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目前住院脑卒中患者家属对院前处置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大健康宣传力度让公众了解脑卒中基本知识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神经科2018年5月17日至6月8日住院脑卒中患者的照顾者进行封闭式问卷调查,87例照顾者中男57例,女30例,年龄(63.02±12.31)岁。调查问卷根据《脑卒中家庭专护指导(识别脑卒中120三步法)》中的院前紧急处置要点自行研制,问卷的主要内容是患者发生脑卒中时家属院前应急措施。结果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时出现肢体无力时有32.18%(28/87)患者做到无独自步行并能平卧休息,34.48%(30/87)的患者有记录发病时间,仅12.64%(11/87)患者有在家测量血压,83.91%(73/87)的患者在等待救援时能得到安抚。结论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对脑卒中院前处置相关基础知识认知不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耳鼻喉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医学资料,探讨恶性肿瘤的病理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恶性肿瘤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该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耳鼻喉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比较前5年组和后5年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等。恶性肿瘤的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结果耳鼻喉恶性肿瘤发病率无显着个体差异,但45~55岁及≥55岁患者的肿瘤比例较高;肿瘤患病率低,喉部恶性变与良性肿瘤之比为23:13;耳鼻喉良性肿瘤的关键是鳞状乳头状瘤、内翻性乳头状瘤和神经纤维瘤,肿瘤的关键是鳞状上皮癌、腺癌、横纹肌瘤和纤维肉瘤。前5年的肿瘤比例小于后5年。结果耳鼻喉肿瘤有年轻化和恶性趋势,但肿瘤的病理类型无明显变化。
简介:摘要5q-综合征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特殊亚型,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贫血为主,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增高,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预后较好。随着对5q-综合征研究的进展,其发病机制逐渐被揭示。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5q)的CSNK1A1、RPS14、EGR1等致病基因单倍剂量不足,是引起该病不同临床表型的主要分子机制,其中多个基因的缺失与TP53的表达产物p53相关。此外,伴5号染色体异常MDS患者的TP53突变率较MDS总体人群明显升高,因此p53在5q-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已成为其潜在治疗靶点。目前,来那度胺为5q-综合征的一线用药,其作用机制也与p53相关。笔者拟就RPS14、CSNK1A1、EGR1等关键致病基因单倍剂量不足、TP53突变通过p53参与5q-综合征的发病,以及来那度胺通过p53对5q-综合征发挥治疗作用等方面,对p53在5q-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简介:摘要玻璃膜疣的形成是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主要标志之一。玻璃膜疣内的氧化磷脂(OxPLs)具有强促炎特性,其引发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可引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死亡(凋亡、焦亡等)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即AMD的发病。焦亡又称炎性坏死,是OxPLs导致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之一。焦亡细胞释放的炎性因子又可反过来加重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进一步的损害。而通过调节脂代谢,减少OxPLs内吞和增加胆固醇外流,就可能减轻炎症反应和减少细胞死亡,从而达到防治AMD的目的。因此,深入了解OxPLs、炎症以及焦亡在AMD发病中的作用,对于阐明AMD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斑秃是一种多发生于青壮年的非瘢痕性脱发,常发生于身体有毛发的部位,其局部皮肤正常,且无自觉症状,属于暂时性脱发的一种。患者发病一般较突然,经常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发生,因此民间又称"鬼剃头"。大部分普通的斑秃患者有自愈倾向,少数病例反复发生,治疗困难。究其病因,遗传因素、精神神经因素、微量元素及自身免疫因素等均会引发斑秃的发生。斑秃看起来像头发局部病变,实际涉及到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等,病因相当复杂,其结果导致毛囊组织缺血缺氧或免疫性损伤,随后发根丧失生理性生长功能,毛发出现脱落。旨在归类阐述斑秃的发病机制,为临床上治疗斑秃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