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现代解释学认为人文精神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前者属理解的范畴,理解要求心灵的沟通;后者属认知的范畴,认知要求心物的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内含人文精神和行为科学,对前者是理解问题,因而不必也不可能完全达到"本真的马克思";对后者是认知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接受马克思的科学真理,但也有具体情况具体运用和与时俱进地发展真理认识的问题。解释学中的"客观论"追求不可能的"客观性",从而把理解当成了与社会实践没有任何关系的纯注经活动。而解释学的"主观论"反对"客观性"虽有合理性,但存在理解的"合法性"问题,即不能把与马克思无关甚至相反的东西强加给马克思。文本的意义已经固化在文字中,解释者的理解才使文本的意义复活在当代并发生历史作用,而且生成经典的新意义但又没有改变经典的原精神。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窃电和反窃电现状及发展方向和负荷管理系统反窃电技术原理,对负荷管理系统反窃电技术的应用作了分析,供大家参考。近年来,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活跃,窃电现象愈演愈烈,手段层出不穷,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我们意识到只有作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才能在反窃电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本文针对反窃电和降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利用负荷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利用电力负荷监控系统的负荷监测、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功能,将现代的电子技术、通信手段和信息技术引入反窃电斗争,利用高科技手段打击窃电歪风,是一件利国利民、意义深远的举措。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技术 ( EECP) 促进冠心病 PCI术 后损伤内皮修复、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已行 PCI术后冠心病 患者 48 例,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药物治疗组) 22 例与实验组(药物治疗 +EECP) 26 例,于 PCI术 后第 1周后 及第 8周后 分别采血,通过 ELISA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 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使用体外反搏技术前后外周血内皮细胞修复和功能的关键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PD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一氧化氮合酶 (eNOS)、内皮素( ET))的变化,来证实 EECP的作用 。结果:对照组及实验组 PCI后 8周后 外周血内关键细胞因子水平对 于术后第 1周后存在统计学变化意义 (P<0.05),同时, PCI后 8周后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 关键细胞因子水平较对照组存在明显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影响 冠心病患者 PCI后外周血内皮细胞修复和功能的关键细胞因子水平 ,有利于 PCI后损伤内皮的修复。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反流高敏感(RH)和功能性烧心(FH)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三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连续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内镜检查无异常的持续烧心患者64例,包括NERD患者26例(NERD组)、RH患者12例(RH组)和FH患者26例(FH组)。比较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有无食管裂孔疝、PPI治疗效果、就诊前1个月内胃食管相关症状评分和发生率,以及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FD)、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的发生率。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性差异法、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NERD组、RH组和FH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有无食管裂孔疝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NERD组的BMI高于FH组[(23.74±3.10) kg/m2比(21.26±2.75) 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6,P=0.003);NERD组的PPI治疗有效率高于RH组和FH组(分别为19、4、1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28、5.042,P=0.020、0.025)。NERD组上腹烧灼感症状评分和发生率均低于FH组[0分(0分,0分)比0分(0分,5分)、7.7%(2/26)比38.5%(1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56,P=0.006; χ2=6.933,P=0.008);NERD组、RH组和FH组烧心症状评分和胸痛、反流、癔球症、咽喉部烧灼感、咳嗽、上腹痛、早饱或餐后饱胀感、嗳气、恶心呕吐症状评分和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ERD组、RH组和FH组重叠FD、重叠PDS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FH组重叠EPS发生率高于NERD组[46.2%(12/26)比11.5%(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89,P=0.013)。结论NERD、RH和FH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PPI治疗反应和是否重叠EPS两个方面,FH重叠EPS发生率较高进一步强化了功能性胃肠病存在共同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假说。
简介:摘要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AF-MR)是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率高,临床预后差。AF-MR的发病机制与二尖瓣瓣环扩张、房源性瓣叶牵拉、二尖瓣后叶运动障碍、二尖瓣瓣环收缩障碍、二尖瓣瓣叶适应性增生不足或过度增生、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及左房压升高有关。AF-MR患者临床上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长程持续性房颤、非二尖瓣心脏手术病史、起搏器置入病史等。AF-MR在超声心动图上多表现为中心性二尖瓣反流,常伴有心房扩大、舒张功能不全等继发改变。药物、导管消融、外科修补及经皮介入治疗是AF-MR潜在的治疗方式。目前临床医生对这一特殊的二尖瓣反流认识不足,本文对这类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流行病学情况、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特点、预后、潜在的治疗策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