同监管下定期产前检查。因胎膜早破(PROM)后临产,于胎龄34+1周在全身麻醉下急诊剖宫产术分娩,手术顺利。术后立即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术后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经呼吸支持、镇静、抗感染、减轻容量负荷、改善心功能等治疗后病情平稳,经心血管科医师评估,给予口服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降低心肌氧耗治疗,术后2 d病情好转。目前随访显示母婴情况均良好。②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未检索到相关孕妇双胎妊娠合并HCM的相关报道,遂扩大检索范围,将检索词由"双胎"改为"妊娠",共计检索到12篇国内外相关文献,涉及260例妊娠合并HCM患者,共计284次妊娠,所有患者均为单胎妊娠。这284次妊娠中,孕产妇发生心力衰竭为28次,2例死亡,其余患者均治疗有效。其中52次妊娠数据中新生儿未报道,余232次妊娠中,胎儿早产为46例,胎儿宫内死亡为5例。结论多数无明显症状或轻症妊娠合并HCM孕妇可耐受妊娠及分娩,并且母儿结局多良好。但是,对于多胎妊娠合并HCM患者,即使孕妇孕期未发生相关不良心血管事件,分娩后由于血容量变化,对于本身罹患心肌病者是巨大挑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胎妊娠阴道试产孕妇的临床特征及其试产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阴道试产的双胎妊娠孕妇,共137例,获取其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阴道试产将其分为阴道试产成功组(双胎均阴道分娩,109例),阴道试产失败组(双胎之一或全部转为剖宫产分娩,28例),比较两组孕妇临床特征差异,分析双胎妊娠阴道试产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双胎妊娠阴道试产成功组和失败组孕妇年龄分别为(32.4±3.8)和(31.3±3.3)岁(P=0.163)。成功组孕妇辅助生育技术受孕的比例、引产的比例分别为36.7%(40例)和35.8%(39例),均低于失败组,失败组均为60.7%(17例)(均P<0.05);成功组孕妇分娩孕周、胎儿1体重、胎儿2体重、双胎体重之和分别为(35.5±1.9)周、(2 328.4±431.9)g、(2 286.2±434.8)g、(4 614.6±801.9)g,均小于失败组,分别为(36.7±2.1)周、(2 585.7±443.9)g、(2 531.8±574.8)g、(5 117.5±916.1)g(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辅助生育技术受孕(OR=2.878,95%CI:1.167~7.099)、双胎体重之和≥4 735 g(OR=4.304,95%CI:1.659~11.165)是双胎妊娠阴道试产失败的相关因素。结论双胎妊娠阴道试产相对安全。辅助生育技术受孕、双胎体重之和≥4 735 g的双胎妊娠孕妇选择阴道分娩应慎重。
简介:摘要胎母输血(fetomaternal hemorrhage, FMH)综合征是指因某种原因胎儿血液通过绒毛间隙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胎儿贫血或母体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一组症候群。FMH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漏诊,围产儿死亡率高。可通过超声测量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速率及Kleihauer-Betke试验评估胎儿贫血程度及失血量,处理方法包括宫内输血及终止妊娠。胎母输血量>20 ml/kg与胎儿/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病率或死亡率有关。FMH在双胎妊娠中的发病罕见报道。本例患者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其中一胎出现FMH表现,胎死宫内,另一胎儿在严密监测下期待至足月分娩,结局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双胎妊娠孕妇母婴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自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所有双胎妊娠孕妇中比较GDM和非GDM母婴结局的观察性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研究。与非GDM组相比,GDM组高血压相关疾病(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早产(<37周)、剖宫产、子代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及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风险均升高(分别为OR=1.78,95%CI:1.53~2.07;OR=1.22,95%CI:1.11~1.34;OR=1.34,95%CI:1.21~1.48;OR=1.29,95%CI:1.05~1.59;OR=1.45,95%CI:1.05~2.01);子代小于胎龄儿(SGA)及Apgar评分(5 min<7分)发生风险降低(分别为OR=0.87,95%CI:0.80~0.93和OR=0.65,95%CI:0.52~0.81)。依据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IADPSG)标准诊断GDM的亚组分析显示,GDM未增加双胎妊娠孕妇高血压相关疾病、新生儿入住NICU及RDS发生风险(分别为OR=1.05, 95%CI:0.69~1.60;OR=1.12,95%CI:0.77~1.61;OR=0.82,95%CI:0.39~1.74)。结论现有研究显示GDM增加双胎妊娠孕妇高血压相关疾病、早产(<37周)、剖宫产、子代入住NICU及RDS发生风险,结果与单胎一致;降低SGA及Apgar评分(5 min<7分)发生风险。对双胎妊娠孕妇GDM的诊断标准和治疗需要更多的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双胎妊娠1胎胎死宫内存活胎儿临床预后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于本院分娩的13例孕中晚期双胎妊娠1胎胎死宫内病例。结果双胎妊娠1胎胎死宫内的发生率为2.83%,13例双胎妊娠1胎胎死宫内的患者,7例为单绒毛膜双胎,6例为双绒毛膜双胎。共8名患者接受了期待治疗。1胎胎死宫内确诊的平均孕周为31+4周。双胎妊娠1胎胎死宫内较早期早产(<34周)的发生率单绒毛膜双胎者高于双绒毛膜双胎者,分别为57.1%(4/7),33.3%(2/6);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33.3%(2/6),0(0/5)。期待治疗的患者中,1例出现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因此终止妊娠。5名接受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新生儿,3名存在颅内病变。结论孕中晚期双胎妊娠1胎胎死宫内者,单绒毛膜双胎妊娠者预后较差。对胎死宫内发生时间较早者,可在密切监测下行期待治疗以降低早产的发生率,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