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杜甫的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这些明显比单音具有表现力,用在对仗句中比用在单句中又更具表现力。老杜充分挖掘和运用了汉语这一特点,使对仗在他的诗歌中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喧宾夺主功能,成了诗句意境和情感表达的重心;词性变异功能,与组成的单音词性有别;多向延伸功能,不同的对仗可以引导读者向不同的方向联想。

  • 标签: 杜甫诗歌 叠音对仗 喧宾夺主 词性变异 反向延伸
  • 简介:在字音调谐方面,叠字连用,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叠字又叫。说起叠字法,很容易想到杭州“西湖天下景”亭联。这叠字联用行书和草书相间写成,促使人们浮想联翩,并用各种不同的读法去读。

  • 标签: 叠音 对联 叠字联 字法
  • 简介: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词,汉语词比英语词的构词能力强,表现形式多样,使用范围广泛。英语词常用于口语、俚语或非正式文体;汉语词不但常用于口语,也常见于文学作品里。翻译时要根据其特点适当处理。

  • 标签: 叠音词 英语词语 唐宋绝句 汉语 形容词 构词能力
  • 简介:本文主要对贵阳话中加后缀“兮兮”的词的使用情况,以及表现出来的语法特征、表达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把贵阳话中的加“兮兮”的词与普通话同等语言单位进行了形式、语义等方面的比较,归纳出“兮兮”作为词缀在贵阳话中所具备的特有的各种特点。

  • 标签: 叠音 语法特征 表达作用 否定形式 语言单位 单音节
  • 简介:汪曾祺先生在《大淖记事》中精妙地选择和运用词和摹声词等修辞方式,不仅凸显了故乡高邮的地域色彩,而且在刻画人物、表现习俗、描绘情景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现从修辞艺术的角度,欣赏《大淖记事》中语音非常鲜明的修辞现象,学习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解读原著,作为今天写作的借鉴。

  • 标签: 汪曾祺 《大淖记事》 叠音词 修辞艺术
  • 简介:词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词类。本文重点介绍了词的作用。通过词的使用,能够传神地描写出人和物的、形、情、态,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

  • 标签: 叠音词 音乐美 情感 意境 形象
  • 简介:汉语自古以来就有利用词汇的重复达到声音和谐的特点。这些词顺口入耳,易懂易记,生动有力,成为一种极赋生命力的汉语修辞手法。如勤勤恳恳,忠心耿耿为连,而糊里糊涂,自作自受体现为单,它们不仅强化了语意,而且增加了语言的音韵感染力。尽管词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意译,换词等手

  • 标签: 叠音词 汉语 修辞手法 音韵特点 译文 翻译方法
  • 简介:贵州各地的汉语方言中,有将近三百条由词根加上后缀构成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后缀词摹态状情、渲染环境,非常生动传神,而且富于节奏感。通过对贵州各地汉语方言中的几百个后缀进行调查统计和梳理,分析归纳了后缀的构成情况、后缀词的表意特点及其语法作用、修辞效果。更多还原

  • 标签: 叠音后缀 汉语方言 贵州
  • 简介:对仗也就是诗词中的对偶,即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但是这并列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有很多讲究的,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对仗分词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因为词的对仗是从律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的,我们只要把律诗的对仗学好了,词中的对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标签: 仗奥妙
  • 简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里的《杜甫诗三首》"练习说明"之三这样说道:"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将"对偶"与"对仗"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欠考虑和不妥当的。

  • 标签: 对仗 对偶句 格律诗词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实验教科书
  • 简介:《大学语文》教科书选取了杜甫的三首:《蜀相》、《秋兴》和《登岳阳楼》。其中《蜀相》“锦官城外柏森森”和《秋兴》“寒衣处处催刀尺”二句使用了词“森森”和“处处”,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先贤诸葛孔明的缅怀和由于时序变迁秋日来临引发的人生感慨。通过进一步研读《杜少陵集详注》和《杜诗镜诠》等著作发现,在杜甫现存的一千多首中。

  • 标签: 叠音词 杜甫诗歌 《大学语文》 安史之乱 锦官城 中国古典诗歌
  • 简介: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在注释乐雷发的诗句“红蜻蛉伴绿螳螂”(《秋日行村路》)时指出:“古人诗里常有这种句法和颜色的对照,例如自居易《寄答周协律》:‘最忆后庭杯酒散,红屏风掩绿窗眠。’……”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发现。这种句法,我姑且称为句中对仗,颜色对照。既然是“古人诗里常有”,那么也可以算作古代诗人描绘意象、营造意境的一种手法。句中对仗,两种景物意象并置,并借助其问的动词表现它们的各种微妙关系,使诗句紧凑浓缩,言简意丰。颜色对照,则使景物意象更鲜丽悦目,并组合成美妙的画面。由于这种句子都是写景句,往往被诗人置于诗的结尾,借以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使诗的意境含蓄不露、意味深长,成了全诗的点睛之笔。下面,我从唐宋诗中采撷数例,与同好者一起品味这种颜色对照的写景佳句。

  • 标签: 对仗 景物 意象 写景 佳句 唐宋诗
  • 简介:楹联,是我国独具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体制小巧,风格多样,用途极广。其中有文艺性的,有实用性的,但无论哪种在写作上人们无不竭精殚虑,于形式美和内容、意境之美上穷力追攀,旋展才情。因此它实是我国“美文”的一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都是文学的,是我国独具的一种袖珍型的文学样式。楹联文学在我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而极盛于明清两代。上至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平头百姓,贩夫走座,没有不熟悉它的。其参与面之广没有哪种文学样式能与之匹敌,早已成为全民所喜爱的一种艺术样式,在今天仍有其很强的生命力。

  • 标签: 动补结构 文人雅士 动宾结构 状中结构 形式美 于明
  • 简介:词使用是陕北方言最显著的特点,不同的语言结构安排,揭示着特殊的文化心理。本文采用文化心理学、语言修辞学等方法,通过对大量语例剖析式的分析,从而揭示语言背后深层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文化心理等特征。

  • 标签: 叠音词 显著特点 文化心理
  • 简介:词是一种词汇现象,它被大量运用于《诗经》的许多篇章中。本文对《诗经》中的词进行了分类,并就词对诗中主体情感表现所起的作用,以及《诗经》大量使用词的缘由作了分析。

  • 标签: 《诗经》 叠音词 主体情感 艺术表现
  • 简介:形容状貌特征的词,突显词义特点,增强声音形式,有助于词源关系研究。《诗经》运用大量词,是集中探讨词的意义和词源关系的理想材料。以词的意义特点和声音形式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对同一感觉范畴的同源词进行初度系联;在同一感觉范畴内,可以根据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意义相通关系,对初度系联的结果进行二度系联;不同感觉范畴内的意义,由于“通感”而发生意义联系,可据此进行三度系联。根据系联的结果,归纳词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一,各感觉范畴之间,视、听范畴的词占绝大多数;二,词主要表现在对量度、光度、长度和状态(气势)的形容;三,量度和状态(气势)的词多于光度和长度的词,反映诗人对数量和气势的特别感受和重视;四,听、触和味、嗅范畴的词,与视觉范畴的通感,首先都与数量意义相通,而不是与光度、长度相通。这说明,视、听、触和味、嗅的感知,对其量度的感受。从词源学的感知机制看,义通和通感的发生,当是语言发生之初心理感受的相同,而不是词语发生之后的比喻或映射。

  • 标签: 《诗经》 叠音词 同源词 义通 通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谈近体诗的对仗艺术王新霞中国古代近体诗的对仗艺术成就甚高。对仗艺术之所以受到历代诗人的重视与喜爱,不是没有原因的。对仗的形式是古代诗人们从汉语结构的特点出发,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有效表现形式之一,又是中国语言文字之美的综合体现。按照近体诗的结构...

  • 标签: 流水对 杜甫《春夜喜雨》 近体 并列关系 刘禹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