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借助JAXA/EORC热带台风数据集资料,实现了台风区和非台风区的分离,在此基础上,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搭载的测雨雷达和可见光/红外扫描仪的融合观测资料,对1998~2007年东亚雨季台风及非台风降水的气候特征和降水云红外信号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亚台风降水强度谱较非台风降水谱更宽,特别是对流降水主要分布在5~20mm/h之间;强降水更多,主要分布在东亚洋面。2)雨季东亚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非台风层云降水,但台风降水对局地降水量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例如台湾以东附近洋面可达20%。3)台风降水云亮温海陆分布差异显著;其雨顶高度在4~9km(层云)和4.5~12.5km(对流)之间均有分布,较非台风降水雨顶高度谱更宽。4)不同等级的台风在降水强度、覆盖区域和云顶10.8μm亮温分布上差异大。
简介:利用实测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综合分析环流背景、下垫面、水汽输送等对“灿鸿”路径和强降水分布影响。研究表明,位于东部沿海的高压脊东移并人使得副高加强北进,以及“灿鸿”与“莲花”之间弱的双台风互旋作用,导致“灿鸿”路径偏东。围绕台风中心的输送带将充沛水汽源源不断输送至浙东沿海上空,低层暖湿气流使得大气趋于对流不稳定,不稳定能量释放激发的上升运动,与四明山区迎风坡强迫抬升叠加作用,形成了位于四明山区的暴雨中心。整个台风影响期间浙江东部沿海大气比较稳定,暴雨主要是由大气的斜压作用引起的。台风登陆前东西侧螺旋云带逐渐趋于对称,但其与南侧季风云团的联系基本被切断,使得浙江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区。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MICAPS观测资料、EC、数值预报等资料对2114号台风“灿都”的移动路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高空环境场的引导气流对台风“灿都”路径影响显著,在强大的冷涡发展背景下,配合自身较小的体型、超强的强度,带状副高在两者作用下易发生“断裂”,由西行路径调整为北上路径。(2)EC、NCEP、JAP、GRAPES模式预报一致认为台风将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登陆,与实况不符,对台风路径进行主观订正仍是台风预报服务中的难点之一。(3)GRAPES模式对台风“灿都”进入东海后的预报误差最小,GRAPES预报资料可作为以后台风路径参考的重要资料。(4)EC与NCEP模式对台风在舟山地区的降水预报表现都较差,EC模式预报强降水中心偏西,NCEP模式预报强降水中心偏北,与实况不符。
简介: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环流背景、冷空气活动和地形对台风"海燕"(2013)后期路径和降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海燕"后期路径北翘东折的环流背景为500hPa高度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引导气流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动而发生改变。2)"海燕"东西两侧经向风和南北两侧纬向风的不对称分布是导致台风路径突折的主要原因,此外冷空气和地形的阻挡作用也是使得"海燕"路径突折的重要原因。3)冷空气对降水的影响体现在,前期冷空气侵入到"海燕"西侧,使其获取了斜压能量,有利于台风低压和暴雨的维持,后期冷空气主体侵入到台风低压,使得台风低压斜压性明显减弱,低压环流迅速填塞,降水趋于减弱。4)对于秋、冬季的台风而言,除了要关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槽等天气系统和地形的影响外,还需注意冷空气南下对台风路径和降水强度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北上的台风而言,冷空气南下可能会导致台风路径突折,降水幅度增加。
简介:摘要:利用(逐日NCEP再分析)、常规观测、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1913号台风“玲玲”路径和降水变化的原因,并对“玲玲”的物理量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外围引导气流较强时,台风沿引导气流方向行进,引导气流较弱时,台风受高空槽的吸引,移动路径产生向西的分量;中低层的冷空气的侵入,破坏了台风自上而下的暖心、不对称结构,呈现了上暖下冷的稳定结构,趋于向温带气旋变性。“玲玲”影响吉林前期主要受台风外围气流影响,水汽厚度浅薄,但维持时间长,产生的累计雨量较大。后期台风残余云系,在冷空气的作用下,冷暖空气交界处激发出整层上升运动,同时在台风外围水汽、偏南水汽共同作用下水汽厚度增加,更充沛的水汽来源为更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在吉林中东部产生暴雨天气。
简介: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逐6小时的再分析资料及葵花8红外卫星云图资料,浅析“黑格比”台风造成温州机场持续暴雨的原因。结果表明:“黑格比”台风降水集中在台风登陆时段,降水由其台风本体造成;“黑格比”西南侧低压带的西风急流为“黑格比”持续提供水汽输送,“黑格比”北侧高压坝的维持使其移动减慢有利于降水的维持;红外云图来看,“黑格比”主体云团长时间的覆盖维持,是导致温州机场长时间出现暴雨的直接原因,“黑格比”台风的云型结构特征与降水特征较为匹配,对台风暴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