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口腔种植修复过程中附着龈重建的临床应用情况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临床口腔种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5月所收治的24例口腔种植患者30个牙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附着龈重建治疗,对本研究的患者在治疗4周以及治疗半年后的平均牙龈宽度进行比较。结果该组患者在术后4周,其平均牙龈宽度为2.60±0.51mm,在术后半年其平均牙龈宽度为2.64±0.49mm,与术前的平均牙龈宽度0.19±0.47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术后4周以及术后半年的平均牙龈宽度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口腔种植患者进行修复处理时,采用经过改良后的根向复位瓣术来对其进行修复有助于种植后的牙龈宽度恢复,其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鳞癌的手术切除及修复重建的疗效。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治疗口腔颌面部鳞癌的患者结合患者的病变程度以及医生给出的治疗建议进行治疗后,追踪随访,通过随访结果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复发2例,没有发现癌细胞转移扩散;6个月后复发1例,癌细胞转移扩散1例;9个月后1例患者出现修复皮瓣部分坏死进行了二次修复;其他患者检查后皮瓣成活,口腔颌面部恢复良好。结论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进行治疗时,根据患者病变程度以及癌症系统分期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之后根据创伤面积进行相应的修复,术后注意定期复查。治疗效果好,可以有效防止复发、转移等情况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对口腔颌面部鳞癌的手术切除以及修复重建的效果予以分析和讨论。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鳞癌的患者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0名患者采用直接病灶扩大切除,对48名患者采用颈淋巴清扫术,并且对手术切除后的修复重建效果以及术后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经过手术切除后治疗有效率为92.6%,68例患者中出现伤口感染的患者3例,副神经出现损伤2例,皮瓣坏死1例,其它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3%。结论对口腔颌面部鳞癌通过手术切除以及修复重建效果十分显著,尽早的治疗可以很好的控制患者的病情,可以很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口腔种植修复中选用附着龈重建的价值。方法 选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区间接收86 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研究,按 1:1 比例分为对照组(n=43,选用常规牙龈缝合术)、观察组(n=43,选用附着龈重建),统计两组临床指标、临床疗效、口腔功能、重建协调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97.67%)高于对照组(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1 5,P < 0.05)。观察组语言功能(85.61±4.25 分)、咀嚼功能(91.52±3.94 分)、咬合对应度(88.51±6.91 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重建协调率(97.67%)高于对照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0 8,P< 0.05)。结论 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效果确切,可改善其口腔功能,亦可提高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2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为例,将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原则,随机分为2组,分成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6),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补牙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附着龈重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修复总有效率、各项指标恢复情况(mPI、BI、PD)以及术后3个月的黏膜增加宽度以及增加厚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种植修复总有效率为92.3%(24/26),对照组患者的种植修复总有效率69.2%(1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mPI、BI、PD分别为:(0.69±0.28),(0.70±0.34),(1.12±0.51),对照组患者的mPI、BI、PD分别为:(1.80±1.03),(1.81±0.67),(2.5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黏膜增加宽度为2-3mm概率为65.4%(17/26),增加厚度超过1mm概率为100.0%(26/26),对照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黏膜增加宽度为2-3mm概率为15.4%(4/26),增加厚度超过1mm概率为153.8%(1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种植修复术中应用附着龈重建技术,可以明显提升修复总有效率,提升宽度以及厚度,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常规牙龈缝合治疗组(n=27例)和附着龈重建治疗组(n=33例)的形式将60例行口腔种植修复的患者进行分组,进而对两组患者修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附着龈重建治疗组经过治疗后探诊深度(2.08±0.37)毫米和附着龈粘膜宽度(2.88±0.52)毫米明显优于常规牙龈缝合治疗组经过治疗后探诊深度(3.06±1.08)毫米和附着龈粘膜宽度(1.86±0.23)毫米(P<0.05)。结论为了帮助患者进行疾病问题的改善,促使患者经过治疗后效果的提升,医护人员需要将附着龈重建这种治疗措施运用到患者口腔种植修复工作之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口腔修复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让患者分别纳入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人数50例。实验组采用附着龈重建与常规补牙方式相结合的治疗手段。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补牙方式。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理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及治疗6个月以后的附着龈宽度与探诊深度、出血指数、有效角化黏膜宽度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生理功能评分与心理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以后的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及有效黏膜宽度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附着龈重建有助于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的提升,在口腔种植修复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探究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牙科于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附着龈不足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行口腔种植修复术,观察术后临床效果。结果6个月后,所有患者均有良好的口腔卫生,种植体基本稳定,无明显炎性反应,BOP位点百分比达23.7%,探诊深度PD为(1.82±0.34)mm,改良菌斑指数mPI为(0.72±0.81)、出血指数BI为(0.73±0.62),治疗后有效角化龈宽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口腔种植修复术中采用附着龈重建可以有效改善附着龈宽度、促进牙龈稳定,且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组研究对象来自 2018年 1月 -2020年 1月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的口腔种植修复患者 100例,按照其是否实施附着龈重建分为观察组( 50例)和對照组( 5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口腔种植修复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牙龈缝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实施附着龈重建。观察两组患者口腔修复效果,治疗前、治疗 4周、 6个月时附着龈宽度及其治疗后出血指数、改良菌斑指数和探诊深度。结果:观察组口腔种植修复总有效率为 96.0%,高于对照组的 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附着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 4周、 6个月时两组附着龈宽度均较治疗前增宽,且观察组治疗 4周、 6个月时附着龈增宽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出血指数、改良菌斑指数均低于对照组,探诊深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附着龈重建能够显著提升口腔种植修复患者的修复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附着龈重建 ; 口腔种植修复 ; 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附着龈重建用于口腔种植修复中的价值 。方法: 2015 年 8 月 -2019 年 6 月本院接诊且行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病患 62 例,用随机数表法均分 2 组。试验组采取附着龈重建术,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对比附着龈宽度等指标。 结果:试验组术后 3 个月缺陷率 3.23% 、术后 6 个月缺陷率 0.0% ,比对照组 22.58% 、 16.13% 低, P < 0.05 。试验组术后 3 个月附着龈宽度(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Ⅰ期修复与重建。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法,观察组采用股前外侧修复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修复及重建效果,评价皮瓣成活情况、愈合情况、外形满意程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愈合率、外形满意度三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Ⅰ期患者采用股前外侧修复与重建,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修复中实施附着龈重建效果。方法:68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以电脑生成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分别予以常规修复治疗、附着龈重建治疗。比较两组修复效果、探针深度、出血指数、改良菌斑指数、有效角化黏膜宽度、附着龈宽度。结果:观察组修复Ⅲ级率(61.76%)较对照组(35.29%)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探针深度、出血指数及改良菌斑指数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3、6月后有效角化黏膜宽度、附着龈宽度菌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运用附着龈重建疗法,可优化口腔种植修复效果,改善出血、菌斑及探针深度,增加有效角化黏膜宽度及附着龈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